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构想及其实践进程研究

2024-08-20 00:00:00郑岩
艺术评鉴 2024年10期

【摘 要】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冲击的影响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建设,不仅关乎舞蹈艺术的传承,更是对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坚守与弘扬。科学、系统、全面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体系,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艺术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构想及其实践进程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 学科建设 实践进程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0-0087-06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构想过程中,需要关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的张力间找到平衡点。这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要关注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构想,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学科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还能够推动其创新发展。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传承与弘扬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能够深入挖掘舞蹈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更能够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更为系统和专业的方式传承下去。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民族民间舞蹈正是展现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所以学科建设的首要现实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科建设培养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教学、表演、研究等多种方式,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从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培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建设,对于艺术教育和审美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韵律美和形态美,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各异,其差异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更体现在音乐、服饰、道具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三)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与传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将舞蹈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提炼出其独特的艺术元素和文化特征,进而以更加专业和精准的方式推向国际舞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

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身心锻炼的方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其动作丰富多样,节奏明快,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愉悦身心。通过学科建设,能够将舞蹈进行科学化的整理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舞蹈的学习和实践中来。同时,舞蹈还具有社交功能,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舞蹈学习和表演过程中,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以培养人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舞蹈成为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健康。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定位分析

(一)文化定位: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首要定位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该定位体现在对民族舞蹈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上。学科建设需要研究者致力于深入各民族地区,搜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舞蹈资源,并通过专业化的研究和教学,使民间舞蹈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还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该学科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举办演出和交流活动等方式,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推向世界,进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教育定位:培养专业人才与提升大众审美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在教育领域的定位,是培养专业人才和提升大众审美水平。民族民间舞学科通过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舞蹈教育和舞蹈训练,这不仅能够培养出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舞蹈人才,还能够为舞蹈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还通过普及教育、社区文化活动等途径,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学科组织各类舞蹈演出、讲座和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族民间舞蹈,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艺术定位:创新与推广民族舞蹈艺术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在艺术领域的定位,是推动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并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鼓励艺术家和学者对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手法,通过创新编排、音乐创作和服装设计、舞台设置等手段,使民族舞蹈焕发新的艺术光彩。该学科还积极推广民族舞蹈艺术,与国内外艺术团体、文化机构等合作,共同举办各类演出和交流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扩大民族舞蹈的影响力,并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构想

(一)基础理论构建

基础理论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深度。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而言,基础理论不仅涉及舞蹈动作、音乐节奏等艺术层面的研究,还包括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深层次的探讨,只有构建起坚实的基础理论,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在舞蹈动作与韵律理论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与韵律是其艺术表达的核心,基础理论构建应首先对各类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点、韵律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出各类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和韵律特征,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舞蹈的技艺,为舞蹈的创作和编排提供理论依据。在历史文化背景挖掘与阐释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基础理论构建需要深入挖掘各类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阐释其与传统节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关联,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增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在民俗风情的解读与传承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基础理论构建应关注舞蹈与民俗的相互关系,解读舞蹈中蕴含的民俗元素,探讨如何通过舞蹈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进而既能够丰富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也能够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舞蹈美学的探索与构建方面,舞蹈美学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基础理论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构建时需要探索各类舞蹈的美学特征,分析其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构建符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点的美学体系,从而提高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在基础理论构建方法中,需要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此外,田野调查能够使得研究人员更深入地了解舞蹈在民间的实际传承情况和文化内涵。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研究资料。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涉及艺术、历史、人文、风俗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基础理论构建中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二)教学模式构建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中,教学模式的构建直接关系到舞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有效地传承民族舞蹈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因此,构建符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点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推动民族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因此,在教学模式中,需要重视舞蹈技艺传授与民族文化熏陶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和感受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但理论教学同样不可忽视。其教学模式应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舞蹈实践,同时,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理论认识。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学模式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舞蹈人才。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设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结合民族舞蹈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舞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舞蹈的艺术魅力。比如,在教授某个民族舞蹈时,可以模拟该民族的节庆活动或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舞蹈动作和韵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选取经典的民族舞蹈作品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舞蹈动作、韵律、节奏等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舞蹈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舞蹈创作中;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为了确保各项教学模式能够落实,则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加大对舞蹈教学设施和资源的投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三)知识结构构建

构建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推动舞蹈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进程,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1.基础理论知识

舞蹈概论:介绍舞蹈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帮助学生建立对舞蹈艺术的整体认识,激发其对舞蹈学习的浓厚兴趣。

舞蹈史:梳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各历史时期的重要舞蹈形式、风格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舞蹈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舞蹈美学:探讨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舞蹈艺术。

2.专业基础知识

舞蹈动作分析:详细解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步伐和身姿,以及它们在不同舞蹈中的运用。

舞蹈节奏与韵律:研究舞蹈中的节奏变化和韵律特点,分析它们如何影响舞蹈的风格和氛围。

舞蹈编排与创作:介绍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

3.文化内涵知识

民族文化背景:深入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对舞蹈的影响。

民俗与舞蹈:分析民俗活动对舞蹈的影响,以及舞蹈在民俗活动中的功能和意义。

舞蹈中的象征与意象:解读舞蹈动作、服饰、道具等元素所蕴含的文化象征和意象。

4.实践应用知识

舞蹈表演技能: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包括身体控制、动作表达、情感传递等方面。

舞蹈教学方法:介绍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舞蹈评价与鉴赏:培养学生的舞蹈评价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舞蹈作品。

(四)实践平台构建

实践平台是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机会。通过在实践平台的锻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和技艺,进而提升自身的舞蹈表演和教学能力。此外,实践平台也是舞蹈创新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它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新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而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

高校需要在校内建立专业的舞蹈实践基地,配备先进的舞蹈设备和场地,以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具体而言,舞蹈排练厅提供专业的舞蹈排练空间,满足学生日常排练和创作的需要;建设具有专业舞台设备和观众席的剧场,供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和展示;多媒体教学区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舞蹈教学、赏析和研讨。高校可以与舞蹈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组织的舞蹈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从而了解舞蹈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有效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动舞蹈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构建实践平台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如社区文艺演出、舞蹈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民族舞蹈在民间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舞蹈技艺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此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网络平台。该平台可以汇集各类民族舞蹈的教学视频、演出资料、研究成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和交流空间。同时,网络平台还可以发布舞蹈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招聘信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就业需求。

为了确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实践平台能够有效运行,需要制定实践平台的管理制度和使用规范,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营和维护。同时,建立学生实践档案,记录学生的实践情况和成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科研机构构建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体系构建中,科研机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机构能够为学者提供系统、专业的研究平台,推动民族舞蹈理论的深入研究。同时,它还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舞蹈研究人才共同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此外,科研机构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助力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科研机构设计方面,需要成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机构,全面规划和组织民族舞蹈的研究工作。该研究中心下设多个研究方向,如民族舞蹈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舞蹈动作与技艺研究、民族舞蹈传承与创新研究等;建立专业的舞蹈动作分析与编排实验室、音乐与舞蹈融合工作室等,为科研人员提供实验和研究的硬件设施;建立专门的舞蹈研究图书馆和档案室,收藏国内外关于民族舞蹈的书籍、期刊、图片、影音资料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在人员配置方面,聘请在民族舞蹈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组建由舞蹈学者、编导、演员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科研机构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力量。在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方面,需要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聚焦民族舞蹈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民族舞蹈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四、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实践进程及成果

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各大舞蹈专业院校及综合艺术院校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舞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各民族舞蹈的基础动作和技巧,包括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相关知识;教材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教材相继出版,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教材注重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强调舞蹈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不断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各大院校纷纷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这些优秀的民间舞蹈教师,不仅拥有扎实的舞蹈技艺,还对民族文化和舞蹈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教学水平和研究实力。

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民族舞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教师与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识和理解,还为舞蹈创作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存在的不足

虽然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

一是地区发展不均衡。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发展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院校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设施,而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则相对滞后,师资和设施方面也比较匮乏。这种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不利于整个学科的持续进步。

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虽然实践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部分院校中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些学生过于注重舞蹈动作的技术性练习,却忽视了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导致他们在舞台上虽然动作规范,却缺乏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是教材更新不够及时。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不断涌现。但是目前部分教材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舞蹈形式和技巧上,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限制了学生对于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三)建议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在实践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引入新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五、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华艺术与文化的璀璨明珠,为了确保其在新时代能够依然保持生机与活力,本文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构想,并总结了当前学科建设的进程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还从多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探索出不断适应中国民间舞蹈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达华.谈中国民族民间舞及课堂中的“乐舞一体”[J].戏剧之家,2022(08):100-102.

[2]邓婷.高校舞蹈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研究——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15):80-83.

[3]董欣.谈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独舞编创发展[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69-73.

[4]沈明丽.中国民族民间舞跨文化传播价值的多元审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6):91-95.

[5]李雪.艺术思政同向同行——思政教育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04):89-91.

[6]郭罗乐.高等艺术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以维吾尔族舞蹈教材建设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05):33-35.

[7]何辉.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22(3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