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教育领域迎来一次全新的改革和深化。“坚持以美育人”成为课程编写的标准,“重视艺术体验”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制度规范,“突出课程综合”成为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的重点内容。如何做到全过程的有效,就得从目标、过程、任务、效果等多方面来考虑。因此,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可以看到诸如艺术史论类、鉴赏评论类、体验实践类三种类型课程。而音乐美育关于史论的学习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和体现的重要内容。基于此,音乐美育的基础、音乐美育的关键,以及音乐美育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都是本文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课程标准 音乐美育 以美育人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0-0081-06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教育领域迎来一次全新的改革和深化。新标准对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加强落实“双减”的决策部署。这样一来,以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课程被提上改革日程。“坚持以美育人”成为课程编写的标准,“重视艺术体验”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制度规范,“突出课程综合”成为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的重点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还提出优化机制、体现艺术特点等要求。一系列的改革目的只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美育教育,让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一、综合培养是音乐美育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要求。综合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核心,其关注综合音乐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教学,重视学科协同育人功能,寻求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综合音乐课程与跨学科教学的关联性,以及展望音乐教育未来远景等课题。虽然是基础核心,但也是难中之难。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将美育纳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如何能做到全过程的有效,就得从目标、过程、任务、效果等多方面来考虑。
(一)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是重点
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或者每一个艺术家都受到时代的局限,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无法逃避的。政策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之一。那新标准和新样态既然重视综合素质的体现,对于某一个艺术门类历史的了解就必然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从价值观念上看,要正确认识音乐与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从音乐历史的发展中挖掘和阐述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理念,激活音乐美育的强大活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方式,要求人们将最适合现代发展的文化基因发扬光大,增强大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文化的表达,而音乐美育依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如果没有对中华文化的深厚理解,如何能让音乐美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内容是音乐美育的根本,要创新内容,就要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艺术学科建设是参照西方理论完成的,因此,不难发现,曾几何时,我国的音乐教材打上严重的西方烙印。随着国家的强盛,我国越来越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如果教育中不用自己的审美观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不过就是培养了一群不认可自己文化的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包含传统音乐文化,其中所传递的仁爱、诚信、正义、大同的观念并不亚于西方的价值观。当然,西方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进行借鉴,不能一味地排外。所以,在探索音乐美育的过程中,不妨大胆突破题材局限,不拘一格、兼容并蓄,赋予内容更多的温度、道德和价值。
(二)科技手段融入成为一种必要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运用无疑对整个文化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传播渠道的格局,让文艺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不小的冲击。例如文学创作,从以往的传统创作走向网络创作,当下更是从网络创作朝着AI智能转变。创作生产的源头、过程、形式都发生变化。当下,各种艺术门类交叉式融合,而人工智能又催生了新的文艺形式,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在音乐领域,许多科技手段正不断介入音乐创作、表演、鉴赏。作曲家可以利用各类软件剪辑、拼接、创新,不需要传统的词、曲、编曲、混音团队相互磨合,就能完成一首作品。而电子音乐技术更是让人类获得无限可能的声响。在传播领域,5G网络的完善,越来越高品质的音乐作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教育基础材料的作品发生改变,那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必然随之而改变。音乐美育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也成了教育者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因此,教会学生学会鉴别、鉴赏,也是音乐美育需要攻破的重点。
科技变革的确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改变,技术的革新也的确能让艺术作品更加丰盈,但真正能与人类心灵产生共鸣的依然是真情实感,依然是源于生活的丰富多彩性。所以,鉴别、鉴赏,有能力读懂好的作品,并愿意分享、传播,才能真正让好的作品得到它应有的生命力。
创新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美育全过程也是希望通过美的提升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提升。从美育的依托——文艺作品来看,每一座艺术高峰的获得都是创新精神的推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提出“参伍因革,通变之数;变则其久,通则不乏”的著名论断,形象地描绘了文艺作品需要创新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创新原本就意味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没有人喜欢一成不变、保守陈旧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改变都能带来理想的效果,这是人性最根本的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正向的,如果创新能力不足,就会成为恶搞、低俗。大家知道,中国古典文艺中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几乎都与音乐相关联,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的瑰宝。所以,创新离不开传承,传承的基础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三)体验实践是音乐美育的重要方式
探索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路径和方式。如2022年中国音协举办了国民音乐教育大会,这次活动开设民乐、钢琴、声乐、合唱、幼儿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法等各类分会场,目的就是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共同探讨音乐课堂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还有诸如“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第八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全国美育与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等活动,都是实践探索的重要形式。这样的活动,可以多开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所在,对新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音乐美育课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也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作为中国音乐艺术中最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符号相联系的就是民族乐。中央民族乐团曾经推出过一部名为《长城》的作品,将多元化的音乐语言与民族化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呈现出一场历史厚重的现代交响乐音乐会。通过民乐的现代化创作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同样,将钢琴、小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创作打上中华文化标识的民族音乐作品也是不错的尝试。
关注当下,不等于不继承过去,将对历史的学习与当下的创作相结合,在时代同频共振中寻找音乐美育价值。透过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梳理和现实研究,不难发现,当下音乐风格呈现出日益多元、个性鲜明、优秀文化有序呈现、人才辈出的景象。当下的音乐工作者越来越自觉地投入到新时代的浪潮中,用音符和语言去记录现实世界的可感可知。就像那首紧扣时代、贴近人民生活的歌曲《灯火里的中国》一样,不仅描绘出了灯火里的都市图景,还写出繁华与安宁,让人们获得了“中国梦”“小康”这样的时代主题音响感受。作品无论是歌词还是音乐的辨识度,都体现了当代创作者的智慧和魅力。再如,《红船》写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风云变幻;《雁翎队》讲述了白洋淀上抗击侵略者的历史;《血色湘江》描写了长征路上一群为了新中国而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的故事。这些作品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描写,比起生硬的文字资料,这样的歌曲、歌剧作品更能让人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品更需要进入音乐美育的范畴里,通过评价和赏析,探索并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活水,人民是书写历史的人,也是历史书写的人,那些现实题材和革命题材相交融的作品才能更好地体现这盛世来之不易。
二、艺术思维培养是音乐美育的关键
艺术思维是指人们具有以艺术的方式看待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需要艺术思维?大家都知道,艺术的关键是真善美,而这是许多科学思维所不具备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就是让学生们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心灵相通、友爱善良的人,这种思维是人类要想和平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人的思维能力是大脑与生俱来的先天机制,而这种先天机制也并不是“零度创作”,而是受到每个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而这些文化传统则来自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域。艺术思维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国的音乐美育教育中培养的艺术思维不可能是英国人的艺术思维,也不可能是日本人的艺术思维,只能是中国人的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无论艺术形式如何变化,艺术的基础本质不会改变,那就是情感本质、感性形式和审美方式。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征。在音乐美育中,一定要抓住这样的特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一)观物
艺术创作思维是一种智慧思维,是人脑这个先天机能为保障生命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活动方式,通过人的感官传递到大脑,再由大脑加工反馈,成为特定的艺术作品。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最早的先民是从朴素的信仰中获得艺术灵感的,这种灵感当时通过一种更为朴素的方式——符号来记录。从原始岩画、象形字、结绳记事等可以窥见端倪。经过漫长的发展时间后,朴素的符号渐渐被更为理性的符号代替。例如《周易》,这部完全靠符号来理解世界的文本。孔子说,《周易》是立象尽意的,通过符号来理解世界。这些符号便是先民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得来。他们以天地为参照,以四季为参照,不断推理世界变化,然后认识天地鸟兽、万物之灵。这种思维本质就是人对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判断,通过这种认识来获得生存路径。所以,观物首先是要认识客观世界。而音乐美育就是要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观物,或者观音乐之物。让学生感受到“人者,其天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①人所具备的思维能力能通过认识物而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而有了艺术的最早形态。通过音乐美育来培养观物的思维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增强抽取并感知核心信息的能力。
(二)通感
如果说观物是中国人思维的起点,那通感则是中国人思维的全过程。《周易》认为“圣人有以观天下之动”。孔颖达则认为“观看其物之会和合变通”,即通过人对万物的观察与万物通为议题。圣人可以感万物,万物便和人相通了。这就是通感思维的最朴素想法。文艺创作中,通感的运用是最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例如,歌曲中,如果大家通过听觉感受到了视觉、味觉、触觉,甚至痛觉的东西,那这样的歌曲必定是能感染人,甚至会流传很久。
通感是人与万物感知互动的过程,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共情能力。未来的专家型人才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科学怪人”,而应该是将人类命运放在心中的有温度的人才。我国之所以要开展美育教育,就是希望通过美育让人类的情感更相通,让艺术这个媒介成为帮助人更完美成长的工具。通感是中国古代人们看待世界万物的方式,也是形成中国人世界观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就是让人的“心”与“物”在艺术这个媒介之下,产生情志的融合,从而化为人的精神力量。“望秋风,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这就是人与万物相伴最好的体验。
(三)情志
如果说观物是为了获取信息,通感是为了体验世界,那最后这些东西都需要表述出来,成为人们的情志。《礼记·乐记》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②在古代,音乐就是最能表达人愉快心情的形式,声音和情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音乐美育也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一环。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化是唯一经历数千年演变发展,至今仍然生生不息,不断对世界文明产生影响的。文化传承及民族性格的课题是全世界各学科领域都在深入研究的,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交汇点,更应该懂得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中国传统历来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期待通过“文”来载道,让社会发展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孔子说《诗经》是用来“兴观群怨”的,除了描写生活的多姿多彩,还需要有讽鉴的功能。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刘勰《文心雕龙》开篇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杜甫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传统文化极其强调文艺的现实主义功能,艺术除了是艺术家个人艺术才能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社会的责任。所以,音乐美育中对情志的培养需要人们的大历史观、现实主义关照等融入。真正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作为思想灵魂,以崇高的审美理想追求真理。
三、音乐美育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
音乐美育中如何在实践中体现人民性?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通过人民的艺术行为才能体现出人民的主体性,只有通过人民创造的艺术形式才能说明人民真正参与到艺术的生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人民在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生动实践中展现了“自我”,这种“自我”才是真实的历史。所以,音乐美育如何发掘、整理这些作品,真正把握人民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才能实现美育教育的目的。从音乐美育的学科建设上看,音乐有自己的艺术、学术标准,让音乐作品本身进入学习语境中,比替他们说话要重要得多,这就是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环节,可以邀请民间一线的音乐工作者来到教学现场,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到实地考察,作为参与者和观察者,以深度访谈等形式了解民族音乐的原始状态,激发对生命的理解和认同。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有时候会让参与者有身份较高的自我认识,主体意识会比较强烈,面对田野或者是原生态的时候,有俯视的姿态。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远离人民”。平等的学术眼界和心态,才能平等地看待世界的一切,而这对人们了解不同的领域也是有帮助的。音乐美育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艺术家、传播者共同参与,才能真正产生交流的、平等的、共享的作品。
(一)音乐美育学科本身需要健全平衡
目前全国有12所专业音乐院校,主要培养的人才是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其余高校,音乐美育也应该全面覆盖。例如财经类院校,需要培养音乐产业、推广、营销人员,对音乐的通识教育就很重要。当然,任何一个学科,能拥有较好的音乐美育都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已经有音乐美育的学校要珍惜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好学校本身拥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没有开办音乐美育的学校,一定要对自己的定位和所在地的音乐历史有充分的调研和了解,开展更适合自己学校培养需求的音乐美育。
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要求,我国的职业类院校更需要音乐美育的融入。因为我国不仅需要专业技术方面成绩优秀的学生,更需要文化素养高的学生。过去那种只要有手艺,不需要文化素质的观念需要改变。
(二)音乐美育需要良好的师资
无论什么样的院校开办音乐美育,刚起步的时候都不会有成熟完善的师资队伍。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力度,组建出符合自己学校教育要求的音乐美育师资队伍。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在起步阶段,可以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借用其他学校或者其他专业教师,即以学校办学为主体,同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一线艺术家共同进驻,院团企业提供实践基地。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合理利用,形成教、学、研、产共建共赢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把适合当教师的艺术家、演职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最终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
(三)音乐美育需要守正创新
21世纪的今天,需要改变许多落后的观念,但是也要继承许多优秀的传统精神。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就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这就需要我国的音乐美育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专业融合,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近年也有很多活动共同探寻音乐美学之路。例如:“当代音乐美学研究讲坛”“第十二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全国音乐舞蹈美育工作研讨会”等,都共同致力于对音乐美学进行探讨,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从中可以对音乐美育的学科建设、学科话语、学科立场等进行多方位思考,展现音乐美育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守正的同时也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坚守底线和原则,远离低俗、媚俗、庸俗,让学生从音乐美育中获得风清气正的情操才是应有之道。
四、结语
音乐美育课程对于基础教学、综合大学、专业院校、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音乐的艺术历史、艺术表达、艺术价值,从中学习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个人审美意识,使自我身心愉悦、个性张扬,从而信心倍增,为成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美育进校园活动能够使美育浸润行动落地实施,创建积极向上、青春昂扬、高雅典致的校园学风,为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艺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郑艳.现代作曲技术中的中国文化标识——音响设计、节奏数控、结构布局的探索与创造[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02):11.
[2]关睿.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开展作用及教学实践[J].戏剧之家,2022(06):107-108.
[3]张展展.民族音乐文化与高职音乐教学的融合[J].文化产业,2021(32):83-85.
[4]米希名.声乐艺术表演中的情感探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7年.
[5]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