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不仅赋予民间戏曲新的生命力,更为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提供了机遇。甘肃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勤小曲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笔者深入的实地调查经验和对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民勤小曲戏的传播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民勤小曲戏 传统文化 数字化传播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0-0013-06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民勤小曲戏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多样化的手段。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民勤小曲戏得以突破地域限制,拥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提升了民勤小曲戏的知名度,还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民勤小曲戏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重要变化。通过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展示,人们能够更有效地保存民勤小曲戏的艺术资料和表演实录,确保其历史原貌得以完整传承。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为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资料检索,推动了民勤小曲戏研究深入发展。
一、民勤小曲戏的发展与传承
民勤小曲戏是流行于甘肃武威民勤地区的曲牌体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成为非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2008年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20年荣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使得如何有效传承和保护这一艺术形式成为当地关注的焦点。
(一)民勤小曲戏的发展现状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记载,民勤小曲戏与甘肃东部、南部及敦煌地区盛行的曲子戏并非同源,其拥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与深厚的艺术遗产。其融合北方小曲的刚毅与南方小曲的柔美,集民间音乐、舞蹈等多元素于一体,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民勤小曲戏又被当地民众称为“地窝子戏”,其音乐结构以曲牌联缀体为主。唱腔设计精巧,由调、腔和小调三大部分构成,俗称“八调十二腔”。在演唱技巧上,通常运用大嗓,同时在部分唱腔的尾声或中部采用独特的“接声”手法,即帮腔,为曲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在曲调方面,民勤小曲戏有着甜音与苦音的细腻区分,常用的曲调包括二曲调、四曲调、正四调等八种,各具特色。腔调则更为复杂多变,不仅有软音、硬音之分,还根据唱词句数、节奏速度,以及表现情绪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如三腔、四腔、悲腔等十二种,极大地丰富了曲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民勤小曲戏还巧妙地融合当地民歌,这些被吸纳进戏曲的小调也被称为杂曲或春歌,为民勤小曲戏增添了更多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在伴奏方面,民勤小曲戏的文场主要负责伴奏唱腔和过场音乐,主要乐器包括三弦、板胡、二胡等,随腔伴奏。而武场则更多用于配合演员表演动作,营造舞台氛围,主要乐器有板鼓、手锣等,后来还逐渐加入扬琴、唢呐等乐器,使音乐动机更加丰富。民勤小曲戏充分展现了其地域特色,演员们常使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进行生动的表演。其念白和唱词均使用地道的民勤方言,不仅幽默诙谐,而且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表演形式上,它经历从清唱到坐唱等多个阶段,目前主要以地摊和舞台表演为主。其表演风格独特,男演员在演唱时活泼跳跃,女演员则摇曳生姿,动作滑稽,且富有生活气息。至于剧本内容,民勤小曲戏涵盖生活、历史、教育等多个领域,代表作品有《钉缸》《张连卖布》等,这些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也是传承和展示民勤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勤小曲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为民勤小曲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新编民勤小曲戏主要有:《张连接母》《和睦家庭孝为先》《修路》《门当户对》《姑嫂英雄》等。如《张连接母》是通过讲述主人公张连接母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亲情、孝道等传统美德。这些剧目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注入新的元素和时代精神,深受观众喜爱。
(二)民勤小曲戏的数字化传承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自2005年我国启动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以来,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构建了详尽的档案和数据库。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为非遗的保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更为其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民勤县积极响应,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勤小曲戏进行记录。通过民勤县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文化云—公共文化云”,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民勤小曲戏展演、民勤县社火(秧歌)汇演等活动信息。同时,“文化云—数字文化馆”和“数字资源—民勤非遗”栏目则提供了民勤小曲戏往期活动的现场视频和图片,使观众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和回顾这一艺术形式的精彩瞬间。
民勤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官方抖音号成为展示民勤小曲戏的重要窗口,观众可以直观欣赏到如《赶花轿》《花亭相会》《苏三起解》等经典曲目的展演视频。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民勤小曲戏的表现形式,也极大地拓展了其传播范围。同时,民勤县积极参与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如2024中国江北民间小曲戏交流展演等,不仅提升了民勤小曲戏的知名度,还为其注入新的创新灵感,增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传承方面,民勤县文化馆等机构积极实施多项举措,连续举办民勤小曲戏展演活动、民俗民间文艺大赛等,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通过开展曲子戏骨干培训班、成立传习所等方式,加强了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技艺传承。
如今,民勤小曲戏已成为外界窥探和领略传统民族文化魅力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需认识到,数字化传承之路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目前,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
二、民勤小曲戏数字化保护的逻辑理路
针对民勤小曲戏的数字化保护,可以按照“从保存到应用”“从单向传递到双向交流”的思维路径进行推进。
(一)从存储到应用:塑造民勤小曲戏数字化生存链
如今,利用现代科技对民勤小曲戏进行数字化保护显得尤为关键,可以依次进行民勤小曲戏的采集、保存、管理、修复、再现、展示和传播,这一系列流程构成其数字化保护的标准操作。同时,这一过程也反映了民勤小曲戏作为文化产品从储存到应用的完整周期。
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其强大的穿透力正逐步瓦解城乡间的文化传播隔阂,为民勤小曲戏的传承与推广注入更为鲜活、互动及多元化的生机。在推进数字化的道路上,需以服务当下社会为核心,深度挖掘新兴应用场景,进而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民勤小曲戏作为一种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其数字化传播举措对于强化文化认同感、巩固民族团结,以及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在民族地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如:公众参与热情不足、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程度尚浅,以及传承与传播之间的平衡问题等。在实施民勤小曲戏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时,必须兼顾技术应用的深化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满足。为此,需要摒弃以传播者为核心的传统思维模式,转而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创新传播媒介与丰富内容展现形式,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互融合、高度互动的文化服务体系。这样的体系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还能有效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
(二)从单向传递到双向交流:构建民勤小曲戏传播新沟通桥梁
过去,非遗的数字化传播主要由传承人和博物馆等权威机构引领,展现出一种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递模式。然而,新时代背景下,民勤小曲戏的数字化传播正迎来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要求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更深入的诠释与再创造,还强调利用最前沿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丰富和提升受众的文化体验。
在这一进程中,互动性、趣味性、共享性和共创性成为连接传承者与受众的新型纽带。而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使得民勤小曲戏能够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以更加生动、真实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特别是通过VR和AR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民勤小曲戏的魅力,从而加深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人们可以更精准地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文化服务。这不仅包括定制化的内容推荐,还涵盖互动式的参与体验,如通过智能语音交互、情感识别等技术,观众能够实时参与并影响民勤小曲戏的表演进程。此外,数字化还为民勤小曲戏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可以将这一非遗文化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这种跨界的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民勤小曲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能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民勤小曲戏数字化实践路径
科技的飞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得传统的保护方式得以突破,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和推广这一非遗文化,应结合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围绕数字技术和传播两大路径展开创新实践。
(一)民勤小曲戏数字化技术突破传统情境
民勤小曲戏这一深植于民勤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不仅对其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其剧目多以弘扬正义、倡导孝道为主题,传承着古老的道德智慧。在民勤这片历史上的移民区,小曲戏汇聚了各地特色、人文观念和表演技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兼具北风南韵”的宝贵艺术财富。民勤小曲戏的数字化可以从数字采集、数字存储展开创新实践,这两个路径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操作和支持,是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基础。
首先,数字采集作为数字化保护的首要且核心环节,在民勤小曲戏的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步骤要求人们以高精度的方式,全面记录和保存民勤小曲戏的表演细节、唱腔风格,以及曲牌元素等。借助高清摄像技术与高质量录音手段,确保所采集的数据能精准且全面地体现出民勤小曲戏的艺术精髓。同时,为了凸显其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特意聚焦于民勤小曲戏在特定地域环境下的演绎方式和风格。
其次,数字存储环节对于确保这些珍贵数字化资料的长久保存至关重要。在民勤小曲戏的数据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存储、数据备份等先进且安全的技术手段,从而保障数据的稳固与安全。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独特性和长期保存需求,还专门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数据存储策略与管理制度,旨在实现数据的持久保存与有效利用。
最后,选取民勤小曲戏中的经典曲目,如《下四川》《钉缸》《张连卖布》等,进行数字化高清重现。通过精细的后期制作,让观众能够更为细致地领略演员们的精湛技艺,以及曲目的独特风采。这不仅可以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还能进一步展现民勤小曲戏的艺术魅力。利用数字化手段,可以让民勤小曲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不仅能够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和文化认同感,还能为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二)民勤小曲戏数字化传播展现艺术魅力
随着民勤县新媒体矩阵的不断完善,该县运用数字化手段,将独具魅力的民勤小曲戏精彩地呈现给广大受众。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民俗文艺演出、新编曲子戏展演,以及积极参与各省市的交流展演活动,民勤县正积极推动民勤小曲戏走出甘肃。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保护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从民勤小曲戏的数字处理、展示和传播三个关键环节进行实践。
首先,在数字处理方面,民勤县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精细加工、系统整理与深入分析。通过提取民勤小曲戏的关键艺术特征、艺术风格解析、实现数据可视化等手段,更加深入地挖掘其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为后续的数字展示和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在数字展示环节,目前,民勤县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数字技术来展示民勤小曲戏,例如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数字化渠道进行传播。然而,在利用更高级的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方面,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现有的数字展示主要集中于民勤小曲戏的经典曲目片段、演出照片和视频等。这些内容虽然能够展现小曲戏的一部分魅力,但未能全面深入地展示其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未来,可以积极探索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数字展示中的应用,致力于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逼真的沉浸式视觉享受。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民勤小曲戏的表演现场,设计更多与观众的互动环节,如:观众投票选择展示的曲目、虚拟现实中的角色扮演等,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粘性。
最后,在数字传播方面,民勤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和网络平台,将经过精心处理的民勤小曲戏艺术片段、文化解读等内容广泛传播。同时,结合地域特色,策划并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如:线上知识竞赛、线下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民勤小曲戏的传承与发展。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地区的非遗文化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广和保护传统艺术形式。除此之外,民勤县可以紧密结合当地的民俗活动和文化旅游来推广民勤小曲戏。在各种民俗民间文艺赛事和节庆活动中,将民勤小曲戏作为重头戏亮相,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将民勤小曲戏融入当地文化旅游线路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民勤小曲戏的知名度,而且能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在推广和保护民勤小曲戏的过程中,民勤县还应注重持续创新与发展。可以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结合现代审美和观众需求,对民勤小曲戏进行创新和改编,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观众口味。同时,积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作与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的优点和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勤小曲戏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政产学研媒联动下的民勤小曲戏数字化传承
推动民勤小曲戏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面临着复杂且多样化的挑战。具体而言,需要调动政府、产业、学术、研发和媒体等多方力量,形成政、产、学、研、媒的联动机制。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可以确保民勤小曲戏这一非遗文化得到妥善保护、有效传承,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一)政府助力传承:构建民俗文化数据库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勤小曲戏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正在大力支持构建民勤小曲戏民俗文化数据库。这一举措涉及对传统剧目的广泛搜集、专业整理与高清数字化采集,旨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全面展现民勤小曲戏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构建过程中,进行了系统性的资料搜集,包括剧本、曲谱、演出录像等,确保数据全面性和多样性。随后,通过高清数字化技术对选取的代表性剧目进行拍摄,并经过专业的剪辑、配音、配乐等后期处理,制作成高质量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被存储于本地数据库中,还进行了细致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以便更直观地展现民勤小曲戏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脉络。为了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将文字描述与图片资料相结合,同时整合文献、音频和视频资料,构建了数字化文献档案。这一档案不仅全面展示了民勤小曲戏的特点与历史,还为后续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数据库的构建过程中,政府需注重数据的精细编辑和校对,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剧目资料根据类型、风格、年代等特征进行分类归纳,便于用户进行检索和研究。同时,为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易用性,数据要进行专业的标注和转化。特别是针对图片类数据,政府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专业的再加工和详细说明,使其更具有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为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政府还需采用先进的分布式或云存储技术进行数据备份,有效防止数据丢失和混乱。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为建立民勤小曲戏信息数字化库提供坚实有效的数据基础,还为后续的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勤县文化馆在系统整理和保护民勤小曲戏的艺术成果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他们启动的《民勤曲子戏剧目》编辑工作,全面整理了460多种剧目,其中包括50多种独有剧目。这些剧目大多以当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此外,文化馆还推进《民勤曲子戏》音像出版物的制作,旨在全面展现民勤小曲戏的艺术特色。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抢救、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民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全方位呈现了民勤小曲戏的丰富多样性和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还更好地展示了民勤文化的独特内涵。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的“联网建库”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在安全的网络体系中长久保存,并得到广泛传播。另外,政府还积极利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等手段激发各方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共同推动民勤小曲戏的繁荣发展。
(二)数字技术与田野调查双驱动:助力民勤小曲戏的传承
民勤小曲戏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戏曲艺术,其持久传承与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在于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在代表性传承人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不仅承载着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更在实际行动中积极传授技艺,并在传承过程中注入新的创意和元素。
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勤小曲戏时,应该强调传承者的核心地位,笔者认为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和关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田野调查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能够亲自深入现场,与传承者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获取第一手、真实且详尽的资料。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更准确地把握传承者的技艺特点、经验心得,以及他们对文化的独特理解,还能为后续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仅仅依靠田野调查是不够的。在数字化时代,还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记录和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录制传承人的声音、拍摄他们的表演、整理他们的文字资料等方式,能够确保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得以长久保存并广泛传播。这种数字技术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资料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为后续的研究、教学和传播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关注传承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因此,各级政府、文化单位及教育部门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和支持,确保他们的传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不仅是对民间艺人的尊重和认可,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动。
此外,培养新的传承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提高新传承人的待遇和吸引力,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来创新教学方式和传承模式,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并喜爱民勤小曲戏。同时,通过制定和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民勤小曲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五、结语
民勤小曲戏的数字化技术开发工作应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需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合力,同时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企业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从而拓展其传承路径,确保民勤小曲戏长久传承下去并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100-105.
[3]杨若芳,项亮.民勤小曲戏的历史变迁及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