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为重要的构成元素。【万年欢】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词牌兼曲牌,不仅在昆曲、京剧等戏曲剧种中被广泛使用,也出现在山东梆子等地方剧种中,甚至在某些民族器乐曲目中也能找到他的踪迹。各《万年欢》曲谱之间都存在丰富多样的变化。本文在追溯《万年欢》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曲牌 【万年欢】 源起 衍变 应用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0-0007-06
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存在,它广泛存在于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以及戏曲、器乐、曲艺、歌舞等民间音乐形式中。乔建中先生在其著作《曲牌论》一书中曾经提到:“在中国音乐中,曲牌既是凝固的,又是流动的;既是规范的,又是可变的;既是成品、精品,又是‘模坯’‘素材’;既连接着遥远的‘过去’,又时时融入着‘现在’;既是它自己,又不断在‘异化’;既是一种象征、标签、符号,又潜藏着炽烈、火热的感情。作为一种载体,它所熔铸的中国人独特的音乐观、审美观和思维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基于上述对于曲牌的描述,说明曲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承载中国人音乐观、思想观的特殊标识与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异化”而产生了多种变体,从而深远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本文将要探讨的【万年欢】是传统曲牌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是一个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曲牌。这一传统曲牌的流布十分广泛,它不仅在昆曲、京剧等戏曲剧种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也出现在山东梆子、内蒙古二人台、山西晋剧等一些地方剧种中。另外,在一些民间器乐曲中也有它的身影。各个【万年欢】曲谱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变化。那么,【万年欢】这一曲牌是怎样流变的?它与现存的【万年欢】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又在流变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继而又影响了哪些乐种的发展呢?
一、【万年欢】曲牌之源起
对于【万年欢】的起源,《词谱》卷二十六中记载:“唐教坊名曲。《宋史·乐志》:‘中吕宫’。《高丽史·乐志》名《万年欢慢》,《元史·乐志》:‘舞队曲’。此调有三体,平韵者,始自王安礼;仄韵者,始自晁补之;平仄韵互叶者,始自元赵孟頫。”《填词名解》卷三:“【万年欢】,沿唐教坊曲名,亦名【满朝欢】。”贺铸在其词作中,因有“永断湘弦”句,故该词又得名《断湘弦》。由此可见,【万年欢】最早产生于唐代,是唐教坊曲,又名【万年欢慢】【满朝欢】【断湘弦】。
综观以上文献,皆是关于【万年欢】词牌的介绍。北宋诗人王安礼有词作,名《万年欢》:“雅出群芳。占春前信息,腊后风光。野岸邮亭,繁似万点轻霜。清浅溪流倒影,更黯淡、月色笼香。浑疑是、姑射冰姿,寿阳粉面初妆。多情对景易感,况淮天庾岭,迢递相望。愁听龙吟凄绝,画角悲凉。念昔因谁醉赏,向此际、空脑危肠。终须待结实,恁时佳味堪尝。”
除王安礼的《万年欢》,以《万年欢》为词牌名的词作也不乏记载。例如,《全宋词》记载了宋初无名氏的词作《万年欢》:“禁篽初晴,见万年枝上,工啭莺声。藻殿连云,萍曦高照檐楹。好是帘开丽景,袅金炉、香暖烟轻。传呼道、天跸来临,两行拱引簪缨。看看筵敞三清。洞宝玉杯中,满酌犀觥。烂熳芳葩,斜簪庆快春情。更有箫韶九奏,簇鱼龙、百戏俱呈。吾皇愿、永保洪图,四方长乐升平。”① 《全宋词》另一记录为:“当今圣主,理化感四塞,永减狼烟。太平朝野无征战,国内晏然。风调雨顺歌声喧。箫韶韵,九奏钧天。愿王永寿,比南山、更奏延年。”② 通过比较上述宋代【万年欢】之词牌,不难发现,宋代词牌【万年欢】与祝寿、摆宴等欢乐的场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此时的词牌【万年欢】与唐代的曲子【万年欢】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两者是源与流的存在还是仅采用了相同的名称?
宋代时,词是最为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词调音乐在彼时进入了创作的盛期。当时,许多曲子词都是依照唐代的曲牌填词而创作的。“隋唐是曲牌音乐的萌生阶段”,沿着这条历史脉络,笔者试图回溯到唐代,以探索【万年欢】的渊源。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是了解唐代音乐活动的重要史料,该书卷末载有曲名324首,其中包括杂曲278首、大曲46首,其中【万年欢】就位列其中。但遗憾的是,书中并未记载宫调名称。
《钦定四库全书》记载:“中平岭南,得内臣之聪警者,俾于教坊习乐,号曰箫韶部。雍熙中改曰云韶部,每宫中内宴则用之。其大曲十三,皆太宗之所亲制。万年欢中乐普天献寿等是也。至于仁宗时,内传云韶部,遂不复补以其无与,于群臣嘉宾欤然;于太宗淳化三年,命两制分馔乡饮酒。”③据此可以推断出,【万年欢】乃用于“献寿、摆宴”的场合。又《唐会要》云:“林钟宫,时号道调:《道曲》《垂拱乐》《万国欢》《九仙步虚》《飞仙》《景云》《钦明引》《玉京宝轮光》《曜日光》《紫云腾》,《山刚》改为《神仙》,《急火凤》改为《舞鹤盐》。”《唐会要》与《钦定四库全书》记载了【万年欢】的调名为林钟宫,在唐代宫中摆设宴席及祝寿时被广泛使用。这为研究【万年欢】曲牌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宋史·乐志》中记载:“每春秋圣节三大宴:第七,合奏大曲。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大曲……二曰《中吕宫》,其曲二,曰【万年欢】【剑器】……云韶部者,黄门乐也。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令于教坊学乐艺,赐名箫韶部。雍熙初,改曰云韶。每上元观灯,上巳、端午观水嬉,皆命作乐于宫中。遇南至、元正、清明、春秋分社之节,亲王内中宴射,则亦用之。奏大曲十三:一曰中吕宫【万年欢】,二曰……”④此时,宋代教坊曲【万年欢】与唐代教坊曲【万年欢】是一脉相承的直接传承。
通过对以上所有文献的解读,不难发现,宋代的词牌【万年欢】与唐代的曲子【万年欢】是相互关联的,恰似一对孪生兄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万年欢】到了宋代以词曲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
至元代,【万年欢】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出现于作品中。《元史·礼乐志》记载:“乐音王队:元旦用之。引队大乐礼官二员,冠展角幞头,紫袍涂金带……龙笛三,杖鼓三,金空小鼓一,板一,奏【万年欢】之曲。”⑤《梦粱录》:“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由此可见,此时的【万年欢】曲牌依然是用于欢快的场合。赵孟頫用【万年欢】填词,且用【万年欢】作散曲两首,一是皇庆二年元日应制乐府《万年欢》“中吕宫”词曰:“阊阖初开。正苍苍曙色,天上春回。绛帻鸡人时报,禁漏频催。九奏钧天帝乐,御香惹、千官环佩。鸣鞘静,嵩岳三呼,万岁声震如雷。殊方异域尽来。满彤庭贡珍,皇化无外。日绕龙颜,云近绛阙蓬莱。四海欢欣鼓舞,圣德过、唐虞三代。年年宴,王母瑶池,紫霞长进琼杯。”二是皇庆三年《万年欢》。值得注意的是,赵孟頫所作的词曲皆是颂词。元代的【万年欢】曲牌依然是用于庆祝场面的“中吕宫”。
到了明代,据《明史·乐志》记载:“永乐间小宴乐章……圣道如天,嘉禾齐秀,寒暑和平。圣威无边皇基稳,胜磐石,庆云生。景星长现,三光辉耀,百谷收成,万姓安宁……”此文献所记载的内容为表现作物生长、百姓安宁的欢乐场景,所奏乐曲之一即为《金殿万年欢》。清代乾隆年间刊行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载【万年欢】为:“中吕调只曲:万年欢,北曲。”至道光年间,【万年欢】又被《碎金词谱》(1844年由谢元淮编撰)所收录,谢氏更是在曲牌末尾加以注释,指出【万年欢】为“唐教坊曲名”。
除上述文献记载外,在《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明成祖将357个被广泛应用于教坊体系中的曲牌赐予寺庙,命人将这些曲牌按照依曲填词的形式赋予宗教劝化性质的内容。其中,《善利益之曲》便采用了【万年欢】这一曲牌。由此可见,【万年欢】也被用于颂扬诸佛菩萨及贤圣僧的功德。
以上文献仅是关于【万年欢】的部分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音乐文化的大融合。除了中华民族以外,其他地方有没有【万年欢】的传播呢?答案是肯定的。《高丽史·乐志》记录的高丽宫廷音乐中不乏有关唐乐的记载。它所记录的唐乐富有活力,其中就包含了【万年欢】。无独有偶,在约翰·巴罗所著的《中国游记》中,还载有用五线谱记录的【万年欢】。这也是目前所能发现的【万年欢】最早的五线谱版本。
二、【万年欢】曲牌之衍变
“曲谱无新,曲牌名有新。”曲牌音乐本体不变,但名称上有了新的变化,即“旧瓶装新酒”“移步不换行”模式。上文提到过,“隋唐是曲牌音乐的萌生阶段”,那个时期产生了很多专曲专用的曲子,后经后世文人不断填词改编,逐渐出现了“一曲多用”的情况。据记载,【万年欢】的变体达到25种以上。如【大万年欢】【小万年欢】【二黄万年欢】【西皮万年欢】【反北万年欢】【反南万年欢】【金殿万年欢】【满指万年欢】【万年欢又一体】等。以【反北万年欢】为例,它是通过采用反西皮弦拉奏【万年欢】来实现的,常用于表现夜景深沉的氛围,如在京剧《四进士》中,就用来描绘宋士杰深夜还书的场景。
(一)【万年欢】曲牌在昆曲中的运用
昆曲是我国明代兴起的戏曲剧种,在明代中后期兴盛一时,颇具影响力。时至今日,昆曲声腔依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方昆曲器乐曲牌【万年欢】的调式音阶为七声音阶羽调式,节奏为一板一眼,音域不太宽,旋律多为级进。昆曲伴奏曲牌【万年欢】在剧目中的适用场景一般是欢会和婚丧嫁娶等场合,能够传达出稳重而又欢快的情绪。
1.《牡丹亭·惊梦》中【万年欢】的运用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昆曲代表作,讲述了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情窦初开的杜丽娘在与丫鬟同游花园后心生感伤,随后在梦中与手持折柳的公子柳梦梅在花园内相逢。梦醒之后,杜丽娘独自入后花园寻觅梦中情郎。
《惊梦》是《牡丹亭》全剧的第十出,描绘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的情景。柳梦梅感叹于杜丽娘的才情貌美,流露出爱慕之情。这一折子戏中就用了【万年欢】这一曲牌。明月高悬、才子佳人的相会,营造出无比欢乐的氛围。
2.《安天会》(《闹天宫》)中【万年欢】的运用
《安天会》又名《闹天宫》,是一部清朝无名氏所作的昆曲传统剧目。该剧依据《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情节编排,并融合了张照所撰的宫廷大戏《升平宝筏》中的有关折子戏段落连缀而成。该剧包括《偷桃》《盗丹》《闹阙》《布阵》《擒猴》《炼丹》《大战》《激猴》等折,讲述了孙悟空在王母娘娘设宴当日,被玉皇大帝命令看管蟠桃园,但怎奈孙悟空生性不受约束,不仅偷吃蟠桃、偷喝御酒,更盗取太上老君所炼仙丹。随后,玉皇大帝派遣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却被他一一打败。其中的《偷桃》一折,运用了【万年欢】的曲牌,生动地塑造了孙悟空机灵、诙谐的性格特点。
(二)【万年欢】曲牌在京剧中的运用
一般主流观点认为,京剧的传统曲牌主要是从昆曲而来。研究发现,京剧器乐曲牌【万年欢】的来源与传统曲牌无异,它是在昆曲器乐曲牌【万年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常用于宫廷摆宴、团圆等喜庆的场合,或者配合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在青衣行当中运用的次数较多。
1.《贵妃醉酒》中【万年欢】的运用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该剧描写的是杨玉环深受唐明皇的宠爱,她原本与唐明皇相约于百花亭赴宴,但久候不至,随后得知他早已转驾西宫,于是羞怒交加,万端愁绪无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盏,饮至大醉,最后怅然返宫的一段情节。在《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完第一段四平调“奴似嫦娥离月宫”之后的表演动作,均采用了【万年欢】的曲牌。而选择该曲牌的原因在于:【万年欢】曲牌的主音是“四”(即简谱中的6)字。“离月宫”与“百花亭”这两句唱腔的落音恰好都是“四”(6)字,因此,接续【万年欢】相较于其他曲牌,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这一安排,也进一步印证了【万年欢】曲牌属于羽调式。
2.其他京剧剧目中【万年欢】的运用
在梅兰芳的《生死恨》第十八场“机房夜诉”中,韩玉娘与成鹏举梦中相会,唱到“到如今只落得空杯怅惘,留下这清白身还我爹娘”。此段唱腔结束后,便转入了虚拟的梦境,此时京胡开始奏响曲牌【万年欢】。《镇潭州》一剧中,岳飞梦中得杨继业指点枪法的情节也使用了【万年欢】的曲牌。
三、乐种及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万年欢】
曲牌【万年欢】除了用于京剧、昆曲剧目之中,也存在于山西晋剧、蒲剧、内蒙古二人台、山东梆子、一勾勾戏、江南丝竹、湖北吹打等地方剧种中。同时,它也是佛、道两教常用的曲牌。【万年欢】在流传过程中,因受到各地文化及方言音韵的影响,会产生同曲异名的现象。比如,山西部分剧种中所称的【万年花】(有的地方叫【万年红】)即为【万年欢】的同曲异名曲牌。这种变化是因各地发音不同而引起的曲牌名称的变化。又如,山东梆子中的【万年欢】被叫作【四合四】。这是因为按照工尺谱记载,6音被称为“四”,5音被称为“合”,而【万年欢】的前面三个音为656。这也是【万年欢】曲牌名称的又一变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作曲家一方面学习西方的作曲技术,一方面从中国传统的音乐中汲取创作的养料,以期创立中西音乐融合的音乐形态和富有中国特性的音乐语言。为此,部分中国作曲家将视角聚焦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上,曲牌【万年欢】也在其列。
(一)内蒙古二人台音乐中的曲牌【万年欢】
二人台是内蒙古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较为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其在进行演唱时,多采用“丑+旦”的组合形式,故得此名。它有时也被称为“双玩意儿”“二人班”等。二人台距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并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历史上,二人台牌子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种类,其曲目来源包括晋剧曲牌【八板】【六板】以及民间鼓吹【万年欢】【将军令】等。在二人台的表演中,牌子曲通常在特定场合使用,如在朝贺君王时一般用【大万年欢】。
(二)辽宁鼓吹乐小牌子曲中的曲牌【万年欢】
辽宁鼓吹乐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辽宁城乡及关东地区的艺术形式,主要在民间婚丧嫁娶等仪式场合中使用。其形式主要为吹管乐器(呐、笙、管)和锣鼓等打击乐器的合奏。从曲牌类型来看,【万年欢】在辽宁地区以多种变体的形式存在,属于辽宁鼓吹乐小牌子曲。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辽宁卷》中,就收录有三首【万年欢】。这几首曲子主要用在民间婚丧嫁娶及祝寿喜庆等民俗活动中。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几乎不再用于祝寿、婚事等喜庆场合,大部分只在丧礼中使用。但是,曲牌中表现“欢”快的情绪依然是存在的。在演奏中,除了引子和尾部是独立的曲调结构,其余部分由一板三眼的单一板式从头奏到尾。
(三)其他乐种中的曲牌【万年欢】
1.佛乐“道得尔”中的曲牌【万年欢】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的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现存一种古老佛乐——“道得尔”。其中留存的佛曲《色和》与五台山殊像寺的佛曲【万年欢】经过比较,发现两曲似乎同源。自上古起,中国的宫廷用乐便以“礼乐”为尊,所谓“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此举便是利用音乐教化世人,借此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不仅能在民间看到【万年欢】的身影,还逐渐被吸纳并广泛应用于佛道音乐之中。《色和》与五台山殊像寺佛曲【万年欢】就是典型的俗曲佛用。由于藏、汉佛教文化的交融汇合,今天依然还能看到【万年欢】的活态遗存。
2.一勾勾中的曲牌【万年欢】
一勾勾形成于清代中叶,是鲁西北平原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一勾勾文场中的伴奏曲牌主要受河北梆子和民间鼓吹乐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它分为四胡和板胡曲牌、笛子曲牌、唢呐曲牌三部分,经常演出的代表性曲牌就包括【万年欢】。
(四)现代创作中的曲牌【万年欢】
1.小号协奏曲《万年欢》
作曲家陈其钢先生受中国爱乐乐团、BBC广播电台、荷兰广播电台的Zaterdag Matinee节目、MDR和KT Wong基金会的邀请,创作了小号协奏曲《万年欢》。其创作灵感就来自中国传统昆曲曲牌【万年欢】。该作品的音乐主题根植于昆曲曲牌【万年欢】前三小节的旋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陈其钢在专访中表示:“成年后听到这个旋律总会勾起儿时的回忆,因此产生将这个曲调用西方乐器小号表达出来的动因。”⑥小号协奏曲《万年欢》因融合了我国传统昆曲素材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而更显得独树一帜,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元素与现代音乐创作的理念与技巧深度融合,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传统昆曲华丽婉转、儒雅飘逸的‘水磨腔’特色”。
2.古筝曲《万年欢》
北京京剧院青年古筝演奏家尚靖雅于2013年根据同名曲牌【万年欢】及吴华先生创作的同名京胡独奏曲,创作了古筝曲《万年欢》。在这部作品中,尚靖雅将京胡作为古筝的对比声部体现筝韵,并采用了西方的配器,既展现了京味,又传达了明朗欢快的情绪,生动表现了喜庆的场面。
上述两个新创音乐作品《万年欢》在创作中吸收了昆曲中的诸多音乐元素,这给笔者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通过对曲牌【万年欢】的重新编创,可以拓展传统曲牌的戏剧功能,增加大众对传统音乐的认识。【万年欢】原为南北曲中的传统声乐曲牌,在衍变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器乐曲牌,并在当今被改编为管弦乐、古筝等作品,这一创作思路有助于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曲牌以器乐化的样态展现,这是曲牌音乐本体意义上的一大优势。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得知,【万年欢】由最初的南北曲的声乐曲牌演变成了器乐曲牌,再经过不断的变化,以变体的形式出现在了各地的乐种中。这也恰恰体现了音乐的本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音乐学家黄翔鹏曾说:“传统是一条河流。”在这条涌动的大河之中,我国各地民间音乐如同几条不同的支流,彼此碰撞、交融,最终汇聚成中国传统音乐这条大河。【万年欢】的流变体现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之间的互动。简而言之,现今流传于中华大地上的【万年欢】,最终的源头可追溯至最初的南北曲曲牌【万年欢】。
参考文献:
[1]潘慎,秋枫.中华词律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397.
[2][清]王奕清,等.钦定词谱[M].北京:中国书店,2010.
[3]冯光钰.中国曲牌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4]蒋成忠.张綖《诗馀图谱》考辨[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
[5]孙晓霞.唐教坊曲子名乐调源流考[D].太原:山西大学,2006年.
[6]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1.
[7]程晖晖.从“曲牌索引及其统计系统”探梳传统音乐曲牌名称的一曲多变》[J].人民音乐,2016(11):70-73.
[8]项阳.词牌、曲牌与文人、乐人之关系[J].文艺研究,2012(01):47-56 .
[9]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啸冰.陈其钢小号协奏曲《万年欢》分析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