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猫活了一百万次,一百万个人疼爱过它,因为它的死亡而哀恸、号哭。它陪伴过穷兵黩武的国王、四海为家的水手、孤独的老婆婆……这些人都因为它的死亡而流下了眼泪。而这只酷酷的虎斑猫,觉得一次次的重生与死亡无聊至极,直到爱上一只白猫,生命对它才有了意义。它们生了好多小猫,并一起陪伴着小猫成长。白猫死了,它从早哭到晚,直到也死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里的这只猫,真正活了一回,再也没有重生。它走完了漫长的一生,也完成了作者赋予的重任——让人们参悟生命与爱的意义。那只虎斑猫就用这样的方式活着了。
还有一只猫,可以说也是猫界的楷模。刚开始,它是一只流浪猫,后来被一对夫妻收养了,并有了自己的名字——彼得。它带给了他们新的生机。男人是插画师路易斯·韦恩,他的妻子艾米莉·理查森当时罹患乳腺癌,与彼得的相处,鼓舞着她与病魔、生活作斗争。彼得就像是一束光,照耀了韦恩一家。也就是那时候,在艾米莉的鼓励下,韦恩以小猫彼得为模特进行了大量的素描练习,开启了画猫生涯。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猫是不祥的存在,觉得猫是女巫的跟班,会传染疾病,会导致灾难。总之,那时候人们根本不“撸猫”,只会烧死猫。那只叫彼得的猫,应该被记载在猫的历史中,它为猫带来了希望。路易斯·韦恩力挽狂澜,改变了那时候众多猫的生命,让猫逐渐变成人们喜爱的宠物,让无数猫得以活着,并且是高质量地活着。
1860年,韦恩出生在英国伦敦,先天兔唇,从小受到排挤。2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挑起家中重担。24岁那年,他冲破世俗的桎梏,和比他大10岁的艾米莉结婚。艾米莉是韦恩妹妹的家庭教师。婚后没多久,艾米莉患癌,但他们和小猫彼得还算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日子。
1886年,韦恩在《伦敦新闻画报》发表了作品《小猫的圣诞派对》,画中一百多只猫,就像是一百多个人,穿着服装,站立着聊天,嬉戏、玩乐着。这幅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他一举成名。不过,《小猫的圣诞派对》发表后不久,妻子就去世了,临终前嘱托韦恩照顾好小猫彼得,坚持画画。
没有人知道,也许那时韦恩已随妻子一起“死去”。好在小猫彼得陪伴着韦恩,陪他画下了一幅又一幅猫的画作。他画涉世未深的喵小姐,首次进入社交界时举止拘谨,旁边的四位猫先生神态各异,想法写在脸上。他记录猫老师生气的一幕,小猫正被猫老师打屁股,其他猫学生幸灾乐祸,冷眼旁观,还有捣蛋的猫学生趁机打翻了墨水瓶……这些在画作中活着的猫,风趣可爱。
韦恩会“带着速写本去餐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然后把人画成猫的不同姿势,尽可能地让它们具有人性化的特征”。他画猫,就是在画人。他画的猫之国,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珍贵的英国历史。因为画作中猫拟人的神态自成一格,这些在画作中活着的猫又被叫作“韦恩猫”。
据说,有段时间,韦恩平均每年创作600种新设计,15000万只猫以不同的身份“活”在了他的画作中。“韦恩猫”改变了现实中人们对猫的态度。当时,几乎每个英国家庭都有他绘制的猫明信片,大家开始好奇猫这种动物,甚至开始养起了猫。现实生活中活着的猫,生活质量和家庭地位也越来越高。
不过,韦恩的世界却出现了危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对绘画作品的需求下滑,导致韦恩的收入十分不稳定。后来,两个妹妹相继离世,猫彼得也老死了。这一切击碎了他。1924年,韦恩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随后被送入精神病院。在住院的日子里,大量的猫又在他的笔下“活”了。不过,这些猫如同他一样,令人不解——有些猫色彩绚丽,有些猫四周散发出磁场般的波纹,有些猫甚至看上去抽象分离,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出那样的猫。这独特的、带有“病态”的画风,极具感官刺激。俏皮可爱的“韦恩猫”变成了“万花筒猫”。韦恩把那些画藏在床底下,不让其他人触碰,像曾经守护妻子一样守护着它们,也像藏起自己脆弱的一生。
1939年,韦恩在精神病院里去世。
在艺术领域,毕加索、马蒂斯、安迪·沃霍尔等,都对猫情有独钟。猫美丽、优雅、庄重,又野性难驯、高深莫测,是客厅里的“狮子”。猫谜一样的特质,与艺术家之间是如此的融洽。但韦恩真的只是在画猫,让猫活在画中吗?天赋与厄运同时光临了他,他画作中的天真与绚烂似乎就是他敏感的内心。艾米莉去世前,一直鼓励韦恩作画,也许是为了让他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和人沟通、交流,这样就不至于太孤单。也许艾米莉的爱,变成了韦恩笔下的猫,以这种形式活着,陪伴韦恩的一生。
后来,韦恩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路易斯·韦恩的激情人生》。无数的猫,又在电影里陪伴银幕上的路易斯·韦恩度过了一段瑰丽的生活。
不管是“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还是“韦恩猫”“万花筒猫”,又或是现实中的猫……世界上的猫,总是以各种形式,换着法子活着的。
谢谢所有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