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提琴的比喻,最经典的莫过于恩格斯所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而在张爱玲看来,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悲旦,因为拉出的永远是“绝调”。但是,悲又如何呢?倘若能从悲中凿出光,能在绝处呐喊、站立,直至崛起,又何尝不是最美的乐章?
在云南省博物馆的一个独立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把小提琴。琴身的一些油漆已脱落,边缘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不过四根琴弦依然光亮,像一个人眼里的光,也像今日之中国的盛世华年。这把小提琴属于国宝级文物,因为它是聂耳从事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的“神器”。聂耳的多数作品都是用这把小提琴创作的,其中就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高中毕业前夕,聂耳为防被抓捕,几经辗转到了上海。他在商号做学徒,工作之余帮人租赁影片,得到了酬金,一半寄给母亲,另一半买了件冬衣,还有一把二手小提琴,时间是1931年2月。此后,他每天坚持练琴。1935年,田汉为抗日影片《风云儿女》写了主题歌词《义勇军进行曲》,聂耳负责谱曲。他用时一个多月,几经修改,最终交出了满意的定稿。
聂耳那把小提琴,就成了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把乐器。他赋予琴弦上的“悲音”“绝调”决绝的意志、破晓的力量和冲破云霄的信仰。彼时的上海,苦难深重。在黑暗中前行的聂耳,从未停止对光的追逐。母亲跟他提及婚姻问题,他回复说,他是为社会而生的,不愿有任何的障碍物。他说:“我要在这人类的社会里做出伟大的事业。”他的那腔热血、那种决心,我们用小提琴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调时,依然可以清晰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