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从明信片上轻轻走过

2024-08-20 00:00:00邱慧伶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8期

书房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半透明的塑料箱,箱子的棱角已有了岁月的磨痕。我小心翼翼打开盖子,掏出十来年的存货。一张张明信片像是哆啦A梦的时光机,将我的思绪拽到去过的城市、品尝过的美食,抑或是笔友描绘过的美景。

我静下心,慢慢欣赏。岁月里的那些时光,缓缓洄游。

收集明信片这个爱好可以追溯至初中。那是互联网2.0时代,写博客是最流行的事。我在博客上无意间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笔友。明明线上沟通更为便捷,我们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故作文艺青年,用明信片来交流。

暑假她去云南旅行,给我寄来丽江古城的明信片,写着“丽江是个好地方,夏天超凉爽”。我去青海旅行,特意买了青海湖的特色明信片,满心欢喜地寄给她,告诉她“青海湖的日出很美,值得一去”。

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旅行的时候收集明信片,只要走过纪念品店,就一定要进去问一句 :“这里有特色明信片卖吗?”常常,我会买两张一样的明信片,一张留给自己,一张寄给笔友,和他分享自己旅行的快乐,仿佛快乐也变成双份了。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和父母一起去日本旅行。八月的本州岛异常闷热,而富士山顶则如同秋冬般寒凉。那天,还有雾。雾气笼罩中,眼前的景色模模糊糊,好像蒙上了一层揭不开的轻纱。

我穿着薄薄的短袖,冻得哆哆嗦嗦,手指不听使唤地按下手机拍摄键,结果只定格了一片白雾。就在我以为这次旅行糟糕透顶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红皮邮筒,然后又找到了一家卖明信片的小铺。

我在小铺里精挑细选了两张印有富士山的明信片,准备一张寄给自己,一张寄给笔友。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寄明信片。我既不会日语,更不知道邮寄流程,便用蹩脚的英文向店员求助,最后写了地址,盖了邮戳,懵懵地把明信片丢进邮筒。我不清楚明信片能不能顺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能不能加入我的“收藏宝箱”。

两周后,我已从旅游的千般思绪中挣脱,回归日常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几乎要忘记那一言难尽的日本之旅了。结果在帮爸爸拿报纸的时候,我在信箱里与那张来自远方的明信片重逢了。兜兜转转,一路跋涉,明信片又回到了我的手里,这种感觉有些许的奇妙。

我看着明信片发呆出神——粉色的樱花簇拥在一起,千树万树仿佛在时光深处连绵延展。富士山露出的山顶,好似顶着皑皑白雪。明信片上的富士山和我看到的截然不同,可这又何妨?明信片帮我粉饰了旅行的记忆,勾画出了更美好的景象。

翻到明信片背面,我看到自己当时写下的一行小字——打卡富士山,日本旅行快乐!可能再过些年月,我会忘记富士山的冷与雾,当看到这张明信片时,能回忆起的想必也是一些不经意的美好与快乐吧。

以前,我总以为收藏明信片是个人的小众爱好,用来珍藏属于自己的时光就好了。可随着互联网的圈层文化发展,我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他们喜欢明信片,喜欢交友,喜欢以这种透着文艺气息的方式分享生活。

我曾参加网上的明信片互寄活动。我们不知道对方是谁,不知道未曾谋面的那个人有怎样的喜怒哀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只是喜爱明信片而已。我们在聊天群里交换地址,互寄一张自己认为有寓意或有特色的明信片。这样的活动有点像是惊喜盲盒,总能带给人满满的期待。

我觉得明信片应该有地域属性,所以会在自己的明信片中努力寻找“北京特色”。说到北京,大家自然而然会想起北京的代表性建筑,天安门、鸟巢、故宫……这些建筑够北京,但是置于明信片中就略显常规了。

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发现了一套在南锣鼓巷买的“美食”明信片。这套明信片是漫画手绘风格,画了北京的特色美食。我选了一张“流油的烤鸭”,在上面写下“祝你天天快乐,吃嘛嘛香!以后欢迎来北京玩儿”,然后寄给远方的交换者。

很快,我也收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明信片,既有人物画像的,也有城市风景和萌宠的,甚至还收到一张牛人自己板绘的古风人物明信片。

现在,我的明信片越来越多,把箱子挤得严严实实。有时候父母并不理解我的爱好,不明白为什么要收集那么多的纸片儿。可对我来说,那些纸片儿里记录着我的回忆,记录着和朋友之间的微妙情愫,也记录着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一段段惊喜时光。每次明信片拿到手里,我仿佛都能听到若隐若现的足音。是什么从明信片上轻轻走过呢?大概是岁月的足音吧!而我想说,应该也是心与心彼此靠近的足音……

虚拟物︱爱是独自疗愈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常常也意味着“逃避或被召唤”。悬疑小说《海上明信片》里的艾丽正是如此。她在伦敦上班,早出晚归。住的房间终日不得阳光,毫无生气。她觉得生活被困在了一间似有形又无形的小黑屋里,现实与梦想互不相识。后来,她不断收到从希腊寄来的明信片,上面的阳光和美景触动了她,像在唤醒一些什么。

明信片不是寄给艾丽的,只不过收信人S已不住在那栋公寓里。她与它们相遇,像是巧合。那些明信片想必走过漫长旅途,磨损明显,边角卷曲,“像是放在谁的后裤兜里,在欧洲转悠了一圈”。有些字迹模糊不清,看上去像被雨水、葡萄酒,甚至可能是眼泪冲刷、浸染过。寄件人写的是“A”。

艾丽决定去一趟希腊,去遇见明信片上那些天赐美景。谁料在启程的那个清晨,她先遇见了故事。信箱里多了一本蓝色笔记本,是男生A的失恋日记。希腊原本是A和S的相约之地, S爽约了。计划中的浪漫同行,成了A的疗伤之旅。他痛苦消沉、无所适从,却依然决定独自完成规划好的行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获得了一种神秘力量。

他于美景中搁置执念,在温暖的东南风的吹拂中觅得安宁。他避开熟悉的一切,与陌生人为伍。人们不知道他原来的模样,亦不清楚他想要埋葬的故事,这让他有机会塑造新的自我。终于,他放下了S。类似的新生,自然也会在“后来者”艾丽身上得到验证。这是旅行的魔力,也是时间的魔力。正如书中所说,“时间是能治愈任何悲伤的医生”。只要我们给自己机会,磨难和苦痛终会过去。

原来,爱可以是浪漫同行,也可以是独自疗愈。甚至,先懂得爱自己才更重要。放下执念的A,或许会在人生剩下的旅程中,把明信片寄给自己,把美好的遇见寄给自己。(高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