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人中,有“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说法,意思是,借人书的是傻瓜,还人书的也是傻瓜。爱书之人,谁还不把书当宝?有人进一步延展,总结出“四痴”:借一痴,与二痴,索三痴,还四痴。明知别人不舍还开口,是为一痴;明知有借无还还应允,是为二痴;迟迟不见还,还去讨要,是为三痴;若是借了书,别人开口要,就乖乖还回去,是为四痴。
不论是“二痴”,还是“四痴”,其实每种行为都透着一股别扭劲。要说在“读别人的书,让别人无书可读”这件事上,最幸运的要数钱锺书先生。晚年时,钱锺书家中藏书不多,这与大作家的身份不甚相符。难道他喜欢借书,而不喜欢自己买书吗?其实并非如此,他也曾是书店的常客,买过很多书。只是后来移居北京,那些宝贝儿大多遗散了。钱锺书买书,还有一个很特别、很温情的故事。
成名甚早的钱锺书,有段时间非常拮据。抗战期间,他困于上海,迫于生活压力,居然做起了家庭教师,以挣些钱财贴补家用。他前后收了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叫周节之。周节之家境富裕,给钱锺书计报酬不是一口价,而是会随物价上涨而上涨。周节之还不断地拿钱请钱锺书代为买书。请老师帮助选购书籍不算什么稀奇事,关键是他自己不读,而是“专供老师借阅”。钱锺书领了这份心意,于是在买回来的书上写上“借痴斋藏书”,并盖上“借痴斋”印章。有些书则标注得更加明确,有“慈溪周氏借痴斋藏书”字样。
周节之以一种让人不失体面的方式,满足了老师在穷困时期对书的渴望。在那段生活窘迫的日子里,钱锺书还能买到、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无疑是件快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