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并未失去童话

2024-08-20 00:00:00有蒲与荷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8期

看过一段视频:一只兔子捧了一本封面画有胡萝卜的书,舒舒服服地伸开两条小短腿,窝在木头椅子里出神地看着。一个灰色火炉陪伴在它身边,红色的火苗在炉膛里跳跃,不断舔舐着茶壶底。壶嘴处,正滋滋冒着白花花的热气。兔子的身后是一个橱柜,几个盘子整整齐齐地摞在最上面的格子里……不消说,这只兔子一定是美美地吃完晚餐并且收拾好餐具,才拿起喜欢的书,靠着温暖的火炉认真地看起来。整个画面宁和而又温馨,一如我们美好的童年。视频还配有一段文字:“当我还是小朋友的时候,我真的以为森林里的小动物是这样子生活的。”

谁又不是呢?童话喜欢把背景设定在森林里,而我家四周一眼望去全是田野,所以我从小就对森林充满向往,幻想有朝一日能被森林里的小动物邀请去做客,好趁机看看它们是怎么生活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只要看到“森林”“小动物”的字样,一种夹杂了神秘、憧憬,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倏然而生。既然去不成森林,只好退而求其次,毕竟童话里的一些小动物,我家还是有的,只是不会说话而已,那就是我家养的一只小狗。

冬日的寒夜,我会特意跑到狗窝里跟小狗亲近一会儿。狗窝的小门上有块厚实的门帘垂下来,遮住了肆虐于天地间的严寒,温暖了只属于我和小狗的这一方小小天地。蜷缩在狗窝里的我,一会儿摸摸小狗光滑的脊背,一会儿捏捏它柔软的小耳朵……这时候,我的灵魂获得了一种愉悦和满足。可以说,我收养了小狗的身体,而小狗又收养了我的灵魂。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与童话里的小动物们又近了一步。

后来,我渐渐明白森林里不会住着会说话的小动物,也没有垂下许多蜡泪的蜡烛在森林小木屋里安静地燃烧,点亮小动物们一个又一个或圆或方的窗口……长大后,我忙于应付铺天盖地的作业和大大小小的考试,渐渐地把童话丢在脑后。我们彼此渐行渐远。

有一回我去图书馆,特意去儿童区逛了逛。里面有几个妈妈在给孩子小声地读故事,于是我也顺手翻看了几本。不过,我的心境已非往昔。我无法从里面咀嚼出天真的念头,反倒是那些小孩子,正饶有趣味地向讲故事的妈妈提出一个又一个天真可爱的问题。此情此景,一丝叹息滑出我的唇,继而有苦涩蔓延开来……

我一度以为长大后便会永久地失去童话,就像我小学毕业后就永久地失去儿童节一样。但是今天的我忽然想到,成年人并未失去他们的童话。人在成长,童话也在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小朋友长成了大人,当年的童话也长成了桃花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就是吗?无论是以动物作为要素旨在培养孩童纯洁心灵的童话,还是以人作为要素旨在荡涤成人浊心的桃花源,都体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小孩子看童话,大人看《桃花源记》之类的文章,也算是各得其所了。同时,我也深深地明白,童话与桃花源是无法彻底抹去尘世中的丑陋的,但它们能够拓宽美好的边界,这就足够了。记得有个老师说,人生中有无桃花源是两种不同的境地——如果没有桃花源,那么你的人生将是坍缩的、狭小的;如果有桃花源,那么你的生活还有支撑,还有希望和梦。

青原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孩童时期,我相信森林里住着会说话并且过着像人一样生活的小动物,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长大后,我不再相信森林里住着这样的小动物,它们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我重新相信在那遥远神秘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会说话、整天载歌载舞、有着小小忧愁和大大快乐的小动物,只有儿童和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才能与它们相遇,这是我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当我的认知处于人生第三个阶段的时候,我忽然领悟:童话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乡啊!里面住着小狗小猫、小鱼小乌龟、天鹅大雁等乡亲,只不过,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归途,能够常回来看看那些可爱的乡亲的又有几人呢?我出走半生,如今忽焉记起并踏上了童话这条归乡的小路。童话里的乡亲还是老样子,仿佛从未老去,而我早已不是当年的我。当年的我,偷偷溜出学校,把在课堂上折好的小纸船,轻轻放进学校前面的小河里。从此,当年的我与纸船,与流水都不再回来了。

这,是我最深最寂寞的乡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