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阅读呈现出阅读行为碎片化、阅读体验多元化、阅读方式视觉化、阅读交流互动化等特征。教师作为特殊的阅读群体,其阅读具有专业性、智慧性、深度性、产出性和示范性的特征。新媒体时代为教师阅读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多方面的困境。分析其机遇和困境,提出新媒体时代教师阅读应注重营造阅读文化环境,强化阅读价值内容供给,注重阅读资源整合利用,发展教师阅读合作文化,以此不断深化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教师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碎片化;专业阅读;阅读文化
引用格式 肖杨.新媒体时代教师阅读的机遇、困境与愿景[J].教学与管理,2024(24):51-55.
弗莱尔曾说:“阅读是证明实践的一种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就永远不会走出这个圈子”。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是传播知识的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经验得到积累、教育理念实现更新、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新一轮的知识变革和传播,网络节点的无障碍连接,搭建起扁平性的网络结构,形成一种共享、开放的反馈渠道[1]。媒介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媒介大大缩减了教师阅读成本,扩大了教师阅读主体范围,促进知识文化的传递。研究发现:2019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阅读量有所下降[2],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而传统媒体阅读方式呈现式微的趋势。信息技术为教师阅读带来便利,同时也伴随着教师阅读质量不够、阅读思考不深等方面的隐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阅读面临怎样的机遇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一、新媒体时代阅读的变化
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3],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延展的新媒体样态。新媒体采用非线性传播的方式,受众能自由选择倍速、暂停、回放、下载等功能,能够不受时空限制的实时观看、反复观看。同时打破了知识壁垒和特权,知识生产者、接受者、传播媒介三者相互兼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阅读呈现出阅读行为碎片化、阅读体验多元化、阅读方式视觉化、阅读交流互动化的特征。
1.阅读行为碎片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阅读更加便捷,在排队、候车、吃饭、休息等一些零碎时间,人们借助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阅读,观看直播视频、浏览推送实时资讯,已经成为当前大众消磨时间的方式。调查显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浏览简短文字,对于长篇文章通常表现出阅读困难、读不下去等现象[4]。在较短零碎的时间里,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简洁文本、碎片化信息进行阅读。此外软件精准搜索功能的开发,使得人们通过检索关键词即可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成本。
2.阅读体验多元化
从原始社会的甲骨文、石刻到后来的纸质印刷,再到如今的无纸化阅读盛行,人们的阅读载体逐渐丰富化、阅读体验逐渐多元化。在过去阅读中,读者面临素材单一、查阅繁琐、不易携带、时空受限等困境。新媒体时代,海量的资源信息得以共享开放,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得以满足;数据传播得以实时化,电子网络设备能够及时传输、发布,读者亦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信息记录得以永久化,读者能够随时记录、永久存储信息,电视电影、网络、手机都能成为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工具。例如吉安市设立图书馆流动站、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主张公共服务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人们阅读载体和渠道的多样化,阅读体验的多元化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5]。
3.阅读方式视觉化
随着传播媒介技术和工具的日益成熟,图像符号越来越受欢迎,图像化阅读日益普遍,“读图时代”应运而生。人们阅读行为由对文字符号的关注转向图像符号的喜爱,成为当下社会阅读普遍现象。根据人民日报近30年图片刊载量相关统计表明,传统期刊媒介中图片也日益丰富和增多[6]。可见,语言符号的表达和使用日渐式微,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方式逐渐向以视觉符号为主导的图像化文本转变。
4.阅读交流互动化
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和消融,边界模糊和共享传播成为新媒体最大的特点[7],读者可依托开放性的阅读平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阅读软件、硬件和阅读产品不断得以整合,世界各地阅读爱好者可以集聚在阅读社群中,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系统。通过统一管理的虚拟平台,人人可以分享阅读内容、交流观点、发表看法,阅读主客观都能积极融入阅读互动中。同时阅读者也可以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与其他读者产生互动,实现阅读的双向深度交流。例如由粤鄂澳联合举办的“共读半小时”活动,实现万人云上共读佳作;中国原创音乐基地5sing平台发起青年领读者的阅读活动,组织并号召各路网友献声朗诵来读书、荐书[8]。
二、教师阅读的基本特征与时代机遇
教师作为阅读群体之一,不仅具备大多数阅读者的共同特性,同时也具有其角色的特殊特征:专业性、智慧性、深度性、产出性和示范性。新媒体时代,教师依托各种资源和平台,形成快速“精”读、实时“研”读、轻松“悦”读、积极“互”读的良好局面。
1.教师阅读的基本特征
(1)教师阅读是一种专业阅读
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传递性、深刻性,不同教师对于同一知识的理解、转化、输出有所区别,而教师这种复活知识的能力与教师的专业阅读紧密相关。如果缺乏专业阅读的积累与训练,教师很难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与升华,难以承担复活整体知识的重任。因此,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文化价值、原理方法、发展趋势是教师复活学科知识的重要前提。托马斯·卡林认为:“任何人坚持花六个月的时间阅读,其研究、学习素养就会发生质变,就会具备高于本领域平均水平的知识”[9]。因此,教师专业阅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自觉阅读。
(2)教师阅读是一种智慧阅读
智慧阅读,是指教师在阅读中具备将无序信息转化为自身专业素养知识的能力。《教育信息化2.0计划》中强调: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10]。信息素养要求中就包括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即资源的筛选、组合与应用,因此面对横纵跨域的文本知识,教师需要构建由点到面的立体框架。文本互涉理论认为不同文本之间互相交涉、相互映射,读者在此基础上有多种观点与解读,教师需要在整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建构内容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可见,教师智慧阅读体现在通过整合阅读资源与吸收文本价值,将其转化为知识生产力;也体现在通过阅读实现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整体的知识构建,进而提升个人智慧阅读。
(3)教师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明确提出,学校应鼓励教师学习经典著作,推动教师阅读工作[11],教师也需要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阅读。心理学研究中认为越有价值的事物,其关注度越会持久,而经典作品中蕴含悠久的民族文化,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不磨灭的精神符号,教师深读经典有助于提升其知识素养、陶冶情操。特级教师李海林将教师阅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理解—价值判断—批判性阅读,教师阅读由浅层的理解逐渐向深度的评价鉴赏方向发展,呈现累积性、延续性特点。教师阅读的深度不仅指基于经典阅读的厚度,也包括指向思维发展的高度。
(4)教师阅读是一种产出阅读
教师阅读不仅是向内知识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向外应用输出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领略国际教育思想,捕捉前沿教育理念,汲取宝贵教育经验,从而迁移至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谈到,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积累一点搞科研的经验,不仅对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建高效课堂、开展深度教学十分重要,同时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十分必要[12]。因此,阅读是教师持续学习、不断提升的“助力器”。自主自觉将阅读中的教育经验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是教师育人角色所需,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超越,是保障学生发展的必然诉求。
(5)教师阅读是一种示范阅读
教师阅读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在推进全民阅读和培养学生阅读素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14年全民阅读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国家和地方稳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在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中显示,教师以55.50%的支持率位居职业声望榜单首位[13]。可见,在全民阅读的时代浪潮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职业引领作用,带动社会全民阅读。吉姆·崔利斯认为:教师的责任担当包括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培养学生坚持阅读与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师应做好学生阅读的榜样示范者,承担起为未来社会培养阅读人才的重任。
2.教师阅读的时代机遇
(1)精准定位,教师快速“精”读
新媒体平台利用数字媒体的特性,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以精简凝练的语言帮助教师在较短时间进行阅读消化,例如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软件帮助教师在碎片化时间内轻松阅读。有声书的出现解放教师的手和眼,甚至在睡觉时也能伴读,喜马拉雅听书、樊登听书等软件愈发受到教师的欢迎。新媒体时代既讲究阅读理性,同时又遵循“顾客至上”原则,借助大数据分析教师高频阅读内容,然后精准细分,及时为教师推送专属阅读资源,同时微博、微信等公众号每日向教师推送最新资讯。有研究表明64.8%的教师更乐意选择网络阅读,认为它相较于纸质阅读更加方便快捷[14]。
(2)共享开放,教师实时“研”读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中小学校要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稳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15]。新时代对教师发展有了新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改革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当前,各种网络公开课在线课程日益普遍,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教师可以远程在线学习,依据自己学科和需求搜索观看,在线学习名师授课方法,促进自我专业素养的提升。
(3)图文结合,教师轻松“悦”读
新媒体时代教师阅读的符号形态由“单维文字”向“声像结合”转变,阅读逻辑由“线性阅读”向“整体投射”过渡,审美体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发展。新媒体平台将各种图文、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实现教师阅读图文结合、字音同步、读书与读屏的统一。“声像结合”架构起能调动教师视觉、听觉参与的多维阅读空间,其理解难度降低,让无论何种年纪的教师都能参与到读图活动中。“整体投射”是指整体浏览,在与文本互动交融中领会图像含义。视觉形象依据现实赋予教师一种领悟力,这种力量背后蕴藏着教师对于文本丰富的想象与创新[16],让教师在读图过程中实现阅读的意义顿悟和认知架构。“主动参与”拉进教师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师阅读的具身体验。在中国新闻报发布的“数字化时代,教师是如何阅读”的调查中发现,有超六成的教师更喜欢数字化阅读,觉得数字化阅读更有趣。
(4)分享互动,教师积极“互”读
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引入“共同体”概念,基于情感、伦理、价值观等基础组建的共同体,其生命力、号召力、凝聚力更强。教师的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基于共同阅读兴趣、愿景组建教师阅读共同体、交流群、分享会,让彼此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教师思维得以不断启发和激活。新媒体时代为教师互动交流提供各种平台,例如微信阅读、网易读书、豆瓣等软件,教师们在阅读中不仅能收藏好文章、好观点,同时也能在平台上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这种开放式参与使得其他教师网友也能加入其中,增强阅读集体黏性。例如,成都举办教师读书会活动,邀请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的教师基于自身经历和感受,彼此主动分享阅读体会,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新媒体时代教师阅读的困境
新媒体为教师阅读提供各类便捷的同时,也带来各方面的隐忧:教师阅读注意力难以保持专注、阅读信息难以保证质量、阅读思维难以深度思考、教师交流难以达成默契,等等。
1.阅读缺专注
信息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摆脱阅读时空、阅读资源约束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愈发难以专注读完整本书。学者郑持军在探究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整体情况时发现,有22.10%的教师“已经很少读书”,其中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教师,占到总数的45.60%[17]。一些网络平台的阅读界面上信息冗杂纷乱,小游戏程序、广告宣传等层出不穷,教师无法专心阅读。同时,教师在日常碎片化阅读中容易被一些无关信息、眼花缭乱信息牵着走,此时教师阅读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盲目性、无序性,这种状态下的阅读是机械的、无意义的,教师亦难以集中注意力去认真读书。
2.阅读缺筛选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各类信息具备实时发布、迅速传播的特点,但其信息的权威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其可信度引发社会质疑和探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为了满足大多数教师快速阅读需求,各类短篇小说、短视频占据电子阅读市场。虽然教师阅读资源变得充足,但内容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大量博眼球、没有营养价值、无阅读意义的内容充斥着网络世界,真假难辨,而教师难以甄别和筛选,对于教师的阅读倾向和价值观念塑造都有所影响。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阅读状态是被动的。
3.阅读缺思考
苏珊·菲斯克(Susan Fiske)和谢莉·泰勒(Shelley Taylor)认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为了减轻认知负担,在识读信息时更乐意选择可以轻松理解的内容[18]。当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读者的“认知惰性”就会显露出来,一些过于复杂的信息会受到读者的冷落,而简单的、图像化的信息则受到人们的欢迎,长此以往,人们很难去细读、精读文本信息。加之中小教师在教学性事务、行政事务等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其阅读时间和质量很难保证。快餐式阅读是当前教师阅读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体验是短暂的,教师难以深入研究其中的文字机理和内在逻辑,难以进行深度思考。
4.阅读缺共情
共情理论认为共情是一个动态过程,能够感知他人情绪,将心比心理解他人感知世界。拥有共情能力的教师在阅读互动交流中,不仅能领会对方表达的含义,同时也能理解其中隐含的情感,并会采取相应的情感表达进行反馈,例如点赞、私信评论等行为。新媒体时代虽然为教师提供各种互动交流的平台,但是由于教师之间经历、资历不同,教师之间缺乏共同情感的理解与体验,其交流容易浮于表面,演变成单纯聊天,无法建立促进思维和情感双向发展的深层交流关系,容易出现“无效社交”的倾向。在言论自由的时代,一些教师面对不同观点和分享时,不能做到“求同存异”,在评论时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同时对其他教师的观念意识、阅读体验也会有所影响。
四、新媒体时代教师阅读的愿景
新媒体时代教师阅读的出路在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优质内容的供给、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阅读文化的建立,帮助教师练就阅读心态、丰富阅读体验。
1.营造阅读文化环境,练就教师阅读心态
当电子阅读愈发受欢迎时,社会需要创造全民阅读的文化环境和空间,教师作为社会重要阅读群体,需要练就其阅读心态,让深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阅读与文化的相互构建,唤醒教师内在文化自觉,激发教师阅读想象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学校建设阅读文化,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是加强新媒体时代教师阅读的重要举措。例如湖南省郴州市第二十七小学将指令性阅读与自由阅读有机结合,每学期教师通读或者精读一本书,以教研组为单位一起交流,此外学校给予经费支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订阅相关书刊,并在教师节当天,校长会送给每位老师一本书作为节日礼物,将阅读慢慢浸入教师的教育教学中[19]。
2.强化价值内容供给,契合教师阅读需求
教师阅读问题应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关注教师的阅读兴趣。教师平时阅读书目选择通常倾向于教育观念创新的图书和经典教育心理学专著,而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策略的工具书兴趣并不是很高[20]。因此,国家应鼓励出版企业多出经典、精品,为教师提供优质阅读内容。新阅读研究所发布“中国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其中分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与视野拓展三大类,帮助教师阅读明确方向,提高教师阅读效率。此外,人们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经达到64%,微信公众号每天阅读量在30亿次以上[21],数字阅读俨然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重要部分。新媒体时代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搭建一个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专家、校长推荐试读-教师纸质或者电子试读-群体共读的分享交流平台,通过引读、共读的方式强化教师阅读体验。
3.注重资源整合利用,丰富教师阅读体验
阅读的本质是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为了保证不同教师的阅读质量,应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倡导教师有厚度有广度有温度的阅读,鼓励教师经典阅读、跨学科阅读、纸质阅读。首先,鼓励有厚度的经典阅读。经典名著具有深邃的思想和普遍的影响力,利于教师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灵魂的自我觉醒。例如莱州汇泉学校采用“骨干导读+同书异感”的策略,由骨干教师向全体教师推荐中外经典专著,学校开展同读一本经典活动,教师在读书团队的引领下做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举办全校范围内的读书分享,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功底[22]。其次,倡导有广度的跨学科阅读。现实问题逐渐覆盖多学科、跨国界、全球化,因此教师要树立阅读整体观,跨学科阅读中显得尤为必要。最后,注重有温度的纸质阅读。书本阅读中教师处于主动阅读状态,教师需要借助符号、词语进行思考、想象、推理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可以实现自我构建和发展。
4.增强集体关系黏性,强化教师阅读合作
新媒体时代知识垄断和控制的局面被打破,人人都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由于受“巴尔干文化”的影响,教师通常会顺从自己的所属群体和组织,对于其他次级团体可能较为排斥,产生“惟学科中心论”的现象,学科教师之间也会存在壁垒。同时,由于受到时间安排、空间规划等限制,很多老师会弱化阅读社交,很少进行阅读分享和跨学科交流。发展教师阅读合作文化,注重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极其重要。莱州汇泉学校采用“志趣导向+草根组织”的策略,把志趣相同或相近的教师聚拢起来,围绕共同话题展开阅读、学习和讨论,逐步形成一个个鲜明特色的读书草根组织,例如“慢教育读书社”“悦读健康之家”等,通过组建阅读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23]。此外,建立教师阅读激励机制,将阅读与教师绩效、教师评比相挂钩,推动教师集体阅读。
阅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葆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也需要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促进专业发展。数字媒介的社会化普及,帮助教师节省阅读时间成本,及时了解最新教育动态,促进阅读沟通交流。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新媒体时代下教师阅读更应注重其阅读毅力、知识力、思考力、合作力的多向发展提升,才能不断深化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乐怡,钟大年.“关系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化内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2):140-145.
[2] 路艳霞.三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N].北京日报,2020-04-21(012).
[3]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3.
[4] 贺逸群,刘黎明.蜜糖或砒霜: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J].编辑之友,2018(11):11-15.
[5] 刘臣.吉安市图书馆:多元化阅读体验[EB/OL].(2018-04-20)[2022-10-23].http://www.jgsdaily.com/2018/0420/73471.shtml.
[6] 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7.
[7] 吴甜.新媒体时代成人学习方式的嬗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8] 刘竹可.社交化让阅读不再孤单[EB/OL].(2020-04-30)[2022-10-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389205415367
136&wfr=spider&for=pc.
[9] 朱永新.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途径[EB/OL].(2019-04-02)[2022-10-23]. http: // www. jyb.cn/ rmtzgjyb/ 201904/ t2019042
2_227393.html.
[10]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25)[2022-09-05].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1]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EB/OL].(2017-12-11)[2022-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6/s3321/201712/t20171211_321026.html.
[12] 皇甫倩,邹婷.教师学习力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15):53-58.
[13] 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EB/OL].(2019-02-25)[2022-10-23].https://www.crsp.org.cn/xinwenzixun/yaowenbo-
bao/091R3022018.html.
[14] 郑芳.新媒体时代小学教师阅读行为调查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7.
[15]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07)[2022-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16]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
[17][20] 郑持军.全民阅读视角下中小学教师阅读的现状与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7(11):77-79.
[18] 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9版.刑占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5-86.
[19] 翏成清,胡路波.湖南省郴州市第二十七完全小学:新建校如何5年形成全员阅读特色[EB/OL].(2021-11-17)[2022-10-23].http://www.news.cn/book/20211118/133b5cf0bf7944a18db072cb0d7b
5e8d/c.html.
[21] 杜羽,刘彬.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6-4-19(009).
[22][23] 李波,徐军杰.教师经典阅读“2+4+2”团队引领策略[J].现代教育,2020(08):39-41.
[作者:肖杨(1996-),女,河南信阳人,仙桃职业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赵武星】
*该文为2019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现实考察与提升路径研究”(19ZD0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