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破除“唯分数论”的重要抓手。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方面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何以有效实现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的现实诉求,目前仍是亟待探索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努力:学校要形成价值共识,营造评价文化氛围;教师需转变评价观念,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学生应注重写实记录与反思,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 键 词 综合素质评价;教育教学;写实记录;校本化实施
引用格式 姬国君,王怡冉.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的现实诉求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24):98-102.
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可见,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领域的共识。综合素质评价兼具选拔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在新高考改革语境下,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更加凸显。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助推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特色形成、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和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进展
综合素质评价在我国是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而逐渐展开的,“综合素质评价”一词首次出现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初中毕业生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相关文件。自上而下推动综合素质评价持续开展,不仅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更是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实践面临的焦点问题。
1.理论研究进展
(1)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更加多元
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考试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个性特征,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目前,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研究逐渐从关注定量方法到定量与定性方法并重[1]。当前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已探索出多种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价方式,如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正如有学者所提到的,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以及“注重过程的评价”与“注重结果的评价”的关系[2];此外,也要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评价结果科学性的提升与素质教育塑性化评价方式的改革都具有重大影响”[3]。学校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更加全面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以此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和个性特长。在该文件的基础上,全国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多数省(市)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教育部所发布的五大内容高度一致。随着相关文件的发布,杨鸿等学者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发展的各方面,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甚至包括心理素质、心理状态、心理品质”[4]。刘志军等人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既要包含学生的学术素养,又要涵盖学生的非学术素养,既要包容学生的个性化素养,又要体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养”[5]。由此可见,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单一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是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天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范围扩大
传统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甄别、选拔,往往会忽视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评价结果的使用逐渐明朗[6]。在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育人”和“选拔”两种取向的综合素质评价[7],这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有学者提到,综合素质评价“在结果使用上应处理好服务高校招生与指导学生发展的关系”[8]。这也就是强调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指向高一级学校的招生录取,也要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此外,另有学者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分为三个方面,即:为学生毕业或者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参考、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反馈和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9]。究其实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无外乎选拔和育人。指向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现出综合素质评价的选拔功能,而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现的则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
2.实践探究样态
(1)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科学有序
综合素质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相比于个别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同一区域层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这是因为区域内绝大多数学校属于同一教育行政系统,在发展环境、政策导向、教育教学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综合素质评价也就形成了区域特色。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是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系统思考、科学设计区域推进的原则、主体、方式和路径等做好定位准确、方向明晰的顶层设计[10]。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区域内典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经验,制定区域推进方案,组织区域内各学校之间沟通、交流、协作,从而完善区域层面其他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这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常态化、规范化实施以及教育评价生态改善的意义重大。2014年以来,各省(市)的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文件为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提供了政策基础,各地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逐步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相关工作,也取得了诸多成效。例如:长沙市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以“区”为试点建立“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的中考制度体系,试点区域通过后将此中考制度体系在全市推行,并颁布了区域层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引领区域内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校本化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
(2)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成果显著
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为学校评价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个极具校本化特色的实践过程,学校的自主探索也至关重要。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传统特色,对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1]。目前,许多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山东潍坊广文中学根据政策文件中六个方面的评价内容,结合初中生实际,建立了极具校本特色的“339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第一个“3”是指常规性评价、主题性评价和标志性成果三个评价层次;第二个“3”是指三个评价主体,即:个人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9”指的是九个评价维度,分别为:学习习惯、行为养成、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能力拓展、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及标志性成果。
(3)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针对纸质成长记录册的弊端,全国各地开发了省级和校级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以电子平台为载体推动综合素质评价落地。一般说来,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学生各类成长记录信息的录入、导入、存储、编辑、上传、呈现、统计、发布、生成等[12]。将电子平台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后,评价信息的处理将更加直观、便捷、高效,同时也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目前,全国多个省市自主开发了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在此基础上,部分学校也开发出独具校本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系统。例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自主开发了包含四大模块(承担社会工作记录、个人成长记录、学业综合评价记录、奖励与诚信)的综合素质评价发展积分系统,并将这四大模块划分为九个维度,基本涵盖了中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学生评价指标。
二、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的现实诉求
综合素质评价兼具选拔功能和育人旨趣,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正是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落地有指导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也更多地被彰显,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诉求。
1.助推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的内生力量
目前,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为促使综合素质评价落地,校本化实施必不可少,因此,学校应始终明确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特色。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会贯通[13],其开展需要以教育教学为依托。这便要求学校综合素质评价要常态化实施,在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常态化实施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已有的育人经验和教育特色,制定出有章可循、规范操作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将教育教学作为评价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形成综合素质评价常态化运行的新局面。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将被深度挖掘,贯穿于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始终,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将被不断地证实与推导,形成“评价方案—学校特色实践—评价方案”的一体化实践路径,保障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特色形成,助推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常态化实施。如:郑州中学附属小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以“五星少年”为范式,通过多种活动(摄影艺术节、校园吉尼斯等)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综合素质评价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郑州高新区外国语小学则以“养料卡”贯穿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始终,以“养料卡”助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这两所学校虽都处于郑州高新区,但由于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定位等存在差异,因而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落地均具有校本化特色。
2.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旨归
综合素质评价是破除“唯分数”评价和建立良性教育评价制度的关键[14],对于打破应试教育倾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强调在过程性和日常性评价中考查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一方面,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15],丰富多彩的课程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多种素质展示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学校课程种类繁多,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部分学校也会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开发出特色课程,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契机,也为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提供可能。在课程中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学习行为表现等发现学生的优势特长,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进而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如:清华附中在课程评价方面,要求教师把学生最突出的表现记录在学生的平台上,而对那些不认真的行为教师也会进行提醒,引导学生积极改进。另一方面,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学成果的受益者、教学成效的感受者,其与教师接触最多[16]。因此,教师通过日常观察、师生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活动状况等,也可以通过家长访谈、学生访谈等形式大致了解学生发展的增值情况。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随时与学生交流,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其不足,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进而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3.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持续动力
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需要根植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17]。学校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学生成长的多个方面,每门课程中都体现出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这就要求学生要及时在教育教学中收集与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自主记录个人学习、活动后的所思所想,上传至校级电子平台或者放入成长记录袋。待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电子平台信息雷达图,同时结合他人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从而明确未来改进方向,促使自己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自身成长。如:上海曹杨二中通过“综合素质评价雷达图”直观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雷达图的评价指标涵盖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五个方面,学生可以依据雷达图明确自身的强项与弱项,便于自省。另一方面,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自主撰写的活动写实记录为他们提供了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和方法。《意见》中明确规定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程序,即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和形成档案。写实记录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心,是学生学习、生活点滴的记录与再现,能够呈现学生成长发展的历时性动态过程,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不单指向学生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指向过程[18]。因此,学生通过对自身写实记录所涉及的过程性材料进行整理、遴选,能展现自身成长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基于自我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进而在教育教学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三、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最终要落实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19],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落地的应有之义,也是综合素质评价发挥育人功能的必由之路。促进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可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寻求路径。
1.形成价值共识,营造学校评价文化氛围
(1)制定学科评价体系,发挥评价“育人”功能
学校要深刻意识到并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功能,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以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作为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以此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如何更好地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在我们看来,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上位概念,通过制定学科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进而统摄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一是要以学段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梳理学校学科课程体系。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统整学科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进阶性和方向性。同时,将学科课程体系与《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的关键指标和考查要点结合,以学科教学为依托,基于学科特色制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并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培养评价意识,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二是在学科评价体系中融合学校特色,以学校特色带动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的深入实施。在制定学科评价体系的同时,可将校风、校训等作为学校开展评价的理念,并将其融入评价指标和观测点,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工作及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探索出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路径与模式,最终在学校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评价小生态,潜心凝练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思路,精耕细作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特色[20]。
(2)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发展性评价“嵌入教育过程之中,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割裂开来”[21]。传统学生评价多注重学生发展的结果,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评价结果未能得到充分使用,评价的功能也未被挖掘。发展性评价正是改进传统学生评价的重要手段,它以学生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最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22]。同时,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同时,也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纳入其中,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等相结合,重视日常性评价,以评价统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收集学生的日常信息,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刻画,为学生摹画出准确的综合素质评价“数字画像”,呈现学生个人成长全貌。
2.转变评价观念,提升教师评价素养
(1)切实转变评价观念,理解综合素质评价内涵
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秉持传统的评价观念,将分数作为识别、鉴定学生的重要依据,甚至出现基于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错误做法;同时,也会将综合素质评价当成是干扰教学、与教育教学不相干的额外负担工作。诚如李木洲、刘子瑞所提到的,“学校和教师往往仅将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应付检查的额外工作”[23],其原因在于教师仍秉持传统的评价观念,把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教学相割裂,这种错误认知导致综合素质评价较难落地。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深度洞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在意蕴,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注重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教学,通过收集并分析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信息,通过学生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反馈等,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即时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效能。此外,教师也应将即时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依据学生的表现、学生写实记录等内容开展评价,使学生能了解自身某一特定时间段的发展状况,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注重教师评语的价值,提升教师评价素养
教师评语是教师对学生某一阶段发展状态较为全面且富有个性的质性评价[24],然而,目前教师评语撰写陷入了抽象化、模式化、空洞化、教条化的误区[25],失去了评语本身的评价与激励作用。教师评语撰写陷入泥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意识到教师评语的价值,评价内容广泛但也常常点到为止,不能识别出学生独特的潜质,也使得评价使用者在看到评价资料时并不能依据材料勾勒出学生的大致画像。为使综合素质评价有效落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评语的价值,基于特定情境、学生的关键行为事件及多方证据,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考查学生发展状况;也可以通过与任课教师、前班主任、学生及家长的交流,结合学生写实记录、个人总结等信息挖掘出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及本质特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等进行“会诊”,了解有关信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评价素养。
3.注重写实记录与反思,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加强师生对话交流,促进自身总结反思
师生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在道德上相互影响、相互充盈、相互启发、相互生成的过程,……也是师生实实在在的交往、生活的过程[26]。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参与,以及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进行思想碰撞,相互交流观念与情感。学生在此过程中基于与教师的对话交往不断总结反思自身,基于教师的反馈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清晰认识自身的优势及不足,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激发自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反思、总结与提升。
(2)注重日常写实记录,指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目前写实记录的撰写存在着集中搞突击的乱象,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促进作用较小。写实记录作为学生对自身成长记录的回顾与反思的载体,也蕴含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改进[27]。因此,学生要注重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收集有关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并在教育教学中及时撰写自我陈述报告,基于证据有重点、阶段性地总结反思个人成长情况,避免泛泛而谈。学生要在写实记录撰写过程中思考自己成长的目标、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在活动结束后,除了客观记录活动的基本信息,学生也要自觉进行感悟记录,记录活动中的感受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朝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6.
[2] 刘志军.关于综合素质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1):40-44.
[3] 王润,周先进,章全武.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内在理路[J].教学与管理,2016(06):114-117.
[4] 杨鸿,朱德全,宋乃庆,等.大数据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论、价值与实践导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8(01):27-34.
[5][14] 刘志军,徐彬.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分数”评价的关键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02):91-100.
[6] 郑若玲,孔苓兰.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特征、困境与突围——基于对第三批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1):19-27.
[7] 刘志军.新时代综合素质评价的创新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2):28-31.
[8] 张红霞.综合素质评价“落地”中几对关系的澄清与处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122-127.
[9] 程龙.协同论视角下综合素质评价组织实施机制建构[J].中国考试,2021(11):89-94.
[10][13][20] 张红霞.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的实践逻辑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1(10):42-46+53.
[11] 王萍.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认同: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河南大学附属小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38-42+53.
[12] 刘志军,张红霞,王洪席,等.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实施与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3):57-68+168.
[15] 刘丽群.特色化: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06):62-65.
[16] 龚晓林.走出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困境的核心问题——基于目标管理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93-97.
[17] 肖磊,陈雪纯.论综合素质评价定位的偏差及其回归[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2):42-48.
[18][21] 柳夕浪.撬动未来的杠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87,129.
[19] 王连照.综合素质评价区本化实施:缘起、内涵与进路[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03):72-79.
[22] 陈亮,洪诗怡.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三重逻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2):9-13.
[23] 李木洲,刘子瑞.综合素质评价牵引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历史脉络、现实意蕴与实践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3):32-38.
[24] 郁晓华,战晓瑜.教师评语知多少?——探析文本后面的情感价值[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07):97-105.
[25] 王洪席,陈平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语撰写的内在逻辑[J].中国考试,2020(10):60-63.
[26] 唐汉卫.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品德课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05):50-54.
[27] 柳夕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怎么看?怎么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9.
[作者:姬国君(1987-),男,河南辉县人,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王怡冉(2000-),女,河南镇平人,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