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2024-08-19 00:00:00肖雨杉朱芳阳
中国商论 2024年15期

摘 要: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国际化水平优先,具有天然的发展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枢纽。本文通过构建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两个系统的评估指标,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后,再构建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根据耦合协调度等级评价标准对两系统进行等级评定。研究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整体协调等级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离高度协调状态还有较大差距,且湾区内各港口间存在较大差异,耦合协调度指数最高的为中国香港。针对以上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港口的软硬件建设,提高对外贸易开放度;(2)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协作,提高整体竞争力;(3)加快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127;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8(a)--05

1 引言

2017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地区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开始,它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上的第四大湾区。从地域范围来讲,“9+2”城市群模式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2”为两个特别行政区,分别为香港和澳门地区;“9”为9个广东省城市,分别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优先、合作基础良好,具有天然的发展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枢纽,是中国通往国际市场的关键门户。该地区的港口基础设施发达,为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提供了便利。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关税区、四个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三地之间的联合发展,物流业是链接三地的重要渠道,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大湾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大湾区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域,通过陆路和海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为湾区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的经济引擎和对外贸易枢纽发挥着重要作用。

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货物贸易往来的重要场所,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建设及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为促进大湾区的发展和物流业的升级,国家和大湾区各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将物流业纳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还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可见政府尤其重视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物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开展大湾区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协同发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港口物流竞争力及港口物流发展质量等方面。张海梅和陈多多(2018)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1]。肖建辉(2020)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质量物流发展进行研究,将粤港澳大湾区物流状态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发展水平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中等地位,且大湾区物流费用高、服务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很突出[2]。梁珊和叶晴(2021)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从港口作业能力和城市经济能力两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个港口物流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香港地区、广州和深圳物流能力处于领先位置[3]。杨志伟和陈贤华(2021)通过对中国香港港、广州港和深圳港三个港口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广州港和深圳港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香港港在竞争力排名上虽然名列前茅,但竞争优势逐步减弱[4]。

2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评价模型

2.1 熵值法计算权重

熵值法是一种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用于确定不同准则在决策中的权重,它基于信息熵的概念,通过计算每个准则的熵值来反映其对决策的贡献程度,从而确定权重。熵值法通过对决策准则的信息熵进行量化分析,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各准则的重要程度,为决策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熵值法的优点是操作性强、客观精确,能够客观地计算出指标权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精确度。

2.2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耦合度是衡量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大小的指标,耦合程度是指两个系统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程度。耦合度越大,说明系统间的关系越协调;反之,则指系统间的发展越不协调。协调度模型是对两个系统之间互动程度的评估。因此,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评价社会经济中相关产业、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本文运用“容量耦合”的物理模型,对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两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具体算法如下:

其中,C为耦合度;T为综合协调指数;D为耦合协调模型;f(x)和g(x)分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得分;α和β为待定权数,反映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影响系数,本文认为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同等重要,故令α=β=0.5。

2.3 耦合协同度评价标准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是一个动态的、阶段的、复杂的复合系统,它们间的作用会随着时间发生一些改变,于是呈现出不同的协同发展状态。根据协同度模型计算的协同度值,可以把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

当0<C≤0.3时,耦合等级处于低度协调;当0.3<C≤0.7时,耦合等级为中度协调;当0.7<C≤1时,耦合等级则为高度协调,耦合协调度的数值越大越好。

同时,根据所得耦合协调度等级标准可知:当D>0.5时,耦合协调等级为协调;反之,则为失调。

3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3.1 确定研究所需的经济影响指标

当前,国内外对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翟宛东(2022)港口货运额、公铁路里程来衡量港口物流水平,并以外商直接投资及进出口依赖程度来表示外贸情况[5]。朱坤萍和张喜梅(2013)直接以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作为评价指标,对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两者关系进行衡定[6]。郑承志和黄淑兰(2021)采用的指标更为全面,包括管道货运周转量、航空货物周转量、水路货物周转量、公路货运周转量、铁路货运周转量、货物吞吐量、货物进出口总额,且各维度层所选指标更为全面[7]。杨林燕(2017)在选取指标时侧重对外贸易,以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工业产值来衡量贸易水平[8]。因此,本文依据港口物流发展与对外贸易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港口泊位数、岸线长度、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城市GDP、第三产业值、港口城市GDP增长率、货物吞吐量增长率、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作为港口物流系统指标,以港口城市进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贸易竞争力及出口贡献度作为对外贸易系统指标。

3.2 熵权法计算权重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城市2017—2022年的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熵值法对各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后的数据进行相应处理,计算得出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的相关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3.3 港口物流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本文利用熵值法得出的权重值等数据,根据综合发展评价模型计算公式,得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城市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指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港口城市的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虽不是特别发达,但大部分港口物流发展水平都在逐年平稳增长,11个港口的年均值也逐年提高。2017年,港口均值水平处于0.218,2021年均值就超过了0.25,2022年均值达到0.28。

从港口自身发展水平分析,不同港口的发展水平较为不同,有些港口始终处于增长状态,有些港口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广州港的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增长较快,从2017年的0.479增长到2022年的0.735。广州港物流发展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发展良好的港口物流业、完备的物流设施和巨大的物流运输规模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排第二的是深圳港,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南部,紧邻香港地区,是中国最著名的经济特区,城市地位较为特殊,发展较为迅速;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两者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11个港口中,中国澳门港和肇庆港的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状态,主要是因为澳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狭小,港口资源有限,面临着港口吞吐量增长的压力,同时外港水深有限,不适合大型货船停靠,限制了澳门地区港口的发展;肇庆的地理位置不够优越,虽然是珠三角城市,但是端州市区在珠三角边缘山区的狭小平原位置,其他县大部分位于山区,因此两港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4 对外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本文利用熵值法得出的权重值等数据,通过综合发展评价模型的计算,得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城市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指数,如表3所示。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港口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各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城市之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11个城市的对外贸易发展变化基本呈现趋同态势,均存在一定的增长。各个城市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城市,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受国家乃至国际整体的环境影响较大。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港口均值从2017年的0.109增长到2022年的0.122,增长不大;2018年、2019年及2021年都有一定的下降,可能是外在的环境影响其发展,例如新冠疫情突然爆发使得我国整体对外贸易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全球供应链中断和延迟,影响了大湾区的进口和出口业务。全球经济受到冲击,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受到限制,需求减弱,导致大湾区出口商品的订单量和销售额下降。

由表3可知,年均值中,香港地区排名第一,为0.512。作为亚洲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地区地处亚洲东南部,毗邻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位于世界主要航线的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便于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香港地区长期以来坚持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没有关税、进出口配额和外汇管制,实行简单透明的海关手续,提供了良好的贸易环境。另外,香港地区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物流网络,配套设施完善,包括现代化的港口码头及先进的物流服务,保障了货物的快速、便捷流通。相较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澳门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面积狭小,地理条件较为局限。与香港地区相比,澳门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够突出,交通、物流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弱,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澳门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人口数量有限,对外贸易需求相对不足。相比之下,澳门地区的市场规模无法与其他较大的经济体相媲美,限制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澳门地区面临来自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例如香港地区、广东等具有更为发达的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澳门 地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3.5 耦合协调度指数结果分析

本文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度D值,具体数值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城市的年均值中只有深圳和香港地区耦合协调度在0.6以上。另外,澳门地区和肇庆均处于0.2以下,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耦合协调等级处于重度失调状态;港口均值从2017年到2022年均稳定在0.3~0.4,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由表4结合耦合协调等级可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协调情况并不乐观,只有深圳和香港地区处在初级协调,其他9个港口城市都处于不同等级的失调状态。2017年,11个港口城市中最高与最低的耦合协调度指数相差0.59;到2022年,最高与最低耦合协调度指数相差0.611,差距逐渐变大。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大型港口,如深圳、广州、香港地区等,拥有先进的设施和良好的水深,能够容纳大型货轮和集装箱船只,而一些小型港口的设施相对简单,无法满足同等级别的货物处理需求,且不同港口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同时,不同地区的政府对港口发展的支持程度和投资力度不同,这会影响港口的设施建设、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港口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从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值来看,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城市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度指数在这六年间整体均值为0.345,整体协调等级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离优质协调状态还有较大差距。

4 结语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城市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的分析来看,阻碍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间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的港口基础建设设施不够完善、技术水平不高,且贸易环境不稳定,因此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总体的发展水平不高。从上述分析中发现,大湾区各个城市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程度不均衡,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发展正面临着重大挑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手段来促进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

针对以上分析和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大港口的软硬件建设,提高对外贸易开放度

加大港口软件建设可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高整个物流环节的效率;加大港口硬件建设可以加快货物装卸速度,缩短货物通关时间,促进贸易便利化。健全的港口基础设施和贸易通道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港口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外贸易开放度可以降低贸易壁垒、简化贸易手续、提高跨境贸易便利程度,使得大湾区更具竞争力。加大港口基础建设和提高对外贸易开放度可以促进大湾区内部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借助港口优势,拓展更多的贸易往来,拓宽贸易渠道,实现多元化的贸易发展,通过优化贸易环境,吸引临港产业的建设,推动大湾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港口竞争力。

(2)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协作,提高整体竞争力

加强港口间的协作可以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使得中心港口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实现港口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整体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合和优化。港口间的协作可以帮助优化大湾区的港口布局,合理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整体港口运营效率。通过优化港口布局,更好地服务区域内外的贸易需求,提高大湾区的货物处理能力和运输效率。港口间的合作可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环境的挑战,并起到促进大湾区内部各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的作用,加强跨境贸易和人员往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3)加快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融合发展能够优化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衔接,实现信息、资金、物流等要素的高效流通,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两者融合发展有利于打破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壁垒,促进货物在港口与市场之间的顺畅流通,提高货物处理能力和运输效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使得贸易更加便捷、高效。同时,融合发展有助于港口物流资源与对外贸易需求的有效匹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提升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合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大湾区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张海梅,陈多多.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合作发展研究[J].岭南学刊,2018(2):96-102.

肖建辉.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3):66-81.

梁珊,叶晴.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能力综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1):30-31+29.

杨志伟,陈贤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研究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2):52-54.

翟宛东.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2(23):107-110.

朱坤萍,张喜梅.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于河北省1990—2011年数 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5):106-110.

郑承志,黄淑兰.基于灰关联分析的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7(3):249-254.

杨林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基于15个港口的面板数据分析[J].太原学院学报,2017,18(3):14-17+26.

王贵彬.论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市场,2007(32):20-21.

左敏慧.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