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角下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研究

2024-08-19 00:00:00徐曼
中国商论 2024年15期

摘 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谋划,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武汉都市圈位于长江经济带,区位条件优越、辐射范围广,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平台。武汉都市圈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制约物质财富增长和共享效率。为了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武汉都市圈应强化交通互联互通、形成错位发展格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功能、产业、人口、空间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格局。

关键词:共同富裕;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示范效应;错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8(a)--04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但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平衡,而非一个静态结果,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不仅丰富了空间发展战略的尺度选择[1],完善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补足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地域短板[2],还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生动的样板舞台[3]。都市圈核心城市明确、区域内部关系紧密,在推动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4],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谋划,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区域协调合作机制。2014年,首次在中央层面提出建设都市圈;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既要治理当下问题,又要面向未来发展;2021年2月至今,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和武汉等十余个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武汉都市圈的复函明确指出,“积极推动武汉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更好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2023年,武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7万亿元,占湖北省比重的60.45%,以全省1/3的面积,1/2的人口,贡献了接近2/3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省域都市圈中位居前列。虽然武汉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5],但除了武汉市处于高级协调外,其他城市仍处于低级协调状态[6]。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共同富裕和都市圈建设两大问题做了较多研究,对两者的研究结合点大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都市圈的建设,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缺少直接关注区域共同富裕,特别是缺少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另外,由于武汉都市圈的建设仍在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也在不断更新,武汉都市圈的协调发展如何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缺乏整体系统的研究,在明确了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面临的现实挑战后,如何通过交通、产业和制度三方面协同发力促进区域共同富裕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2.1 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一致

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旨在缩小圈内城市发展差距,打造“一核多强”的发展格局,促进整体区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目标遵循,也为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指引了方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既包含共享,又包含富裕[7],实现共享需要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富裕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一致的目标,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

2.2 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契合共同富裕的建设路径

无论是在湖北省内,还是在华中地区,武汉都市圈都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武汉都市圈以湖北省1/3的面积,吸引了超过一半的全省常住人口,贡献了超过全省60%的经济总量。武汉都市圈的协调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武汉的综合实力,为湖北省和华中地区建设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快共同富裕的实现步伐。

武汉都市圈实现协调发展,能够促进资源在区域内合理配置,形成有序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武汉和周边城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既避免了低水平无效率的同质化竞争,又能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汉都市圈可以从提高武汉的综合实力、合理配置区域内资源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以都市圈建设为载体,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正是实现均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2.3 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形成示范效应

都市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能细化区域政策单元。前瞻性的区域发展政策可以先在都市圈中探索实施,产生积极效果后再进行推广。武汉都市圈处于中部地区,位于长江经济带,区位条件优越、辐射范围广,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平台。同时,武汉都市圈能通过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消除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形成阶梯式发展格局,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良好的基础。协调发展的武汉都市圈可以凭借区位优势,成为承接东部、联动中部、带动西部的共同富裕示范标杆,为实现共同富裕形成示范效应。

3 共同富裕视角下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武汉城市圈的概念形成较早,是指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的“1+8”城市群。经过20年的发展,武汉都市圈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会制约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高,发展不充分会制约物质财富的增长,都市圈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会制约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

3.1 武汉都市圈发展不充分制约物质财富增长

第一,交通同城化发展不充分,综合交通优势发挥不够。现代化都市圈是以城市群内部超大特大城市为辐射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是由武汉、鄂州、黄冈和黄石组成的四城都市圈,都市圈内仍存在通而不勤、勤而不通的现象,交通工具之间转运衔接不充足,便捷快速的通勤有待进一步实现[8]。同时,城市间的路网不够密集,高速公路的通行费用比较高,提高了流通成本。道路交通发展不充分,不仅增加了流通时间和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不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还阻碍了都市圈中心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和产业,制约都市圈的协调发展。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不充分,产业结构存在同质化。武汉都市圈的目标是打造“一核多强”,但目前仍是强中心、弱区域的状态。由于圈内城市资源相似、存在行政壁垒、历史发展战略趋同等,武汉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普遍处于产业链中游和下游,比较趋同,几乎都集中在技术、冶炼、化工等门类,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还在进行。产业结构同质化使得产能过剩,难以转型升级,阻碍了市场潜力的释放,不利于都市圈共创财富。

3.2 武汉都市圈发展不平衡制约共享效率

资源配置不平衡,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由于一直以来的战略定位,武汉始终是湖北省的核心城市,长期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湖北省2023年经济总量超过5万亿元,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占比60.45%,武汉市经济总量对武汉都市圈的贡献占比超过59%。极化效应长期存在,要素、资源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市。例如,在医疗和教育方面,武汉都市圈全域共47家三甲医院,其中有32家在武汉市,占比超过68%;全域20所重点高中,其中80%集中在武汉市,102所大学,其中81%地处武汉市。中心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资源远远大于周边城市居民,这种享受的不均衡阻碍了周边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市圈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不断吸引劳动力流入,周边城市人口流失,无法引导人口合理布局,拉低了都市圈共享效率,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性。

4 共同富裕视角下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非常重视都市圈的建设,其中武汉都市圈的规划文件紧跟国家步伐,既响应国家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意见,又因地制宜,提出符合省情的细化纲要。从“1+8”的城市圈到“九城也是一城”,再到“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规划变化,体现了湖北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决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恒心和把握武鄂黄黄发展优势的信心(见表1)。

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实现功能、产业、人口、空间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都市圈形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小样板实践,将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基础。都市圈组团式发展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建设经验,势必可以成为其他类型区域学习和借鉴的生动样板。在国家和地方文件的指导下,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应坚持四大原则。

4.1 规划先行 制度保障

(1)根据都市圈发展阶段,科学划定空间范围。都市圈的发展会经历雏形期、培育期和成熟期的阶段,武汉都市圈属于培育期,是成长型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基本反映了区域内人口、产业和空间产生联系的范围,因此可用1小时通勤圈来划定空间范围[9]。

(2)遵循问题导向,适时调整规划内容。科学评估了都市圈发展阶段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的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选择重点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避免“摊大饼”式的面面俱到。

(3)坚持一体化发展,加强规划标准的统一。都市圈应出台统一规划,协调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衔接模式。都市圈规划由都市圈协调机构制定和审议,形成统一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既保证了都市圈横向协调的约束力,又使制定的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2 交通助力 互联互通

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最重要的就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通达的交通是直接打破城市和地区边界,加强都市圈内部各地区社会经济联系的保障。交通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城市间的交通成本,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居民提供了就业、居住、教育和医疗的多区位选择。同时,人口和资源的快速流动加强了区域内经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城乡间的融合发展。

4.3 顶层设计 区域合作

在过去政府政绩和GDP竞争的背景下,各城市间难以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为了避免产生低效的同质化竞争,应在顶层设计层面考虑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协作。为了发挥都市圈内的聚散效应,武汉应利用科技、数据、人才等资源优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同时逐渐疏解非核心功能,将中低端产业外移,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10] 。一是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平台。平台建设要遵循武汉牵头主导、周边城市平等自愿加入的原则,跨区域的合作要以税收分配和政绩考核的有效合作为前提,政府要规划好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为市场主体的进入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二是周边中小城市应积极承接功能和产业,夯实制造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打造自身特色产业,在都市圈内实现城市间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形成产业阶梯式协作体系,以合作促发展,在发展中强合作。

4.4 市场主导 政府配合

破除传统行政区划形成的体制机制壁垒,打造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共建共享的区域统一市场。区域统一市场要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主导作用,产业和人口自发地向地区聚集,市场资源配置实现最优效率。政府通过出台前瞻性规划、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为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市场主导,政府配合,有助于都市圈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市场,反过来促进都市圈内形成更高水平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为全国建设统一大市场提供经验。

5 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共同富裕的路径措施

5.1 强化交通互联互通,完善共同富裕“硬件支撑”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强交通的互联互通。面向全国,武汉都市圈要抓住湖北九省通衢和黄金水道的地理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打造“超米字型”高铁网,加速构建水陆空综合枢纽之城。面向省内,武汉都市圈要进一步推进 “四网融合”,合理布局中心枢纽和换乘衔接,实现站城融合。

武鄂黄黄之间距离相近,具有天然地理优势,可作为武汉都市圈构建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相互连接轨道交通骨架的示范区。在武汉新城与鄂黄黄“三横三纵”快速道路建设的基础上,建设放射线和环线交叉的轨道交通网络,比如在武鄂黄黄区域,已有武汉地铁11号线延伸至鄂州葛店,鄂州、黄石也正积极谋划对接武汉地铁11号线延长线,因此可以进一步探索武鄂黄黄之间的放射线和环线交通建设。重视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好高铁站、地铁站、公交站和机场的换乘衔接,完善枢纽功能,实现交通圈的闭环和互联互通,为都市圈同城化提供物理保障,完善共同富裕“硬件支撑”。

5.2 形成错位发展格局,构建共同富裕“联动矩阵”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条件必然是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为了实现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除了进一步提高武汉的综合实力、完善武汉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渠道及提高周边城市的发展能力外,还应协调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格局,构建共同富裕“联动矩阵”。

一是不断提高武汉的综合实力,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教、产业和市场优势,着力突出产业带动,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二是周边城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分工合作新模式。围绕“51020”产业集群目标,依托长江新区和武汉新城,通过离岸科技园、飞地经济和联合招商等途径,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向周边延伸产业链,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的产业体系。

区域联动是武汉都市圈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圈内各个城市都应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定位选择不同的特色产业,实现各个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为共同富裕提供合作基础。

5.3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建共同富裕“良好生态”

行政边界影响经济发展,今天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长期来看,消除这种现象需要更加深入的市场化改革,但在中短期内,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市规模乃至建设都市圈也能发挥作用[11] 。武汉都市圈超越了传统的行政区域,为了打造都市圈统一市场,需要破除制度障碍,打破行政管理边界和地域分割,跨区域有效配置资源,建立共治共建共享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领导层、协调层、执行层”三位一体的区域协调组织机构[12]。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调机制》设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专题工作组的基础上,建立事关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等跨部门常态化对话协商机制,细化工作职责与分工,进一步提高平台办事效率。二要营造统一市场环境。武汉都市圈应推动圈内城市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监督,畅通要素自由流动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在政务服务方面,目前武汉都市圈已实现九城公积金打通用,24项医保高频业务圈内通办,未来还应继续深化“跨区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圈内办事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造都市圈统一大市场,畅通资源自由流动之路,优化圈内市场环境,创建共同富裕“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肖金成,马燕坤,张雪领.都市圈科学界定与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研究[J].经济纵横,2019(11):32-41.

杨文圣,朱叶.论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路径[J].学术界,2022(3):101-110.

袁建军.都市圈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制约因素与实践路径[J].学习论坛,2022(5):71-79.

蔡之兵,石柱,郭启光.共同富裕导向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思路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2(1):19-27.

李春香.城市流视角下武汉都市圈中心城市建设与圈域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2(10):61-68.

何雄,水兴雅.武汉城市圈城市系统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演进[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9):11-16.

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21, 56(11):4-13.

张绍乐.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国际经验借鉴[J].区域经济评论,2023(5):87-94.

张晓明,连欣.新一轮都市圈规划编制创新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4):4-6.

庞丹,边悦玲,张晓峰.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2(3):36-46.

兰小欢.置身事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尹稚,卢庆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入区域协同发展阶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