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2024-08-19 00:00:00孙研研李岩
中国商论 2024年15期

摘 要: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我国企业内外贸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契机,面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企业正积极探索内外贸一体化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十分必要。我国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市场准入壁垒、信内外贸分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在政策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改善国内营销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市场方面,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方面,调整发展方式、加快流通渠道建设、转变发展观念,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综上所述,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及国际市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上述对策建议,可以有效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内外贸一体化;国际贸易;市场准入;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8(a)--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出台,旨在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速转换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调整外贸结构、加强外贸安全,带动进出口稳定增长和效率提高,在此情况下,推动中国的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尤为重要。内外贸一体化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有力保障和重要基石。西方国家由于自身的特点,其研究更多集中在对贸易的影响因素上,对内外贸一体化的相关研究较少。我国学术界对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从管理学和制度的角度进行,本文将从经济学和贸易的角度研究内外贸一体化的理论,并对我国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寻内外贸易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企业内对外贸一体化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内外贸一体化理论依据

1.1 内外贸理论基础梳理

1.1.1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及其导致的相对成本差异。每个国家应依据其相对优势,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在比较上更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引进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各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福利增长。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1.2 规模经济论

规模经济理论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部规模经济,它是指当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大的时候,其生产成本就会随之减小,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外部规模经济,它是指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企业平均成本的降低,进而拉低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水平。

1.2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

1.2.1 内外贸一体化的概念

内外贸一体化的实质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它所面对的市场也越来越大,使企业的价值链或产业链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扩展,这就构成了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

内外贸一体化是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融合,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供给市场一体化与需求市场一体化。供给市场一体化意味着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在国际、国内两个不同市场中独立开展自己的商品销售;需求市场一体化是一种产品的最终消费行为,即产品的最终消费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产品的整合。

1.2.2 内外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内外贸一体化是一种企业的自发性活动,所以对其运作机制的探讨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着眼点。

(1)微观层面。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就是在企业具有能够支持规模扩张的预算的情况下,持续地扩大生产规模,放松外部约束条件,持续地对内部约束因素进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而实施内外贸整合战略,实现规模效益。

(2)中观层面。由于商品化进程中生产、流通、交换各环节的增加及这些环节中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产业链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产业链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内外贸一体化本质上就是企业内部产业链的延伸。因此,从中观层面来看,内外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和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是同一思路。

(3)宏观层面。市场是内外贸一体化的最高实现形式。市场包括要素和产品,所以市场一体化也是要素一体化和产品一体化的总和。要实现市场一体化,就必须保证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品的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部规模经济下对市场规模的限制和要求。市场一体化程度越大,越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效益、提高生产效率,也是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进一步基础。

2 我国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

2.1.1 内外贸一体化存在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实行内外贸一体化战略,目标是拓展国内和国外的市场,将其流通渠道向内或向外扩展,进而节省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此外,通过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可以更好地抵御风险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提高市场集中度、整合市场经济资源、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长期平均成本、提高经济资源利用率、提高利润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都是有利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内外贸一体化能够有效刺激国内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不仅可以让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大市场中,完成产业链向内和向外延伸,国际市场还可以对我国市场经济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效果,从而促使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

2.1.2 内外贸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其市场经济地位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众多国家和组织的广泛认可。从核心要素来看,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即市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市场的统一性和开放性是其固有属性,也是其高效运作的基石。为实现这一目标,推动内贸与外贸实现一体化发展尤为关键,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还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2.1.3 内外贸一体化是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国家,拥有不可比拟的庞大市场,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充足的资源禀赋,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相对优势,在国内进行产业分工,实现货物流通和国内投资的高效率,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虽然中国的外贸发展已具有了较好的基础,但近年来,中国外贸所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布局,中国的外贸地位越来越不稳固,迫切要求我国将外贸与内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个市场”的优势,为国家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内外贸分割曾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典型的流通模式,然而2003年商务部成立以来,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机构正式确立,标志着经济运行体制从计划经济顺利转向市场经济,这一转变促使国内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对接,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更高的内外贸经营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同时,随着法律法规和内外贸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流通模式的蓬勃发展,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得到了显著加速。

此外,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消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束缚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消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能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存在的障碍

3.1 政府层面的障碍

首先,长期以来,重外贸轻内贸的历史习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内外贸协调发展。如果想发展国内贸易,就必须不断深入,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某些地区不愿涉足的。

其次,虽然我国成立商务部来统管国内外经济合作,但各内外贸司局仍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仍然有多种经济利益的格局对我国统一大市场经济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最后,相比外贸相关立法工作,关于内贸的法律体系显得不够完善,法律体系保障的缺乏是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3.2 市场层面的障碍

首先,我国各个地区市场、行业市场及国内外市场都处于分裂状态,造成了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分配困难,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

其次,在国内市场上,我国的总体流通效率一直很低,产生了对流通费用的极大浪费。而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流通渠道的构建更为脆弱,缺乏在国内外较为完善的流通渠道,有着强大的控制力和一定的话语权的流通公司。

最后,要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人才资源的整合。从一般意义来讲,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都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困难在于“人”的融合,必须有大量的“人”和“物”的融合,否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人”的流失。

3.3 企业层面的障碍

由于我国内贸和外贸长期处于分割状态,外贸企业和内贸企业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直接导致外贸企业在拓展国内市场时无法转变其固有观念。对于内贸企业而言,从内贸向外贸转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内贸向外贸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内贸,企业在对外拓展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在外贸方面,由于外贸业务比较繁杂,缺乏了解外贸业务的专业人员;不熟悉海外的市场环境,不能进行海外有效的营销和对接,以及其他一些困难。

4 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4.1.1 加大政策力度

在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和审批权力等问题上,国家要继续推进管理制度的变革,并尽早实现对管理功能的整合。通过对机构、信息、人力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解决由于行政管理制度造成的市场运作效率下降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市场准入、信息引导等领域,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功能,并尽早地将有关的法律和条例颁布出来,对公司的竞争和内贸的经营进行规范,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平等竞争优势的市场经济法律环境,使我国的外贸立法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法律进行良好衔接。

4.1.2 改善国内营销环境

加大政府的工作力度,营造更为便利和自由的营商环境:一是规范化的商业经营制度,为了打破长期以来内外贸分离的局面,规范政府的流通管理职能,推动领导机构和组织形式上的内外贸一体化。同时,应加速构建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协会,以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律能力,为内贸和外贸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还需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鉴于内外贸具有不同的行为规则和发展环境,企业应积极学习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经验,持续改进国内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以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共同需求为导向,建立新的市场行为规范,确保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并把大宗商品贸易作为突破口,突破内销和对外贸易的分割状态,促进内外贸融合。

4.1.3 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能源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必须加速调整我国的外贸结构,促使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我国的贸易地位。

4.2 市场层面的对策建议

4.2.1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为加快构建全国性的大市场和大流通系统,我国应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以批发商为关键节点,致力于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有机联动,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为此,我国需强化顶层设计,立足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需求,精心挑选那些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城市,打造大型批发市场与物流配送中心,以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网络。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层级化的构建策略,逐步建立起一个超大型的全国性商品集散中心,辅以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和城市性商品集散中心,确保各级企业能够高效、便捷地满足其需求。这种布局将形成分工明确、运作高效的流通网络,为我国内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构建一套以“出口带动”为主的“出口促内销”活动,为拥有高质量的出口贸易企业和国内零售业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通道,进而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内外贸资源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

4.2.2 降低流通成本

为降低流通成本,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在以下几个领域作出努力:一是真正强化对“流动”的认识,把流通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行业来发展。二是健全市场交易制度,改善市场交易生态。对不合理的、不规范的价格行为进行整治,并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防止过分的市场竞争。三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高水平衔接,降低企业市场转换的制度成本。在引进现代流通产业理论和培育流通人才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新型流通技术,加大对大型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等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领域的投资力度。

4.2.3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我国应积极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在连接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方面的显著优势,发挥其积极的桥梁作用。为拓展跨境电商业务,首先,加快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业,对跨境电商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其次,加速发展电子商务,开展“跨境电商”的试点工作,强化海外市场的开发与占有,将国内与国外的贸易通道畅通起来。最后,应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为跨境电子商务主体带来更好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对接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4.2.4 培养复合型人才

企业方面,应注重对从事内外贸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了解;高校方面,协调推动企业与院校对接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组建“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设置内外贸一体化类专业,并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内外法律、规则和市场环境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4.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4.3.1 调整发展方式

在进行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企业要注重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培育出适应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品牌形象,才能更快地向国内市场扩张。二是改变公司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都要改变过去只注重订单和单价的做法,更多注重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唯有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

4.3.2 加快流通渠道建设

在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我国企业应充分借助各种平台,实现各种流通渠道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我国流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大型流通业集团能够提高我国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化对流通业的控制与引导,强化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定价能力,对中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3.3 转变发展观念

在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企业应转变自身发展观念,放眼全球经济,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努力克服国内外差异带来的影响。在对国内外市场需求都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充分掌握内外贸的市场规则,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经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

5 结语

在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竞争时,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政府、企业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推动我国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注入新的动力。然而,我国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内外贸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未来,我国应继续深化研究,不断完善对策建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姜照, 董超.高质量视域下推进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研究[J].国际贸易,2023(2):3-11.

刘松.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探析[J]. 全国流通经济,2021(12):15-17.

申桂英. 海关总署公布 2022 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情况[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22(8):54.

刘叶琳. 内外贸一体化助力双循环高质量联动[N]. 国际商报,2021-12-16(003).

胡德宁.新时期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21 (2):30-35.

尹政平,齐冠钧.“双循环”格局下如何推进内外贸一体化[J].中国外资,2023(7):82-85.

王海山,李建德,张裔.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蕴和逻辑理路[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2): 13-19.

陈丽琴,张新政,李雨欣.新发展格局下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难点与着力点[J].国际贸易,2022(2):58-65.

蓝庆新. 破除内外贸一体化制度障碍[N]. 经济日报,2023-02-16(005).

姜照. 完善制度促内外贸一体化[N].经济日报,2022-07-25(005).

王景富,曹俊伟,高若涵,等.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内外贸一体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2(10):4-9.

“内外无别”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N]. 第一财经日报,2022-01-21(A02).

陈谦.推动质量提升 优化产业结构[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20 (3):25-26.

张怀水. 我国将多举措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N]. 每日经济新闻,2022-01-24(002).

裴超.布局新常态 立足会展建设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稳步发展[J].中国会展,2022(15):38-45.

贾康.高质量推进内外贸一体化[J].中国外资,2022(11):10.

丁俊发. 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N]. 经济日报,2020-09-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