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域融合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4-08-19 00:00:00季海玲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教师要设置多样化的活动,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发展。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要重视劳动教育,将其作为幼儿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基于五域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幼儿的劳动精神,让幼儿理解劳动的价值,促进幼儿身体机能、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社会交往、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五域融合;幼儿;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季海玲(1982—),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大公镇中心幼儿园。

教师将幼儿的劳动教育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融合,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还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围绕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劳动课程。

一、劳动教育与健康领域的融合

健康关系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要高度重视健康领域的教育,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情绪管理,以及生活卫生习惯、安全保健常识等。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健康领域结合,让幼儿具备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

(一)设计体育活动,发展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跑步、跳跃、球类运动等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学会简单的器材使用与维护方法,让他们正确使用运动器材[1]。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负责器材的收纳和整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运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使用的器材进行简单的检查,如查看是否有需要保养或损坏的器材。教师让幼儿对器材进行维护、整理、检查等,能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劳动,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开展角色扮演,学会表达和调控情绪

教师可以设置“兔子拔萝卜”这一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扮演兔子,表现兔子拔萝卜的样子及对应的表情。当发现大萝卜时,兔子要表现高兴的神情;当发现没人帮助自己时,兔子要表现生气的样子;当所拔的萝卜被抢走时,兔子要表现悲伤的情绪。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调节情绪,如在幼儿情绪激动时让幼儿深呼吸、数数,让幼儿冷静下来。扮演的过程就是幼儿体验劳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情绪管理与情感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生活和卫生习惯

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正确洗手、刷牙、洗脸,让他们自己穿衣服、脱衣服、系鞋带、整理床铺,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的扫地、擦桌子等卫生清洁工作。这些技能习得的过程也是幼儿劳动的过程。这样能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四)进行逃生演习,具备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逃生和自救技能。在演练中,幼儿需要构思演练的方案,划定撤离的区域,准备演练的材料,设置最后到达的场地等。这一过程能让幼儿掌握安全知识,了解简单的自救方法。

二、劳动教育与语言领域的融合

幼儿语言领域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要借助语言领域的内容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幼儿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教师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助于他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增强自信。教师可以将语言领域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体验劳动的乐趣。

(一)创设交谈机会,培养文明的语言习惯

要想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交谈的机会,同时引导他们有礼貌地讲话。教师可以将交流活动与具体的劳动相结合,设计清洁活动,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具体的劳动任务,如打扫地面、整理玩具、擦柜子等。在劳动时,幼儿自然需要开展对话,交流具体的劳动任务,分享劳动技能,表达劳动感受。教师要指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这样能够培养幼儿文明的语言习惯。

(二)引导幼儿倾听,学会认真倾听并表达

要想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例如,在分配劳动任务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一个幼儿代表详细描述任务的内容和要求,让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又如,教师可以布置劳动任务,并让幼儿相互传达,锻炼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三)提出问题,让幼儿清楚地表达

要想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让幼儿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例如,在“烤红薯”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劳动经验交流,鼓励幼儿表达劳动体验和感受。为了让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问题。针对过程描述,教师可以问幼儿:“烤红薯时,哪些步骤你觉得最有意思?”针对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问幼儿:“当你渐渐闻到红薯的香味时,心里有什么感觉?”针对劳动成果,教师可以问幼儿:“当你品尝自己烤的红薯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针对团队合作,教师可以问幼儿:“你觉得和小伙伴一起劳动有趣吗?为什么?”教师鼓励幼儿用生动的话语清楚地表达想法,能让幼儿获得劳动的成就感,提升他们的表达

能力。

(四)利用绘本资源,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要想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幼儿听故事,看绘本。教师可以选择与劳动相关的故事,引导幼儿阅读;也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劳动经历制作成绘本,并相互传阅。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阅读《大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对他们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让幼儿阅读《我爸爸是军人》,让幼儿理解军人的辛苦;可以引导幼儿阅读《太棒了,我们的职业》,让幼儿在探索职业的同时增强劳动意识。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就为青菜捉虫的经历制作绘本,引导他们从到达菜地、寻找青虫、捕捉青虫、展示劳动成果几个方面进行描绘。教师选择与劳动相关的故事,能让幼儿在阅读中领略劳动的智慧与力量。

三、劳动教育与社会领域的融合

教师在开展幼儿活动时,要发展幼儿社会领域的各项能力。社会领域的内容包括社会交往、社会适应、文化传承、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感、社会规则、社会文化等。教师促进幼儿社会领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和行为规范,能让幼儿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表达自己的需求,处理人际关系。教师可以将社会领域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深化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一)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培养幼儿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涉及语言交流、情感表达、合作与分享等。教师应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

作[2]。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植树活动,让幼儿与同伴一起种树。幼儿需要共同挖坑,将树苗放入坑中,填土,浇水。在劳作中,幼儿会交流各自的方案,分享技能,表达彼此的感受。通过这一劳动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学到劳动技能,还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开展社会适应活动,让幼儿适应社会

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将劳动教育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基于此,教师要教授幼儿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社区劳动活动,让幼儿到小区门口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带领幼儿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梳头、整理床铺。教师让幼儿接触社会环境,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并适应社会。

(三)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文化传承是幼儿社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活动相结合,能够在幼儿心中播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介绍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幼儿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教师可以将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习包粽子,学习如何将粽叶叠起来,如何将米放进去,如何将粽叶收起来,如何打结。在幼儿劳动时,教师可以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这样既能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又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传承文化的种子。

四、劳动教育与科学领域的融合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重视科学教育,拓展科学领域的活动内容,提升幼儿的科学能力。教师应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出发,将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引导幼儿将科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一)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领域的重要活动,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理解自然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设置与科学探究紧密相连的劳动活动,利用各种劳动资源,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种植向日葵,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松土、施肥的过程。在种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究向日葵的生长条件、生长周期等。教师借助真实的劳动体验,能让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开展数学认知活动,培养幼儿逻辑思维

数学认知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幼儿逻辑思维的基础。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数学认知活动与具体的劳动任务结合起来[3]。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运送红薯,要求每个幼儿共运送10个红薯,每次运送2个红薯。这需要幼儿计算他们需要几次完成任务,数出他们运送了多少个红薯,还剩多少个红薯没有运送。在这样的劳动中,教师能让幼儿学会数数,培养幼儿的计算能力。

五、劳动教育与艺术领域的融合

教师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能提升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将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

(一)结合音乐教育,培养幼儿感知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还能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将音乐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借助音乐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独特的和声,让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享受劳动的乐趣。例如,在幼儿学习洗碗时,教师可以播放《能干的小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洗碗的乐趣。

(二)结合美术教育,激发幼儿想象力

教师要挖掘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给幼儿更多展现的机会。教师可以将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例如,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绘制植物的变化过程,提升他们的绘画技能。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收集废旧纸张、布料、树叶、石头、沙子等低结构材料,进行组合和搭配,制作创意画。这样能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加深幼儿对劳动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将劳动教育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融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将劳动教育与健康领域融合,切实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将劳动教育与语言领域融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将劳动教育与社会领域融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艺术领域融合,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劳动活动,融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于美娜.让劳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读写算,2024(16):104-

106.

[2]吴瑶.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4(4):38-39.

[3]滕惠群.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寻”“感”“行”[J].早期教育,2024(1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