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困境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4-08-19 00:00:00陈丹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剖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补充时代背景知识”“多渠道渗透革命文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这五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革命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革命文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教学

作者简介:陈丹(1993—),女,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长旺中心小学。

随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印发,革命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革命文化类课文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些课文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责任感[1]。

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视当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困境,立足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关键维度,积极探索教学的有效路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彰显,红色基因才能被传承下去。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特点

(一)选取范围广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革命文化类课文体现出不同战争时期的文化。如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的壮举,歌颂了五壮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教材编者选择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化类课文,能够将革命文化更加全面、具体地展现出来;根据学生实际,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排革命文化类课文,则能够帮助学生逐步领会和感悟革命文化。

(二)人物与事件相结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革命文化类课文中,有《黄继光》(四年级下册)、《军神》(五年级下册)等突出人物的课文,也有《冀中的地道战》(五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六年级上册)等与事件有关的课文。这些课文为学生全方位地展示了革命

文化。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工作者需要将这一任务通过多种渠道、途径有效融入实际的教学中。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充分体现了革命文化丰富的内涵,契合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如《黄继光》《金色的鱼钩》等可以为学生带来启发、提供引导。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共同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增强,而文化自信的增强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渗透。因此,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实现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与通过背诵经典的古诗词等方式来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通过阅读有关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文章等方式来学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比,革命文化可能不易被学生理解。其原因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如果独自阅读相关文本,往往难以激发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逐步领会革命文化的内涵,这有利于实现革命文化的传承eWuo+T2NLgjZ6kzfDGYTCT3VvjYyUmptyGM6by8ptNw=与发展。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创作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影《长津湖》,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与这段历史有关的革命文化。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困境

(一)缺乏时代背景介绍,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创作背景通常是战争时期,这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革命文化类课文时,往往会只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单纯的阅读去理解课文的内涵,而没有为学生介绍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导致学生无法与作者“对话”或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会直接影响教师对课文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文思想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形式化和机械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与其他类型的课文相比,其蕴含的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更加深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是部分教师对革命文化教育理解得不够深入,仅围绕教材,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课文中的思想不是由学生通过学习来感受的,而是由教师直接说出来的。这会使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形式化和机械化,也不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

(三)未满足新课标要求,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无法提升

新课标提到了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其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开展基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活动不仅有利于渗透革命文化,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有效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没有及时给学生推荐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相关的阅读书目。另外,革命文化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很多,诸如在美术课中描绘革命英雄人物、在音乐课中欣赏革命战争歌曲等。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学科融合的能力,未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并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也会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受到限制。

除上述困境外,部分学校和家长对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合力尚未完全形成;革命文化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2]。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补充时代背景知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反映的战争时期有所不同。学生如果缺乏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将难以深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革命文化类课文时,要注重挖掘课文中的革命文化的内涵,补充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场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革命故事,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感知[3]。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我爱阅读”板块的《王二小》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等形式的史料,生动直观地再现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屈辱;并且通过讲述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品质,体会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品格。

又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和意义,感受将士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气概。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其他资料,了解战争期间的感人事迹,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二)多渠道渗透革命文化

教师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中,借助多种渠道渗透革命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认识革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军神》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动画等展现刘伯承的生平,组织学生参加“我想对革命英雄说”主题演讲比赛,在比赛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中最敬佩的革命英雄,歌颂他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精神。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时,教师可以召开“小英雄雨来,大无畏精神”主题班会,组织学生重温雨来的英雄事迹,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像雨来一样的人做的一些让自己感动的小事,探讨在新时代发扬革命精神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革命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还需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感悟革命精神,引发学生情感共鸣[4]。

如在教学完革命文化类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红领巾寻访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采访老党员或退伍军人,聆听他们的红色故事,进而增强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重任的意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观看战争主题展览,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真切地感受革命文化的力量。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清明节、建军节等节日契机,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祭英烈、学楷模”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去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

革命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运用多学科教育资源,通过学科融合、主题整合,引导学生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学习中,体会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将其和美术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创作反映五壮士精神品质的绘画作品,抒发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或者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信念,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革命文化教育能够突破单一学科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革命文化教育不仅仅要依托语文课程,更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实施。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语文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革命文化教育品牌。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开发如“重走红军路”“红色寻访”的校本研学课程,引导学生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进一步认识革命文化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师应运用讲座、沙龙、建队日等创新校本课程形式,营造浓厚的革命文化教育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红色故事会”系列讲座,邀请革命历史亲历者、英烈后人走进校园,借助鲜活实例讲述峥嵘岁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举办“革命文化研究”主题沙龙,组织学生围绕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开展探究式学习;创设“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队日活动,引导学生学唱红色歌曲,在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PPT、微课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情境,提高革命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教师可以制作“红色地图”PPT,整合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树立远大理想;制作“信仰的旗帜”系列微课,用视频生动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感悟信仰的力量。

结语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充分体现了革命文化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重视革命文化教育,立足学情、教情,基于新课标,积极探索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有效教学路径。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革命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学校、教师、家长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革命文化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资源,在学生的成长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基本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3):89-95.

[2] 李银芳.统编版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师道,2022(6):33-34.

[3] 邱桂兰.小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例[J].福建教育,2021(22):10-11.

[4] 周明环.浅谈部编版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教学[J].天津教育,2020(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