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2024-08-19 00:00:00卢月琴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采用精细化的德育管理模式,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德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能高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使其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从精细化管理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细化管理目标、完善管理制度、丰富管理内容,提高小学德育管理质量的策略,旨在达到上述效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精细化管理;德育活动

作者简介:卢月琴(1985—),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

德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现阶段,如何增强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极为关注的教育研究课题。基于此,精细化管理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开展德育管理工作,能够科学细化德育管理的目标,完善德育管理的制度,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多个角度出发,组织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德育活动。这不仅开创了小学德育管理的新局面,还能促进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

精细化管理指的是通过细化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优化管理工作的流程和制度,使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最终质量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在于将管理策略和管理目标进行分解,通过精准落实每项管理任务,让管理策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高工作执行力。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运用需要教师落实关于目标、制度、内容及责任方面的德育管理任务,实现学生的发展,真正达成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精细化管理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运用要点

(一)注重教育引导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维、观念、意识、习惯等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也缺乏对是非进行精准辨别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精细化的德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精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通过身体力行、知识传授、榜样模仿等方式,让学生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和正确行为的影响,从而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注重全面发展

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在于“精细”。教师要围绕德育管理的目标、制度、内容等,从思想培养、行为培养等多个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德育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使其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精细化管理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运用措施

(一)细化德育管理目标

教师基于精细化管理开展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时,第一步要做的是根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发展需求等,细化德育管理的目标,使目标具有阶段性、递进性。这样既可以使教师找到正确的德育教育方向,提升德育管理的效果,又能使学生逐步得到品德、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师精细设计德育管理目标,能够形成更加科学、更加完整的德育管理工作体系,也有利于根据具体目标设计各个阶段的德育活动,采用更加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而更好地提升德育管理质量[1]。

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应当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我约束能力的视角出发,制定相应的德育管理目标,如向学生渗透传统美德,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教授学生文明礼仪,培养学生规则意识。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应当从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的视角出发制定德育管理目标,如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引导学生关心伙伴,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好学精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应当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视角出发制定德育管理目标,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师通过制定上述目标,既可以落实自身的德育管理工作,又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精神品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

(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在精细化的德育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完善德育管理的制度,让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提升小学德育管理的质量。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德育要求,从制度标准和工作责任两个方面对制度进行完善[2]。

对于德育管理的制度标准,教师可以围绕下列班级规章制度进行设定。一是班级活动管理制度—1.积极参与班级的各种集体活动,如果无法参加,需提前向教师说明原因;2.严格遵守集体活动要求,不能擅自行动。二是班级卫生制度—1.每天安排三名值日生,不做值日的,扣5分;2.爱护班级环境,不保持班级卫生的,扣5分。三是班干部选拔与考核制度—1.选拔方式为自荐或他荐,若想参与选拔,需达到基本要求,如个人综合积分在60分以上;2.每月开展一次班干部总结活动,由班干部分享工作经验、提出合理建议、反思自身问题;3.由全班学生共同监督,工作不符合要求的,解除其职务。四是学习制度—1.预备铃响后,快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2.遵守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违反者扣5分;3.积极完成学习任务,表现良好的,加5分。五是文明礼仪制度—1.说不文明语言的,一次扣5分;2.动手打架的,一次扣10分;3.破坏公物的,根据情节轻重,扣5—10分。由教师制定的明确的制度标准,能够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做出正确的行为。

对于德育管理的工作责任,教师需要进行细化。如教师可以详细说明班主任所承担的责任,设置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教育任务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在家长参与德育管理工作之前明确家长的责任和任务。

(三)丰富德育管理内容

在进行精细化的德育管理时,教师需要参考各阶段的德育管理目标,结合各种德育管理制度,根据学生当前的特点、需求等,设计德育活动,以此丰富小学德育管理内容,使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活动,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1.关注日常行为,传授文明礼仪

在小学低年级德育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以身作则和科学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且利用有效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变得谦逊有礼[3]。

其中,在以身作则方面,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真正起到表率作用,让学生通过日常观察进行学习和模仿,规范个人的言行。比如:当年轻教师遇到年长教师时,年轻教师应当主动向年长教师问好,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年长教师;在参加讲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做到行为得体,展现出落落大方的社交礼仪。学生在看到教师的上述表现后,需要在与教师相遇时热情地和教师打招呼,并且与他人和睦地相处。

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午休时间、早自习时间等,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传统美德相关的动画片、纪录片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逐渐掌握文明礼仪,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2.遵守规章制度,培养规则意识

规章制度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准则。为了增强低年级学生遵守规则方面的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建立自主管理机制,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活动。这样既可以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

首先,教师需要结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设计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案,构建合理的自主管理、自主监督、自主评价的体系。教师在班会课上可以每半个月组织一次个人评比活动,让学生针对自己和他人在这一阶段的行为、语言、思想等进行客观评价,如:自己能否爱护班级环境,能否做到讲文明、懂礼仪,能否尊重教师;他人能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否按时值日,能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有不文明行为。其次,教师可以开展投票活动,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进行匿名投票,评选出这一阶段的班级文明标兵,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3.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团队意识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德育管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提升团队意识及责任意识,形成较强的互帮互助的能力。借助集体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增强集体荣誉感,进而更好地融入集体。

比如,各学科教师可以开展涉及整本书阅读、古诗词背诵、口算、篮球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小组竞赛,让学生自行组建竞赛小组,根据要求合作完成相关的比拼任务。在竞赛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分配组内每名成员的任务,营造和谐的比拼氛围,让他们学会相互帮助。如在篮球竞赛中,小组的每名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站位和任务。扮演不同角色的小组成员只有实现默契配合,才能成功应对对方的进攻,同时让自己所在的小组获得更多的分数。

4.引入真人真事,培养好学精神

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教师需要围绕学习行为、学习意识等方面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以此培养中年级学生谦虚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提升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德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4]。

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会课上或者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述如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真人真事让学生感悟科研精神,体会科研的艰辛,同时明白科研的意义。然后,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领域,探索这一领域对个人能力的要求,由此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5.组织课外实践,培养爱国意识

在小学高年级的德育管理中,教师需要重视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与家长一起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德育教育。

首先,教师要让家长了解针对孩子的德育管理目标。其次,教师要与家长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设计社会实践类德育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体验传统民俗,担任社区志愿者,让学生通过沉浸式学习,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5]。

比如,在基于家校共育的德育活动中,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日带领孩子走进历史博物馆,了解唐三彩、青花瓷等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作品展现的古人的钻研精神、探索精神,让孩子知道中国历史的发展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以此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孩子的爱国意识。另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参与民俗活动,了解书法、国画、茶道、服饰等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让孩子形成文化传承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若想增强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合理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同时根据这一理念,从目标、制度、内容入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德育活动目标,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正确的观念意识,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绪芳.精细化管理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运用实践[J].吉林教育,2023(31):86-88.

[2] 保沁沁.新时期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J].启迪与智慧(上),2023(9):62-64.

[3] 黄春桂.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3(25):29-31.

[4] 张素芹.浅析小学德育教育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J].漫画月刊,2022(29):65-67.

[5] 郭妍.精细化管理提高小学班级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分析[J].吉林教育,2022(1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