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源在小学劳动课堂中的应用

2024-08-19 00:00:00戴海美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劳动教育和美育同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劳动课堂教学的开展应与直观、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术资源相结合。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探讨应用美术资源优化小学劳动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劳动;美术资源;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戴海美(1977—),女,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劳动课堂教学旨在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劳动并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解决学生生活中有关劳动的问题。美术资源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有效载体。在有机结合美术资源的劳动课堂中,学生可以从劳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提升综合能力[1]。然而,部分教师所开展的劳动课堂教学缺乏对美术资源的应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和美育的作用,教师需要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精心选择丰富的美术资源优化课程讲解、师生互动等课堂环节,提高授课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规划教学内容

在将美术资源融入劳动课堂之前,教师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将美术资源与劳动课堂融合起来?两者的融合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有利于教师初步明确教学目标并积极做好规划。在利用规划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地介绍与美术资源相关的理论。

以“自制收纳盒”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除了要制作一个兼具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收纳盒,还要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创新能力,学会观察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生活中的收纳盒”“古时候的收纳盒”“世界各地有趣的收纳盒”展示多种教学资源。其中,对于“古时候的收纳盒”,教师着重阐述和分析图片、视频中的美术要素,如从外观的角度分析黄套绿玻璃瓜形盒这件清朝时期的文物的特点。通过细致的观察以及认真的听讲,学生在感叹古人的艺术造诣之余,激发了自主设计一个收纳盒的意愿。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紧扣劳动课程的特点,做好教学内容的规划,并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相应的

引导。

二、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是提升美术资源与劳动课堂的结合效果的前提与基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如受到性格、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学生喜欢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应用美术资源,并且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导致学生对劳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此,教师应积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尊重他们的主观意愿。教师可以通过线上调查、日常沟通,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对劳动的理解,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教师要分析学情,设计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劳动创造美[2]。

以“培育植物”教学为例,为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提前编制调查问卷,让学生根据问卷的内容,积极分享自己对种植活动的理解。结合学生的想法,教师设计了一个“土培吊兰”的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既要了解吊兰的生长习性,又要以土培的方式种植、照料吊兰,总结吊兰的生长周期,明确培育吊兰的注意事项。在活动前,教师让学生组建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株处于生长期的吊兰。接下来,各小组成员自主选择担任种植者或观察者的角色。其中,种植者负责为吊兰浇水、松土,观察者负责观察吊兰的生长状态并以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种植感受劳动的魅力,通过观察、记录领略自然之美。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劳动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劳动的内容。

三、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美术资源与劳动课堂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革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改进课程讲解,加强师生互动:其一,情境式教学法。合理应用美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项目式教学法。在介绍项目背景时融入美术资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审美能力[3]。

以“拉花手工制作”教学为例,教师在课程讲解开始之前,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拉花作品。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于是,有的学生说道:“班级的年会一般会使用很多拉花。”有的学生则表示自己在节日期间去大型商场时会看到拉花的装饰。基于学生的分享,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制作一段拉花,大家想设计成什么样子的?”基于这一问题,学生积极挑选合适的材料进行实践。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大都掌握了拉花的制作方法,同时可以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创新拉花的形式。在教学的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劳动课堂教学讲求生动性和科学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美术领域的技艺,从而丰富教学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进行教学延伸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的劳动项目大多是扫地、拖地抑或是整理某一处角落。在这样的劳动中,学生较难感知劳动的魅力。为了落实劳动教育,教师需要将美术资源与劳动项目结合起来,利用美术要素进行教学延伸。如此,学生既能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又能汲取许多与美术相关的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审美体验给予他们肯定,针对他们的探索过程及时进行引导。

以“垃圾分类宣传”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开展“制作垃圾分类海报”的活动。基于活动要求,学生与小组成员共同商讨海报的内容、排版。之后,各小组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制作出主题、风格不同的海报。如某个小组的海报的正中央画有多种垃圾桶,在每种垃圾桶周围画着应该丢进此种垃圾桶的垃圾。对于该小组的海报,教师先肯定学生的想法,再结合垃圾分类的具体知识判断海报所画内容的准确性,然后向该小组学生提出“节能灯属于什么垃圾?”等问题(该小组误把属于有害垃圾的节能灯划到可回收垃圾的范围)。如此,该小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发现了海报中的错误,之后还在教师的带领下重温了垃圾种类包括哪些,进一步明确了垃圾分类的要求。

针对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他们的认知冲突,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创新展示形式

成果展示作为劳动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沟通的欲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多种能力。但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是一味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不利于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对此,教师应通过利用美术资源,创新学生作品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高效的生生互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4]。

以“厨房中的电器”教学为例,考虑到说明书在实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列出了电器的特点,还介绍了电器的使用方法,然而通过课前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觉得说明书的内容晦涩难懂,或者认为阅读说明书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此教师让学生思考“厨房中有哪些电器?这些电器该如何使用?”“如何设计一份适合儿童阅读的电器说明书?”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各小组选好厨房中的一种电器后,为这种电器设计了内容生动、有趣的说明书。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让每位代表利用电子白板直观地向师生分享本组的设计。台下的学生凭借电子白板上展示的说明书内容以及说明书的设计理念,可以充分了解其他小组的成果,发现这些作品中的美。每当某个小组的代表分享结束,其他小组便点评该小组的作品。在点评时,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不仅明白了如何才能将说明书设计得更符合产品定位和使用者需求,还提高了对说明书阅读的重视程度。

教师在创新展示形式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其一,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进行分享;其二,使所设计的展示形式贴合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三,让学生通过作品展示,能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设计出更有美感的作品。

六、优化评价效果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常常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的传授上。对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使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在课堂中融入美术资源,进而优化评价效果。从评价主体来看,学生可以是被评价者,亦可以成为评价者;从评价内容来看,教师不应只关注结果,而要从整体的角度或从跨学科的角度开展全面的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5]。

以“我的新家我做主”的主题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分发了一张画有基本布局的卧室设计图,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自由进行室内设计,用铅笔描绘卧室里的装饰品(便于后续修改)。在学生画出五花八门的设计图后,教师从中随机选出几幅作品并将它们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回答“如果你是业主,你想住在这样的卧室里吗?”这一问题。随后,教师让学生从实用性、美观性、创新性等层面进行互评。在教师评价环节,针对设计图存在问题但具有创新性的学生,教师不急于否定他们的设计理念,而先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适时提出“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展现自己的设计?你认为这样设计是否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基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设计虽然有新意,但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想要尽可能地呈现设计效果,就需要做好材料的选择。

科学的评价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评估自己的授课方式、授课进度以及授课内容;学生则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做出改进。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并在提供引导时有足够的耐心。

结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美术资源与劳动课堂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丰富的美术资源,通过将美术资源融入教学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的过程、活动后的成果展示和评价,让学生激发参与的积极性,理解劳动的内涵,在具体的实践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广荣.指向动手能力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9(13):102.

[2] 关春霞.微课在小学劳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法研究[J].求知导刊,2021(9):75-76.

[3] 卞文霞.利用多元方法 打造立体课堂: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1(4):82,84.

[4] 柳艳娜.劳动技术教学中小学生探究能力培育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7):64-65.

[5] 丁宇红.课堂上的劳动怎么教?:小学劳动课教学范式建构[J].江苏教育,2023(2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