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塑造个体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规则意识培养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助于小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增强法治意识。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多元体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体验;规则意识
作者简介:施永健(1981—),女,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小学。
规则意识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规则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觉遵守、维护和执行规则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教师应当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1]。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多元体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巧借情境体验,强化规则认知
情境体验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感受、体验和思考的教育方式。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学习热情高涨但缺乏持续性的特
点[2]。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巧借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规则。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生的兴趣领域中,游戏堪称首选。教师可借此构建游戏情境,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巧妙融入,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领悟与体验规则。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这一课的教学核心是引导学生观察上学途中的潜在风险,从而树立自我保护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我是小交警”的模拟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行人和交警,以体验和理解交通规则。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为学生详细讲解交通规则和安全知识,包括辨识交通信号、解读道路标志及洞悉可能的危险驾驶条件等关键点。游戏开始,“小交警”们站在教室前模拟的交通路口上,手持指挥棒,神情专注地指挥着交通。他们时而挥手示意车辆停下,时而指向人行道让行人安全通过。“行人”在“小交警”的指挥下,按照交通规则,有序地、安全地到达马路对面。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交通规则抢答环节,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巩固所学的交通知识。每当教师亮出交通标志的图片,教室里的学生便竞相举手抢答,气氛尤为活跃。“我是小交警”的游戏体验帮助学生掌握了交通法规,同时促进了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强化。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的方式,也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二)营造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教育的根本在于生活,教育的基础在于现实生活,教育要围绕生活而展开。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受规则的存在和意义[3]。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应该如何行为得体,以营造和谐、舒适的公共环境。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轻松愉快的口吻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学校、公园、超市等公共场所,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大家感到舒适和愉快吗?”这样的问题瞬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可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叙述图片所反映的情境。第一张图片呈现的是学校里学生列队的情景,队伍中的和谐秩序与学生的欣悦神情等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在公共场所遵循规范、彰显对他人的敬意至关重要。第二张图片则呈现了一系列不文明行为,如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及破坏公共设施。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些行为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这些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学生普遍反映,这样不文明的行为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困扰,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和健康。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公共场所遇到的不文明现象及当时的感受。学生纷纷发言,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表达了对不文明行为的不满和抵制。
二、优化活动体验,深化规则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能动性较强,更喜欢具有实践性的活动。道德与法治知识往往繁杂枯燥。对此,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多样化的活动,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使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规则,树立规则意识。
(一)参与歌曲创编,丰富规则呈现
歌曲作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触动人心,还能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深刻的内涵。通过参与歌曲创编,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规则,还能在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
创造力。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旨在让学生熟悉校园里的各种号令,如上下课铃声、演习警报、升国旗国歌、保健操节拍等,明白这些号令的含义并能够严格遵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规则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往往难以理解和遵循这些号令。当上课铃声响起时,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刻安静下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些学生可能还在回味课间的欢乐时光,无法立刻集中注意力。对此,教师可以谈话形式导入:“同学们下课都在玩什么呀,气氛这么欢快?”让学生谈一谈课间趣事。学生分享之后,教师可指出问题:“看来大家的课间活动十分有趣,上课铃声响起都还流连忘返。但是,上课铃声是我们校园中的‘指挥棒’,我们都需要听从它的指挥。”接着,教师可展示教材中的儿歌:“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结合儿歌,教师可再次强调校园中每一种号令的重要性和要求。有效地记忆规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前提。教师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规则汇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准备好,专心勤思考”“下课要起立,文具收放好。楼道不追闹,见面相问好”“国歌声响起,立正不言语,要行注目礼,跟唱表真情”。这些儿歌节奏朗朗上口,符合小学生的记忆水平与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结合绘本资源,促进规则渗透
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具有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这种独特的书籍形式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巧妙地结合绘本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宪法是根本法”这两节课的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感受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内容往往涉及较为抽象的法律原则和复杂的政治概念。对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仅通过课本文字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原则,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可结合绘本《写给青少年的宪法学习书》展开教学,通过轻松有趣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知识,全面遵守宪法规定,积极弘扬宪法精神,加深学生对法制原则的认知与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绘本,体会每个故事中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困惑,教师应及时予以解答,以此确保学生准确理解绘本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系列与法律知识相关的议题,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例如,“宪法是如何保障我们权利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遵守法律规则?”“如果遇到法律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引领他们探究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与价值。绘本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就绘本中印象最深刻的法律知识和故事进行讨论。在阅读体验的交流中,学生们踊跃表达自己的理解,分享他们在文本解读中的所获所得。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强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敦促学生主动恪守法律规则,致力于塑造自身的法治意识。
三、创新实践体验,落实规则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纯地记忆和背诵规则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有通过创新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亲身感受到规则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落实规则的运用。
(一)自制班级公约,实现规则内化
班级公约是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参与制订班级公约,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规则,还能够在实践中逐渐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感到快乐和WdPmLuy7H7juF1o0oniFzw==舒适?”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班级规则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参与制订规则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围绕“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指导学生合理制订班级公约。公约的制订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公约得以形成,其内容源于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公约制订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共同签署并承诺遵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感悟规则的权威性,同时形成更强烈的职责认同与使命意识。公约的制订只是第一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才是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将公约的准则同化为个体行为模式,激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这些原则。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在公约践行中的动态,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对于违反公约的行为,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让学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拓展社会实践,巩固规则应用
相较于学校来说,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实践舞台。教师通过拓展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规则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巩固规则的应用。同时,教师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成规则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到在我们身边默默提供帮助的“朋友”,它们是“公共设施”,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而设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公共设施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并指出“爱护公共设施”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公共规则。为了巩固知识的运用,教师可以联合家长设计以“争做文明小使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周末或者假期,由家长带领学生对某一个公共场所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该处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周围市民的行为习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有机会走出课堂、深入社区,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公共规则、发现并制止违反公共规则的行为,从而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伙伴,他们的参与和指导对于活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家长需重视带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他们共同观察、记录及讨论,同时及时解答孩子的疑惑,引领其深度探究公共设施的核心价值及保护之道。在观察结束后的课堂分享环节中,学生将他们的观察体验以自己的语言表述重构,揭示了公共设施的状态、潜在的问题及市民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公共设施的保护之道与公共规范的遵循,以此塑造学生的公民素养与责任意识。此环节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性思辨力,更赋予他们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携手发展的机会。对于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众的学生,教师可以授予其“文明小使者”的称号,公开赞扬。这一荣誉称号不仅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认可,也是对他们未来继续发扬公民精神的激励。
结语
综上所述,规则意识培养是学生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关键课程,承载着重要的育人责任。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全方位、多维度地开展规则意识教育,融入多元体验,通过课堂讲解、活动体验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规则知识,引导他们理解规则的内涵和意义,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J].教育界,2024(2):146-148.
[2]叶丽霞.多维驱动,沉浸体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3(24):134-136.
[3]冯作勇.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单元活动教学[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