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儿童需求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满足儿童在学习中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思维发展需求、践行需求,其教学设计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相关性、提倡教学方法的参与性和趣味性、鼓励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包容性、注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需求;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蒋晓娜(1986—),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将成年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通过灌输等方式强加给儿童,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思考、感受和需求,并且,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可能导致儿童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不深入,缺乏主动参与和批判性思考,无法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以儿童为中心,始终围绕儿童的需求展开,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一理念的教学更强调对儿童需求的理解,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儿童的全面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旨在满足儿童对道德认知、情感发展、行为习得等需要,从而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有效促进儿童道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1]。
一、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基于儿童需求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有效地满足每一个儿童的道德学习的需求,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首先,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儿童的生本资源,促进儿童的道德感悟。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兴趣和学习风格。基于儿童需求的教学设计致力于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从而确保教学更贴近儿童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促进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儿童需求的教学设计强调尊重儿童的权益和尊严,以儿童为主体,充分考虑他们的思维特点、情感和经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尊重儿童的不同意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在真正平等互动的基础上以学定教,促使学生在思考、表达、碰撞中形成正确价值观。
最后,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善于激发儿童的情感,有助于儿童的道德内化。道德情感不仅是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基础,更是他们内化道德规范、践行法治精神的关键驱动力。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仅能够传授儿童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情感,促进他们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相关性
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相关性是基于儿童认知需求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背景,根据他们的认知需求提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实际案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连接,理解和应用道德和法治原则。
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这节课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家人的爱”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件展开阐述,如“送水杯”“送衣服”等都是家人对自己爱的体现,从而帮助学生寻找散落在生活中的家人
的爱。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认知需求逐渐从感性向理性过渡,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他们开始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时间顺序等产生兴趣,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和比较。在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学会观察世界、感受生活。教师可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比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时,教师通过课前观察发现:当前,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消费活动之中,大部分学生有和父母一起买东西的经历,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东西,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很容易成为消费中的弱势群体。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为学生创设“去超市购买春游食品”这一购物情境,让学生思考“去超市如何挑选食品、挑选怎样的食品,除了凭借个人喜好,还有哪些注意点呢?”。学生在挑选、讨论、辨别的过程中,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学会看包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本,从他们的认知需求出发,围绕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将生活经验与课程具体内容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感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勇敢地发表观点、积极地探究问题中,学生满足了自身的认知需求。
(二)提倡教学方法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情感需求是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在道德情感方面,由前一阶段对成人单方面服从发展为该阶段的尊敬成人,同时也要求成人尊重自己的道德情感特征。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认同,得到成人的尊重。
比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时,为了巩固学生对包装上信息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哪款牛奶你推荐”的环节,询问学生:“如果老师想买一瓶纯牛奶带去春游喝,你推荐哪一款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人推荐A款牛奶,认为瓶装的方便携带;有人推荐B款牛奶,认为其最不占地方,能减轻老师的负担;而推荐C款牛奶的学生的理由是他喝过,觉得这个好喝。在这个环节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想给老师推荐,希望老师采纳自己的建议。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在“儿童立场”理念的观照下,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参与性、趣味性、思考性。教师可以利用模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扮演相关角色,在情境中获得切实体验。比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模拟空姐微笑和消防员深蹲这两个体验活动。学生模拟空姐微笑,体验两分钟咬筷子训练。体验结束后学生纷纷反映,没想到简单的微笑背后是脸部的肌肉酸痛。在模拟消防员的深蹲训练体验结束后,学生们瘫坐在地,直呼太佩服消防员了。两个模拟体验活动,两类完全不同的劳动者,都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对劳动者的尊重之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师只有在了解儿童情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设计出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使儿童的道德情感得以提升。
(三)鼓励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包容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发展需要逐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并得出结论等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鼓励儿童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和评价不同的观点,儿童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家人的爱”这节课时,很多学生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大人帮助了自己,就是爱自己的,分不清溺爱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思辨:“小文还不会扫地,可今天轮到她值日,爸爸想让老师教小文扫地,奶奶想去学校帮小文扫地。如果你是小文,你希望老师按照谁的建议来做,为什么?”很多学生一开始都想让奶奶来帮忙,认为这是奶奶爱小文的表现。教师引导:“这样小文能学会扫地吗?”在充分的探讨、思考中,学生逐渐明白,爸爸和奶奶都是爱小文的,奶奶的爱属于溺爱,不利于小文学会扫地;而爸爸的这种方法反而能帮助小文学会扫地,有利于小文成长。教师再提问:“如果你是小文,你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表示,希望奶奶在家也教小文扫地,这才是真正的爱。
基于儿童需求的教学设计强调尊重儿童的权益和尊严,以儿童为主体,充分考虑他们的思维特点、情感和经验;致力于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从而确保教学更贴近儿童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有了一些合理的独立思考及主见,能够参与大人的谈话。虽然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学生在做判断时具有不正确性,思维的发展需要充足的知识做基石,才能做出正确的
判断。
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选一选”的环节,提问学生:“去春游你会选择购买优酸乳还是纯牛奶?请说明你的理由。”大多数学生选择纯牛奶,原因是看了优酸乳的包装,发现里面有许多添加剂,认为添加剂对人体有害。添加剂是什么?所有的添加剂都对人体有害吗?我们不能选择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吗?这是大多数学生心中的疑问。教师认识到学生需要对添加剂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播放关于添加剂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符合国家规定的添加剂不仅对人体没有伤害,还是当代食品加工的“灵魂”。学生正确了解添加剂的作用后,通过思辨,认识到符合国家规定的含有添加剂的食品是可以放心购买的。
教师基于儿童需求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旨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思考不同的观点和情境,儿童能够学会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并做出合理的决策,这种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过上美好的生活,那么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知识,必须要能运用到生活中,满足学生践行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临期食品展开讨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提道:“我有一次和奶奶一起买了临期食品,没有吃完就过期了,结果浪费了。”针对该学生的分享,教师可以即兴设计讨论:“这次的浪费,究竟是谁的错?”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临期食品买回来的时候没有过期,是购买者没有在保质期前吃完,让这个食品过期了而造成浪费;如果在保质期前吃完,这个临期食品还是可以购买的。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你知道商场里的过期食品是怎么处理的吗?”并为学生播放“盒马鲜生销毁过期食品”的视频,让学生明白,销毁过期食品是一种无奈的浪费,引导学生有需要可以购买临期食品,并在保质期前吃掉,做到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儿童道德行为的习得,需要实践和巩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除了传统的考试,教师还可以设计项目作业、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的评估,并且及时提供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改进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参与到评估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种评估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21天争做最美接班人”的课后作业。尊重劳动者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还要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每天记录自己尊重劳动者的行为,引导学生利用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21天后,根据记录,全班学生再一起评选班级里的“最美接班人”,这是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的过程。
教师还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制订明确的评估标准,相关标准应该与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匹配,涵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并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表现,从而确保评估标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主观性和偏见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个性化的评估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需求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尊重儿童的权利,满足儿童的道德认知需求,唤醒儿童的独特体验,引领儿童正确的情感价值观,通过体验、经历、探究、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儿童道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波.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J].教学与管理,2024(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