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教师要借助古诗文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传承传统的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具体的主题为核心,设置一系列与古诗文相关的“情·景”共生的场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情感、语言艺术等,进而提高他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与文化品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共生;古诗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情·景’共生:主题诗境下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立项编号:QN2023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茗(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实验小学。
古诗文所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大多距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都比较遥远,要想让小学生真正地理解古诗文的深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基于此,教师可巧妙地将直接可感的景象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相结合,创造特有的意境,实现情与景的相互交融。这种“情·景”共生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文的内容,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文中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一、创设古诗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古诗文教学中,借助适当的情境,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情感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古诗文解读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古诗文所描绘的
情境
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学生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借助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将古诗文所描绘的情境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背景、氛围和情感。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为例。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末期。诗中呈现了杜甫听闻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感慨万千的场景。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这样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唐朝初期的繁荣景象,再播放安史之乱时的战争场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他们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而理解爱国诗人杜甫当时的心境[1]。在解读环节,教师可将诗中所描述的官军收复失地、百姓欢庆等场景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在具体的画面中,学生能既看到“剑门关外,喜讯忽传”的场景,也能看到杜甫“泪满衣裳”的情形,以及一叶小舟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的画面。在呈现动画的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音效功能,在官兵的画面出现时播放悲壮的战鼓声,在纵酒高歌的画面出现时播放欢快的庆祝音乐,增强学生对古诗情感的体验。显然,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
(二)引导想象和联想,构建自己心中的古诗文画面
大多古诗文言简意赅,这给学生更多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同时,古诗文画面感强,这又给想象和联想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在想象与联想中,学生可构建自己心中的古诗文画面,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境,提升对古诗文的鉴赏力。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为例。该诗歌创作的背景是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的南宋时期,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诗歌描述的场景是诗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师可问学生:“‘三万里河东入海’是怎样的场景?‘五千仞岳上摩天’又是什么样的画面? ‘遗民泪尽胡尘里’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在学生想象时,教师可做一些引导,如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陆游,站在高处,看见远处的河流奔腾而来汇入大海,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以及远处那些翘首期盼国家统一的遗民。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诗歌中的情感联系起来,提问:“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遗民,生活在胡尘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对遗民当时的处境展开想象,进而能够体会遗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显然,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能够帮助他们构建自己心中的古诗文画面。
二、诵读古诗文,感受语言韵律之美
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情感与情境融合起来,加深他们对古诗文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感受语言韵律之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一)引导正确地发音,感受古诗文的韵律之美
古诗文中的押韵、平仄、对仗等都可看成是它的韵律之美,学生在朗读古诗文时要能准确地发音,关注优美的节奏和旋律。通过诵读古诗文,学生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正确的发音中,在美妙的韵律中,学生可想象诗中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示范整首诗的发音,让学生关注那些不太熟悉的字音。例如,对于“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长”“暗”等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其发音时,还要让他们尝试解释其含义,以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句子分解为单独的音节和词组,如将第一句分解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并逐一指导他们正确的发音。在学生诵读时,教师可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音乐性,如带领学生感受“长云”与“暗雪山”之间的停顿和语调变化。通过正确地发音,学生能深入体会古诗文的情感内涵,实现“情·景”共生的教学理念。
(二)组织朗诵类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朗诵类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借助声音的变化和肢体语言来传达诗文的意境和情感,不仅能提升他们把握古诗文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借助视频,展示星空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再呈现牛郎织女的传说,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接着,教师可用名家的朗读视频作为范例,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诵古诗。学生可重点关注诗文中描述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的片段,再尝试用低缓、悲伤的语调表达出来。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评选最佳的朗诵者。这样的比赛不仅能让学生提高朗诵能力和表达技巧,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情与景。
三、品味古诗文情感,体会作者情感世界
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背诵古诗文、理解古诗文表面含义,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心中构建更加真实、生动的情境,进而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准确地感受到诗文中传递的情感信息。
(一)了解作者的背景,体会作者的真性情
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要重视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个人际遇等进行介绍,学生只有了解作者的背景等信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的真性情[2]。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的教学为例。该诗为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于谦所作,表面描绘石灰的制作过程,实则表达诗人不避千难万险,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于谦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信息,让学生初步感知于谦的坚定信仰和高尚情操。其次,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要留清白在人间”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以让他们理解诗人对保持清白品格的坚定信念和追求。教师可设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于谦要选择石灰作为吟咏的对象?这与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哪些联系?通过这首诗,诗人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理念?”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能深入体会于谦不避艰险、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石灰吟》的理解和感受,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怎样才能践行忠诚清白的品格,这其实是通过情感共鸣和拓展延伸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认知。
(二)品味古诗文语言,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文的字词句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在感受诗人情感与态度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诗文中隐藏的深义。学生在品味古诗文语言的过程中,能感受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进而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的教学为例。诗人李贺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边疆战马的壮丽画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知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为此,教师可让学生逐句品味诗歌的语言,引导他们从“大漠”“沙如雪”的描绘中,体会边疆的空旷和苍茫;从“燕山月似钩”的形象表述中,想象边疆月色的独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问题:“诗人通过描绘战马的雄壮和英勇,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借助问题,学生可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其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无奈。
四、开展实践类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去”,让他们在真实的实践类活动中,切身感知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更直观地感受其情感内涵。在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等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诗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与眼前的场景相结合,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境和
情感。
(一)参加体验类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参与一些体验类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文的情境之美与意境之美,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村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村庄寻找类似诗中所描述的景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色。比如,有的学生这样描写看到的池塘与野草:“池塘的水多了起来,只要有小草的地方都有水的足迹。小草也真的喜欢水,在水的滋润下,它们长出新的高度,有的已经超过旁边的小树了。”还有的学生根据观察和体验,创作了一首描述乡村傍晚景色的现代诗:“夕阳下的村庄,就像还没成年的孩子,透着一股稚气。红色的墙就像幼儿红扑扑的脸,泛着红晕的树像喝了酒,准备在暮色中酣睡一场。”体验类活动既能体现“情·景”共生的理念,又能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运用能力。
(二)与日常生活对接,使用古诗文描述身边的事物
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古诗文描述身边的事物,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提升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自然风光、人际变化、季节更迭等,以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4d14a0f4e52e889e9c44333c00bf7fce9145afbde64898b145c788703af0170f和景象。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博物馆,引导他们用古诗文中的精彩诗句描述所见所闻。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走进公园,观察不同的建筑及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等。看着低矮的亭台楼阁,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茅檐低小”;看着一块块被流水分割的草坪,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溪上青青草”。教师还可让学生观察家人的活动等,引导他们用“醉里吴音相媚好”来描述家人之间的温馨画面,用“白发谁家翁媪”来形容家中的爷爷奶奶。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诗文中的“翁媪”,即老翁和老妇,可分别由两位学生扮演;“大儿”“中儿”“小儿”可分别由三位学生扮演。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展现人物的情感。比如,大儿的扮演者要能呈现在溪东锄豆的动作;中儿的扮演者要能展现正在编织鸡笼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将古诗文中的智慧、情感和美学价值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能够加深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为培养具有深厚的古诗文底蕴和情感素养的学生贡献力量[3]。
结语
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提升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借助“情·景”共生的理念,教师可创设适切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古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总之,教师要推行“情·景”共生的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提高他们文化素养与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汤才华.精耕细耘 固本探微:古诗文情景默写应对策略探微[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94-95.
[2]田淑惠.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30):45-48.
[3]徐洁.品古诗气韵 悟古人古风: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3(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