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的融合路径

2024-08-19 00:00:00范阳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学科融合是当下的一大教育热点。在以往的教学中,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往往呈现割裂的状态,实际上二者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的融合教学,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找到美术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科学;学科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将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融入小学美术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2023212)相关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范阳(1986—),女,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跨学科融合教学,即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这种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提倡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美术作为人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涉及视觉、色彩、造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科内在的人文价值,还可以搭建起美术与科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获得更生动的学习体验[1]。

一、科学观察,生动摹绘

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自然界或实验现象的科学观察,捕捉生物形态、色彩和纹理的变化。这些观察结果不仅可以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还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详细记录被观察对象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并进行生动的描摹。这样的融合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自然

之美。

以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走进春天”的教学为例。本课的导语写道:“我们唱着歌,我们手拉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享受阳光和绿色!快拿起画笔,把春天里的所见所闻画出来。”本课要求学生想一想春天里的场景和情节;画一画春天里的故事;说一说怎样运用构图和色彩表现春天。

笔者结合科学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为美术创作提供生动的素材。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运用科学学科的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春天的树木、花草、昆虫等生物的生长和变化,并记录下它们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征。这些观察记录将成为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又如,笔者指定观察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某一棵树,并详细记录它的特征。再如,笔者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为学生科普简单的科学知识:“为什么有的树木一面的枝叶生长得很茂盛,而另一面的枝叶就少许多呢?这是因为阳光充足的一面可以产生更多的养分,而阳光照射不到的一面养分少,所以枝叶也就没有这么茂盛了。”由此,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树木的这一特征表现出来。

回到美术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运用所学绘画技巧,将春天的景象呈现在画布上。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手法,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将观察到的细节进行加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术作品[2]。

通过这种融合教学的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绘画,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物的形态和神态,展现大自然的壮丽和秀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美术创作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

认识。

二、知识支撑,名作助析

学习科学学科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世界的理性认识。鉴赏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价值。教师将美术与科学学科相融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探究作家创作作品的意图和精巧手法。

以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5课“色彩的明暗”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不仅深入探讨了色彩本身所具有的深浅差异,还强调了通过巧妙地调配与运用,可以创作出效果不同的画面。色彩深浅的变化,不仅受到色彩本身属性的影响,还受到光线、材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导入环节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色彩的明暗关系,笔者融合科学学科中的光学知识,对光的方向、强度和颜色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解释。通过引入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光对物体明暗的影响,并能够在美术创作中善加利用。

笔者设计一项简单的实践活动,即用手电筒照射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光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明暗变化。这一实验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对物体明暗的影响,为学生后续的美术创作提供认知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当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光滑的物体上时,会反射出明亮的光芒;而当手电筒的光照射在粗糙的物体上时,则会被吸收,呈现较为暗淡的效果。这种对于科学现象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对色彩的明暗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笔者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作品中的明暗关系。笔者选取一些经典的名家静物画或风景画进行讲解,如课本所列举的莫迪里阿尼的《穿蓝衣服的少女》、课外作品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了解画家是如何运用明暗对比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画面,还可以学会如何用科学的语言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明暗处理

技巧。

在创作环节,笔者为学生布置创作任务—创作一幅以花瓶为主题的静物画。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明暗知识,调整光的方向和强度,加以观察,并运用不同的色彩在画纸上表现花瓶的明暗变化。笔者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科学知识与美术创作相融合,描绘自己眼中的明与暗。经过一番努力,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的色彩运用得较为写实;有的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想象力,用暖色表示明面,用冷色表示暗面,创作出十分新颖的美术作品。

笔者以科学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与技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情与兴趣。

三、趣味实验,美学表达

科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自然规律的平台。在美术与科学学科融合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美术创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的魅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3]。

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课“魔幻的颜色”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红、黄、蓝三原色。由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如黄色和蓝色可以调出绿色。那么,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出什么新颜色呢?笔者设计趣味实验引导学生探索这个问题。

首先,笔者准备各种颜色的水彩颜料和透明水杯,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在每个水杯中倒入等量的清水,按照指示,依次往每个水杯中加入不同颜色的水彩颜料。学生观察颜色混合的过程发现,随着颜色的不断增加,水杯中的色彩开始发生变化,有的变得鲜艳,有的变得暗淡,但随着颜色的不断增加,水杯中的水都无一例外地变深,逐渐变成黑色。

再次,笔者引入光的三原色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分别将有着红、绿、蓝三种色光的手电筒同时打开,照射到白纸上。学生惊讶地发现,呈现出的是白色光。

最后,学生纷纷拿起画笔,在画纸上运用所学调色技巧,尝试将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有的学生描绘出生机勃勃的花园,有的学生则创作出美丽的彩霞,每一幅作品都展现出学生对颜色的独特理解。

通过这次趣味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还能够提升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四、材料支持,灵感再创

美术创作离不开材料的支持。学生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用途和特点。这些材料可以为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选择和灵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科学知识,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发现其中的美,从而科学利用材料丰富美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的教学为例。本课探讨废旧物品的价值和潜力,研究如何通过美术创作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这一课题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造能力,还与科学学科中的绿色环保理念相得益彰。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料的属性。如金属类材料的质地较为坚硬,但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

硬度。

其次,笔者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废旧物品,收集废旧报纸、塑料瓶、易拉罐、各种纸盒,并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这一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直接感知不同材料的属性,还能够让学生产生搜集不同材料的兴趣,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打下基础。

再次,笔者为学生展示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手工艺品,如用废旧报纸制作的花瓶、用塑料瓶制作的小船、用废旧纸盒制作的大象。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让学生惊叹不已,他们纷纷表示要亲自动手尝试。

最后,笔者为学生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美术创作的步骤和技巧。学生仔细观察笔者的演示,并在笔者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创作出各种有趣且富有创意的作品。有的学生用废旧布料制作成可爱的玩偶,有的学生用废旧报纸制作成精美的拼贴海报,还有的学生将废旧塑料瓶改造成别具一格的台灯。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学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美术创作,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他们意识到,废旧物品并不是无用的垃圾,而是可以变废为宝的资源。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手工艺品,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环保意识,领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道理。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的融合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让学生尝试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融合,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拓宽思维,从而找到美术创作的灵感。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的融合教学途径,设计丰富多彩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课程,帮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发现美、用科学的手段创造美,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金佳竹.探讨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J].学苑教育,2023(1):89-91.

[2]王祖玲.基于STEAM教育理念探究小学美术的多学科融合路径[J].教育界,2022(3):32-34,58.

[3]顾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科学学科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2021(4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