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用于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2024-08-19 00:00:00李汝婷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文章基于图式理论,从构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以期为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式理论;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李汝婷(1990—),女,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

在本文中,图式被认作是主体用于概括、组织、描述、解释自身及同类客体知识的认知结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分量亦相应增加,受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图式理论,从构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探索、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图式的构建策略

语言图式是小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学习中对音、字、词、句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在音、字、词、句四个基础阅读学习要素中,音、字、词是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文言文音、字、词学习的难度超过白话文,因此,小学生较难建构文言文的语言图式。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音、字、词、句的教学方式,以求高效、稳定地建构小学生的语言图式[1]。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由于文言文中的一些音、字、词、句知识比较深奥、复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掌握基础的音、字、词、句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个体或集体朗诵古文的场景,唤醒学生固有的、基于历史传承和环境影响的语言图式,引发学生审美、情感、语感等方面的共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朗诵,掌握音、字、词、句等文言文基础知识,形成比较稳固的语言图式。在这一学习基础上,教师可强调其中倒装、古今异义等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关于音、字、词、句的语言图式。

策略二:仿写词句,建构和加深图式。

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学习能力较弱,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字、词、句学习过程中进行仿写,从而加强其语言图式。例如,在《守株待兔》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简单讲解“守株待兔”一词的词性和结构,引导学生参照“守株待兔”的结构,用“守A待B”进行仿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写出了“守田待苗”“守锅待饭”等词语。其中,部分学生仿写的词语也许会比较幼稚、生硬,教师对此应鼓励学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动力。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就会主动参照课文中的其他词句进行仿写,从而建构关于字、词、句的语言图式。

此外,在小学语文文言文课文中,叠词较为常见,具有画面美、音律美、节奏美,很容易仿写,也比较容易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仿写叠词。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伯牙鼓琴》这一课文中的“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进行简化和仿写,学生很容易写出“凉凉清风”“蒙蒙细雨”“哗哗流水”等仿词。有了仿写词语的基础,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仿写简单的句子,从而使学生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语言图式。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内容图式的构建策略

“内容图式”是小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形成的认知结构[2]。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浪潮的不断高涨,以及现代传媒、视听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课文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名人故事有所了解,初步建立了关于这些古代名人的认知图式,而且这些认知图式大多和内容图式有关。关于促进学生内容图式的建构和整合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内容图式,深化教学效果,实现新旧认知图式的交融。以《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为例。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不少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已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大多是通过网络文章和影视剧等资料了解的,其所建立的关于司马光的内容图式缺乏必要的历史依据。文言文中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是促使学生更新关于司马光的内容图式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利用《司马光》这一文言文,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生动、简洁的描述,丰富关于司马光的内容图式。

其次,教师可关联课文内容与主题,让学生通过梳理课文主题,掌握课文内容,加深理解。例如,“救人”和“机智”是《司马光》一文的重要主题,而这两大主题是通过不同内容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发掘表现课文主题的具体内容,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并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课文主题的课外知识深化主题学习,从而对司马光身上所体现的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的品质有更深的认知。

再次,对于文言文中的重要情节转折和内涵,教师要着重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丰富、完善其内容图式。例如,《司马光》一文的情节一波三折,教师可紧扣情节进行讲解。司马光的伙伴落水后,其他伙伴惊散,形成第一个转折。教师可对此进行重点讲解,鼓励学生讲述类似的惊险经历,为学生构建内容图式铺垫。司马光不舍落水伙伴,形成第二个转折。教师可据此重点讲述司马光的道德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仁德为本、助人为乐等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从而加深对司马光救人故事的意义和内容的认知,丰富内容图式。课文的第三个情节转折是司马光面对伙伴落水的险境能够急中生智,以石破缸,成功救人。这一点睛之笔是关键情节,教师可进行拓展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司马光仁义智勇俱全的形象的认知。

最后,对于课文关键的情节和内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解读,结合相关认知,学会举一反三,丰富其内容图式,增强其构建图式的能力。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教学为例。课文标题非常精练地概括了内容。因此,教师可对课文标题的含义进行讲解,使学生增强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课文虽然情节波折性不强,但具有深刻的内涵。教师可对此进行重点讲解,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这样的解读能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课文内容,从而加深和丰富其关于课文内容的认知图式。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后发性结构图式的构建

策略

后发性结构图式并非图式的原始结构,而是在已经形成的图式基础上进行整合之后的结构,可以称为图式的“后发性结构”[3]。就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而言,后发性结构图式指的是小学生经过文言文语言、内容的学习所形成的独特的、兼具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知识储备结构和认知结构。在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后发性结构图式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图式、内容图式进行巩固和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课文的深入阅读和对知识的切实掌握[4]。具体而言,后发性结构图式的建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

策略一:按部就班,均衡学习,整体建构图式。

这一策略的主要特点为,在文言文课文的首次教学中不采用对比分析、局部切入、重点突破等方法,而是按照文言文阅读学习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读准发音、读顺词句、把握停顿、涵泳古韵,通过课文注释、插图、课外阅读等了解课文的大意。这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较快地进行整体图式的建构,适合特点、难点不突出的课文的学习。

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特点、难点在文言文中均不太突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中读准“戎”“诸”“竞”“唯”等生字的发音,根据课文注释了解全文大意,借助课外资料加深对主人公王戎的了解,从而准确、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构建认知图式。

策略二:对比学习,加深印象,多元建构图式。

对比学习是能够比较深入、透彻地了解具有对比关系的知识点异同特征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元素较为复杂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而言,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文言文阅读学习的结构图式建构、整合中,对比学习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新旧知识的对比学习,二是旧知识的对比学习,三是新知识的对比学习。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对比讲解“诸小儿”和“王戎”见“多子折枝”之后的迥异表现,加深学生对王戎深谙人性和事理的印象,丰富学生的后发性结构图式。

策略三:局部分析,重点突破,丰富结构图式。

有些文言文课文的特点和难点非常突出,对于这类课文的学习,教师可在学习课文概貌和整体结构图式已然建构的基础上,采取局部分析、重点突破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攻克难点,提取课文知识亮点,强化局部结构图式;同时亦可对整体结构图式进行完善,让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课文知识。例如,在《杨氏之子》一课中,杨氏之子的巧妙应答是学生需要重点分析的知识。一旦学生了解了应答之妙,就等于掌握了全文的精华,建构了重点突出且比较完善的后发性结构图式。又如,《学弈》一课的重点是弈秋所教的两人师出同门但成绩不同的原因。如果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由此及彼地了解全文内容和内涵,在重点结构图式的基础上构建全局性结构图式。

结语

图式理论范畴很广,目前已经在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教师要不断借鉴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经验,密切结合自身的阅读教学实践,不断创新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玉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2] 陆文珺.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以江苏无锡致和联盟校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2.

[3] 朱红娟.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前导活动中的实践[J].名师在线,2020(34):36-37.

[4] 袁明珠.运用统编教材助学系统中的图式开展分层教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