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2024-08-19 00:00:00曾婉卿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深度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文章在系统阐述深度学习内涵的基础上,从设定目标、创设情境、构建问题、组织活动、完善评价等角度,探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旨在构建数学学习新生态,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曾婉卿(1979—),女,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分析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和价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的学习。在进行深度学习时,学生以理解为基础,整合知识,联结意义,完成知识的内化、迁移和运用,由此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理解取向[1]。区别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深度学习强调教学活动应是有意义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要地位,而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较弱。在深度学习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活动参与者,而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秉持“教是为学服务”的意识,落实“学为中心”的思想,开展有意义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第二,深度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

数学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深度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培养毅力、担当、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第三,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学会主动思考,勇于表达自我。

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参与学习,而缺乏学习探究、分析问题的主动性。这就导致学生容易出现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意识等问题。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敢于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提出批判,即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评判[2]。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方能理解数学本质,收获成功的果实。

由此可见,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突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在深度学习中完善知识体系,发展核心素养。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深度学习更多指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的结构化。以下,笔者联系实际经验,对具体教学策略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一)研读教材,确定适切的深度学习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课时学习重点以及自己需要通过学习达到何种层次,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引导与启发作用[3]。因此,教师需深入研读教材,梳理数学知识的内部关联,设计具体、适度、可行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深度学习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教学为例。该单元包含“温度”以及“正负数”两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在认识正负数现实模型的基础上理解数学符号表示的实际意义,感知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使用,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从认识自然数、分数、小数发展到认识负数,是对数概念的扩充,是一次认知的飞跃。教师可将该单元的深度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感受数学符号的不同表达含义,初步形成符号意识;能够主动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建立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能够利用数轴比较正负数的大小,形成一定的量感;经历数字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拓展对“0”内涵的认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迁移与运用能力。

以上目标既包含学习重点,又迎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直观地展现了学生应通过学习达成的程度。教师可以此为参考,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深度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

(二)创设情境,建立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便成为数学教师所关心的焦点问题。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围绕真实生活案例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真实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该单元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感悟图形运动是可以记录的,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为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解“轴对称”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加拿大国旗、蝴蝶、篮球的图片,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通过对图形的观察,你发现了图形的什么特征?以上图形通过折叠的方式能够完全重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有类似的特征?”基于真实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促使他们在主动探索中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特征,了解对称轴的意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对称轴图形的其中一半,邀请学生将图形的另一半补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对称轴、对称点等的认识。这样,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不断增强学习主动性,从而顺利进入深度学习。

(三)构建问题,推动学生发展高阶思维

深度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可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数学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一个个小问题组合成问题串,引导学生逐个击破,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该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教师可以先梳理与分析教材内容,围绕重点知识设计核心问题—“如何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以核心问题确定大致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辨认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方法,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学会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其间,教师可以依据核心问题设计具有关联性的小问题,如“三角形有什么样的特点?三角形的三条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均为180°?”等,使之组合成问题串,促使学生在思考与分析中加深对图形特征的

认识。

提问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推动学生逐渐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渡。

(四)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用结合

为助推深度学习的发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初步养成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划分小组,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理解和吸收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达成深度学习目标。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围绕该单元目标,为助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划分小组,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实践活动任务。

比如,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校园门口的平行四边形空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描述图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校园门口开展实地考察,测量并记录该空地各边长的数据,并提出“如果想要在此空地上铺草皮,需要准备多少草皮?如何计算空地的面积?”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上问题。

有的小组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结合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底×高”,用公式表示为S=ah。还有的小组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或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顺利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通过合作探究,各组成员都能积极踊跃地提出转化计算方案,在与同伴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五)完善评价,提高深度学习整体效果

新课标提出“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的新要求。基于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认清自身学习优势的基础上,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4]。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判断自己是否在深度学习中有所收获,存在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以此促使学生在评价的作用下不断反思、改善、提升、突破自我。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学习该单元内容,学生应掌握分数除法的算理,从整数、小数计算拓展到分数计算,加深对数运算一致性的理解,并通过实际训练掌握应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

在评价环节,笔者围绕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果、思维活跃程度、合作表现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深度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容易把大的计数单位转化为小的计数单位;对“包含除”这一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据此,笔者调整教学方案,帮学生复习和巩固这部分知识。

教学结束后,笔者指导学生按照“在本课学习期间我学到了 ___________,对__________ 部分知识还存在疑问,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期望老师能 __________。”的模板完成学习反馈,方便教师在后续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是教育改革的呼唤,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以深度学习为目标,助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高阶思维的发展,遵循“重引非迁”的教育理念,通过设计科学教学活动,驱动学生在探索中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莉倩.问题,学生深度学习的“法宝”: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J].华夏教师,2023(5):84-86.

[2]莫海宏.关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2(11):82-84.

[3]刘向彬.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创新[J].人民教育,2022(19):75.

[4]卓素娥.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维度与注意问题[J].亚太教育,2022(9):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