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应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

2024-08-19 00:00:00桑旭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小学美术教学,能够增强美术课程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升美术教育成效。教师应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宽美术课程的知识面,优化美术教学方式,打造小学美术高效课堂,以此推动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基于此,文章针对应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小学美术;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桑旭(1980—),男,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因此,教师应将信息化手段与小学美术教学相结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一、利用微课技术,打造动态美术课堂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期望日益提高。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可灵活运用微课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一课“魔幻的颜色”的教学为例。在授课开始之前,教师利用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三原色和间色,即红、黄、蓝是三原色,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如橙、绿、紫。学生能够从微课视频中直观观察到三原色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色彩变化,从而熟悉三原色,初步了解三原色的融合技巧与原则。

在微课技术的帮助下,学生能快速对三原色和间色建立认知,初步体会色彩的美感,掌握基本的调色技巧。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通常具有活跃、好奇心强、喜欢玩的特点。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环境,营造舒适、欢乐的学习氛围,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领略美术之美,掌握绘画技艺,提升艺术素养[2]。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蔬果变变变”的教学为例。该课旨在通过呈现蔬菜和水果的新奇造型,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蔬菜和水果的形状和色彩塑造多样化的形象,让蔬果变成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蔬果,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形状和色彩,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水果组合,启发学生的联想;第二,从不同的视角展示蔬果的形状和色彩,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第三,引导学生搭配多种不同的蔬果,按照“大块分割—整体插接—拼摆成型”的步骤,组合出独特的造型。

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学生间的互评,通过投票挑选出表现最好的“小创作家”。展评环节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心。

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充满乐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给了学生发挥想象力,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采用写实、夸张、变形等手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机会。

三、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点燃创作热情

为了唤醒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忱,教师可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各种有趣功能,如魔法棒、聚光灯、网页日志等,结合每堂课的教学主题,策划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这些工具开展美术创作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借助数字绘画软件,学生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进行绘画创作,体验不同绘画工具的效果,拓展艺术表达方式[3]。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教学为例。在这堂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建筑类别及建筑风格特点,品味和赏析古代建筑之美,使学生能够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评价古代建筑,加深对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认识。

首先,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呈现故宫的图片,使用放大功能,让学生能够对建筑细节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大致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比如:“我国古代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屋顶的样式有多种;屋身正面多为开敞的门扉;台基常以白石雕刻而成,配以栏杆和台阶。”“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一层层探出的呈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它一方面起承重作用,另一方面还起装饰作用。”

其次,扩大欣赏的范围,展示我国南北疆域的特色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对比并总结它们的建筑风格,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风格和特点的认识。

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备的各种功能,如放大镜、魔术笔和聚光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电子白板上创作以古代建筑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学生需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构思和设计,发挥合作精神,完成任务。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有助于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使学生摆脱纸张与画笔的束缚,体验到数字化创作的便捷和快乐,进而发展创新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尽管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稍显粗糙,但都是学生投入精力创作的成果。

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以多种方式呈现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欣赏和了解美术作品,进而提升欣赏美的能力[4]。

四、开展项目式教学,提高教学实践性

部分小学美术教师授课时还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老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授课,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鉴于每节课的授课时长有限,教师通常需要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留出足够的实践时间,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迁移运用和吸收内化所学知识。而项目式学习模式就能够很好地兼顾二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精美的邮票”的教学为例。

首先,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展示了一张贴有邮票的信封,并创设以下情境:“这是远方的朋友小丽寄来的一封信,请大家仔细观察,信封上都有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发现。

其次,教师发布项目式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座位排列组成小组,共同协作,设计一枚精美的邮票。邮票设计应具有主题突出、色彩明快、富于装饰性等特点。

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投入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比如,挑选一名学生负责从网络上搜罗各种形式的邮票资源,将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分类,小组的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邮票的构思中,在PPT上共同完成邮票的设计,最后由一名学生负责根据PPT介绍本组设计的邮票。

这样,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式学习,不仅提升了创意实践素养和创新能力,还有效增强了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此外,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团队协同工作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在学生执行项目式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协助他们应对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借助VR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

相较于其他课程,小学美术教学更注重图像的呈现。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上,能够优化美术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5]。VR是一种由软件生成的三维环境,允许使用者进入其中并获得感知,它能将图像、文字、音频等虚拟元素叠加在现实世界的图像上,使用户体验虚拟元素并与其产生互动[6]。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VR技术,创设更具沉浸感的学习环境,构建高效美术课堂,以全新的知识呈现方式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帮助学生直观、快速、深入地掌握知识。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未来的建筑”的教学为例。在信息技术手段尚未普及之前,教学这节课时,教师只能依托图像资料让学生想象未来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而当信息技术手段在美术教学中被广泛普及和应用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关于未来建筑的设想呈现到VR影像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观看VR影像时,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受到启发和点拨,创作充满个性化的作品。

总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小学美术课堂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提高,进而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显著提升[7]。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被运用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着力提高课堂的信息化程度,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灵活、合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使其在美术课程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推动学生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艺术素养,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屈丽.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策略探索[J].智力,2023(16):37-40.

[2]杨丽娜.试论以信息技术带动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创新[J].新课程,2020(29):139.

[3]王舒畅.信息化时代下小学美术教育智慧课堂建构路径初探[J].科幻画报,2023(5):279-280.

[4]于青.“互联网+美育”视角下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3(5):127-129.

[5]徐淑君.论数字化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策略[J].新教育,2023(增刊1):36-37.

[6]洪湘蓉,胡民军.艺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美术课堂VR教学创新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影响探索综述[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7):122-124.

[7]朱秀荣.“互联网+美育”: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3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