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可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大单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浦译文(1992—),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实验小学。
从定义来看,大单元教学是知识点、技能、概念的集合。大单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为达成此目标,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大单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贴合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准备
(一)重构教学内容,挖掘大概念
从定义来看,大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从具体知识点中提炼出来的,颇具抽象性、概括性,需要在实践中验证的概念”。大概念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讲求素质本位。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作用,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挖掘教材中的大概念。一般来说,大概念的提炼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整合课内课外资源;其二,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1]。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韵悠悠”的教学为例。通过对该单元内容的分析和提炼,教师将单元大概念拟定为“新学堂乐歌,唱出古诗词永恒韵味”。根据教材内容,单元教学可分为诵唐诗、“画”唐诗、唱唐诗、演唐诗等多个部分。学生要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多种形式演绎唐诗。在备课阶段,教师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将学生学情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和诗以歌”的形式,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经典,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教唱《小儿垂钓》这首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韵律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哪些方法可以演绎出诗文中的情境和诗人的心境?”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能够结合古诗营造的意境,以诵、唱、演等多种形式综合表现古诗。
大概念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在大概念的指引下,学生能够逐渐从了解、掌握概念过渡至用已掌握的规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基于大概念,明确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目标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实践意义。基于此,教师在制订小学音乐单元目标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其二,以学生为主体。此外,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单元目标的设定亦要体现出差异性和个性化[2]。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牧笛声声”的教学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钻研教材内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单元大概念拟定为“感受牧歌,还原牧区风情”。基于大概念,教师紧扣学科核心素养设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学唱不同地区的牧歌,感受牧歌中蕴含的人文要素,了解牧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其中,在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层面,学生要从新疆、江苏等地区的牧歌中感知音乐美,了解牧区人民的生活;在艺术表现层面,学生要通过演和唱两种方式表现音乐美感;在创意实践层面,学生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创新牧歌表现形式。
单元目标是大概念的延伸,而课时目标是实现单元目标的阶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扣大概念设定单元目标,依据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使学生不仅能知晓单元包含的主要知识点,还能明确大致的学习方向。
二、围绕单元目标,7nY4S1zUYr6lQfIN7n22+OwLScq1ZbrhozLp6z57tog=铺设教学内容
(一)创设主题情境,调动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若教师直接输出大量的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从而影响听课效率。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创设生动、有趣的单元主题情境。单元主题情境有以下几种创设方式。其一,多媒体创设;其二,故事创设;其三,问题创设。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歌”的教学为例。通过该单元的教学,学生将充分感受春天的魅力。因此,在授课阶段,教师针对不同歌曲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情境创设方式。比如,在教唱《嘀哩嘀哩》这首歌曲时,教师紧扣单元主题情境以及歌曲情境,采用故事创设与多媒体创设的方式还原歌曲描绘的场景。“在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了哪些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描述自己“听”到的场景。有学生分享道:“我听到了春风拂过树林、花朵的声音。”还有学生分享道:“我听到了小鸟在树林里歌唱的声音。”基于形形色色的反馈,教师展示了一段与歌曲主题相匹配的视频。在直观、动态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美好意境,体会到春日的美好。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丰富的视听资源不仅有助于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注重课堂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提问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秉持以下原则。其一,循序渐进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设计具有逻辑性且紧密联系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其二,开放性、创新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设计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赶花会”的教学为例。在授课阶段,教师围绕“赶花会”这一主题设计了一连串问题。首先,教师提问:“如果要还原赶花会的场景,你会如何还原?”结合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和探讨。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要用饱满的情绪呈现歌曲中人物的状态;还有的学生认为,要确保肢体语言贴合歌词大意。其次,教师着重讲解了赶花会的主要步骤—清晨、出发、赏花、暮归,并提问:“如何通过这几个步骤还原赶花会的场景?”学生在小组内就赶花会的主要步骤分享和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同时将学生形形色色的想法罗列于黑板上。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赶花会活动的雏形就此形成,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
基础。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串,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素养。
三、拟定单元活动,重构评价体系
(一)依托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创意实践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唱某一首歌曲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民族风”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跳柴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跳柴歌》的音乐声中自主编创舞蹈动作,还原海南黎族人民的生产、娱乐场景。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存在肢体语言僵硬、表现拘谨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利用《跳柴歌》和《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两首歌开发学生的肢体语言,使学生认识身体、协调四肢、积累各种舞蹈形式、丰富肢体感受。通过切身体验,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多样的音乐表达方式。
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予以针对性的引导,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输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评价模式中,教师经常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是否掌握某一知识点”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教学的“评”和学生的“学”成为联系紧密的有机体。基于此,教师开展教学评价时要秉持以下原则。其一,确保主体多元化。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其二,确保评价的全面性。教师应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展开过程性、终结性评价[3]。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收之歌”的教学为例。在课程教学阶段,教师设计了一个音乐创编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并演绎丰收舞。学生可从《丰收歌》《喜洋洋》《丰收之歌》《打麦号子》等歌曲中挑选一首作为背景音乐,以小组为单位,还原歌曲中演绎的生活场景。教师从旁点拨学生:“应该用何种肢体语言与舞蹈动作还原农民伯伯的丰收场景?”学生要跟随音乐,与同组的同学一起完成动作创编,使律动、舞蹈与歌曲情感相符。
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认真欣赏其他小组的表演,一边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投票。“哪一组的表演最接近农民伯伯收割麦子这一场景?哪一组的表演最好?”教师事先展示具体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投出自己的一票,并适当点评其他小组的表现。比如,有学生的投票理由在于,农民伯伯在收割麦子时经常会有弯腰和挥舞镰刀的动作,因此,该小组的表演是生动且准确的。
结语
总之,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素养,还能优化教学,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欣奕.审美高度化: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22(7):19-23.
[2]吴立.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大单元设计研究:以“少年的歌”单元教学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22(4):18-23.
[3]程元元.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J].学园,2022,15(3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