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4-08-19 00:00:00李倩蓉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提升他们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在此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成为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趋势。文章以促进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激发阅读热情、选择阅读书目、渲染阅读氛围和概括阅读方法等角度探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 ;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倩蓉(1992—),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区别于“素质”,它不仅是言行举止间体现的文明,更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自我意识,是修养的具象化。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要致力于培养发展中的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发展中的人需具备各种良好的习惯。教师应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堂优质的语文阅读课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avag1hgWVsj/C4jdQho4JuRIp6QD6Qng1S8BRmYkOJU=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与教材中的课文节选片段对应的书籍资源,或是把相同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初步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欲望。

在学生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闭上眼睛,体验在黑暗中学习。”学生会对此感到好奇,从而产生阅读书籍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板块设置问题:“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出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这些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呢?说出理由。”以此催生学生阅读整本名著的欲望[1]。

二、结合教材,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

在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盛行的大环境下,整本书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有助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还对拓宽视野、积淀知识、沉淀内心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基于新课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内容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制订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单篇—整本”结合

教师可以在教学课文时引入与课文对应的书籍中的其他章节,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面。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寻找体现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故事或片段,如初出茅庐、武侯弹琴退仲达、火烧新野、舌战群儒、火烧博望坡等,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以此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

又如,在学习完《红楼春趣》之后,学生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同时,他们会好奇,大观园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的其他章节,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大观园中的奢靡生活。

再如,《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对应的是《西游记》第一回的内容,讲述了孙悟空的传奇身世,预示了他充满奇幻的一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呈现能体现孙悟空神通广大的其他故事,如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制了七七四十九天,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篇名著的魅力,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整本—群书”结合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篇幅是有限的,但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无限的,阅读习惯是终身的。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还要为学生搭建系统的阅读框架,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童话故事为主的单元,其中包含《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能够对童话故事产生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其他童话故事,如《皮皮鲁和金鱼王子》《没头脑和不高兴》等。

三、布置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在无形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墙壁等周围环境,设立“好书推荐”“书香成长”“美文欣赏”等栏目,由学生组成若干小组,负责每个栏目的编辑、选稿、修改和布置工作。这样的活动使整个教室弥漫着书香雅韵,不仅能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筛选文本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一)教室环境的整体设计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阅读书籍的重要环境。为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教室环境的整体设计应以温馨、舒适和富有文化气息为主,确保光线充足但不过于刺眼。同时,教室的墙面可以装饰一些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阅读区域的精心打造

学校可以在校内设置专门的阅读区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在阅读区域摆放舒适的座椅、靠垫和书架等,以便学生随时拿起书籍阅读;还可以在阅读区域放置一些绿植或装饰物,营造自然、和谐的阅读氛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阅读环境,教师还可以在阅读区域加入一些与书籍相关的元素,如作者介绍和书籍推荐等。

(三)书籍资源的丰富多样

书籍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因此,确保书籍资源的丰富多样至关重要。学校应定期更新图书室的藏书,增加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书籍,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2]。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或流动书架,方便学生随时借阅书籍;鼓励学生自带书籍与同学分享,以丰富班级的书籍资源;每周进行一次书籍交换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看自己想看的书籍,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四)阅读活动的丰富多彩

为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例如: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组织读书笔记展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开展阅读竞赛或阅读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意识。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师角色的积极引领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指导,向学生介绍优秀文学作品和多样阅读方法;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适当点拨,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

学生要阅读完整本书,尤其是一些长篇小说,需要一定的恒心与毅力。此时,教师需要充当学生阅读路上的“拐杖”,通过导读课帮助学生为整本书阅读做好准备。

以中国古代小说为例,此类小说大多采用章回体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回目。回目虽简短但内容丰富,通过阅读回目,学生可以了解每个章节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这种目录管窥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人物关系及故事脉络。

对于没有回目的外国名著,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等阅读工具,向学生传授不一样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书中的某一章节,与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并让学生尝试讲述故事梗概。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可以更加高效地提取书中有价值的信息。有效的阅读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提高阅读效率。

五、设置奖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较低年级学生而言,小学高年级学生更易于沟通、理解能力更强。然而,对于他们而言,要完成整本书阅读也不是一件易事。对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奖励制度,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具体而言,教师可将“习得”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将整本书中有价值的资源有效地转化到学生的日常语言结构中去,让学生实现学以

致用。

古代长篇小说往往语言晦涩、情节冗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做笔记的方式阅读书籍,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可以将做笔记转换成“读书存折”的形式,让学生像存钱一样,将每日的阅读时间、阅读页数记录在“读书存折”中,积累到一定的量,就可以兑换相应的文具、图书等奖品。这样的奖励制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奖励物品有限,还能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

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开展“读书伴我行”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制作名著推荐阅读卡。学生对书籍内容进行摘录、赏析、体悟和总结,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读,而实现有所感悟、有所升华,才能真正将阅读变成一种享受。

六、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体会阅读趣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笔者在讲解课文《红楼春趣》时,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元妃省亲”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妃省亲”是《红楼梦》中极为精彩的章节,充分展现了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昌盛,同时也为贾府的没落埋下了伏笔[4]。

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还原书中众人围坐在一起猜字谜、做花灯、吃汤圆的场景,开展猜字谜、吃汤圆等活动,体验元宵节的盛况,身临其境地感受曹雪芹深厚的语言功底。这种寓教于乐、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的做法,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人物形象,还能激发他们的整本书阅读兴趣。

七、肯定收获,呈现多样的阅读成果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表现为在阅读时更容易被书中的插图所吸引。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新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绘画活动,让每个学生从《水浒传》中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人物,结合书中对人物的描写,画出自己心中的英雄肖像[5]。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梁山地图,鼓励他们发挥奇思妙想,将梁山机关重重的特点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白芸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2):162-164.

[2]张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栏目“快乐读书吧”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5):10-12.

[3]张美萍.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安徒生童话》为例[J].天津教育,2023(35):149-151.

[4]季红海.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研学案的设计及应用策略:以《西游记》为例[J].名师在线,2023(32):76-78.

[5]杨晓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3(1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