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导学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走向深层,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部分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单一、存在消极心理等现状,从教学方法的革新入手,探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旨在帮助学生破解语文学习的密码。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法;思维
作者简介:陈漫(1987—),女,福建省南平剑津中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无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点,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1]。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问题导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讲究循序渐进。应用这种方法能够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层过渡到深层。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与特点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
问题导学法是在特定主题的引领下,设计与该主题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导学法的特点
问题导学法的特点如下:第一,具有引导性。这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二,具有情境性。在提出问题时引入一些现实生活的场景,可以建立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待学科问题,更好地掌握学科学习的方法。第三,具有针对性。提出聚焦于特定知识点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导入环节的问题,激发探索欲望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引领学生快速走进课堂。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问题导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的问题,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把握问题的本质,着力于解决问题。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文《驿路梨花》为例,为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构思特点,赏析文章的表达效果,笔者提出问题:“《驿路梨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通过笔者引入的这一问题,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5月的某个下午,作者彭荆风刚醒,躺在床上读《宋诗选》。此时,陆游在《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所写的“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映入了他的眼帘。在诗句所营造的意境中,他回想起过去在滇西南边的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同时也想到了一些人和事。于是,他开始拿起笔进行创作。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他便写完了《驿路梨花》这篇文章。在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后,笔者让学生思考“《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是陆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一问题。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陆游听闻宋军收复西京后写出来的,表达了陆游内心的兴奋之情。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样的故事?”“诗人的思想感情与‘驿路梨花’有什么样的联系?”等问题。
(二)巧设问题链,促进思维发展
有的初中生虽然探索欲望强,但是逻辑思维和语言建构能力相对薄弱,且难以将各部分学习内容衔接起来。对此,教师应从整体上解析教学内容,结合教学主题设计问题链,使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梳理人物关系,厘清事情发展的脉络,对语文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在此期间,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所面临的困难给予恰当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驿路梨花》教学中,为使学生深入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人物和思想感情,笔者引入了以下问题链:1.文章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为小茅屋做了什么?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作的?3.请同学们按照人物出场的时间对大屏幕中与文章有关的插图进行排序。上述问题链中的问题1需要学生总结文中的“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和妹妹、解放军为小茅屋做的好事;问题2需要学生认识到文章设置了悬念和误会,使情节一波三折;问题3需要学生阅读并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
扮演。
(三)在文本细读中引入问题,学习构思方式
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学习、低效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内容,并适时引入问题,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进行分析,学习文本的构思方式,进而突破阅读理解的难关。
在《驿路梨花》教学中,笔者围绕文章的三个悬念,让学生思考“这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间小茅屋?”等问题,之后围绕文中人物的两次误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以为瑶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等问题。此外,笔者还让学生从整体出发,认识到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其实都可以算作小茅屋的主人。学生通过聚焦关键内容探究问题的答案,可以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构思方式,消除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同时也便于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做到举一反三,读懂同类文章。
(四)结合主旨提出问题,精读文本内容
主旨是文本的灵魂。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能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主旨,这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2]。对此,教师要提出指向文本主旨的问题,使学生精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论述的重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领悟。
在《驿路梨花》教学中,为使学生切实感受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梨花的图片,向学生提出“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驿路梨花》?”这一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找出文中一共有三处写了梨花,文章的题目《驿路梨花》的具体含义是自然界洁白且香气四溢的梨花、助人为乐的哈尼小姑娘的名字以及雷锋精神。之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将‘驿路梨花处处开’作为对联的上联,那么下联可以是什么?”这一问题,以此实现教学主题的升华,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品质。对此,有的学生创编的下联为“雷锋精神代代传”。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大胆发问,通过反复阅读文章,自主找到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五)拓展问题导学空间,强化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总是让学生当堂解决相关问题,或者在引入多个问题后直接说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是片面的。对此,教师应该拓展问题导学的空间,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驿路梨花》教学中,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笔者让学生思考“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是什么?”这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回答,由哈尼小姑娘学习雷锋、热心帮助过路人的行为认识到雷锋精神需要弘扬,自己需要向雷锋学习,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平常的生活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之后,笔者让学生思考“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进而增强探究意识。
(六)有意布设问题陷阱,引发学生质疑
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利于引导学生全方位分析所学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在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布设问题陷阱,引发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水平。
对于《驿路梨花》这篇设置了悬念和误会的文章的学习,学生需要梳理文章的情节,寻找文中小茅屋的主人。为此,笔者设计了隐藏陷阱的问题,如“小茅屋的门板上为什么会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为什么瑶族老人会扛着米进入小茅屋?”等,旨在让学生和文中的“我”一样产生误会,进而更有动力消除误会。问题陷阱的布设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通过不断探究与总结,培养高阶思维。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要点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问题导学的主要内容是问题。对一些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要花较多时间思考和探索问题,以此把握文本内容。对此,在问题导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不应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提问之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目前,部分教师没有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问题的设计,所设计的问题与教学内容不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前科学分析教学内容,据此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由一个问题联想到其他类似的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
问题导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如果为学生设定统一的标准,往往会让学优生觉得学习难度过小,让学困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这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在完成问题设计后,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有针对性的问题的引导下把握学习方向,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信心。
(四)优化教学评价模式
要想使问题导学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优化教学评价模式。在上完一堂课后,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并进行及时的反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改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优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导入环节的问题,巧设问题链,在文本细读中引入问题,结合主旨提出问题,拓展问题导学空间,有意布设问题陷阱,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探究,把握语文学习的本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拓展自身的思维,从多个视角出发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实际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学生高效学习,拓展初中语文教学深度。
【参考文献】
[1]陈稚洁.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3(6):4-6.
[2]寇建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