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2024-08-19 00:00:00陈天蕊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文章探讨了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从“聚焦课前,以预习任务为引领,促进线上合作学习;着眼课堂,以探究任务为驱动,加强小组互动学习;关注课后,以多元作业为抓手,拓展合作学习维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天蕊(1974—),男,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鸿图中学。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的,此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研究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用策略,以此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一、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而合作学习则打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小组互动、任务分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一方面,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促进知识迁移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且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任务,为学生提供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完成一篇作文锻炼写作能力[1]。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如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此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聚焦课前,以预习任务为引领,促进线上合作学习

预习任务是合作学习的起点,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富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预习任务,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任务,鼓励学生线上交流讨论,共享预习成果,相互启发。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预习任务的完成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能够促进线上合作学习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2]。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应深入挖掘词作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预习任务。相关任务既要能体现课文的重难点,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他们在线上合作学习中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预习表(见表1),按照具体任务内容展开教学。

同时,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的线上学习群组,要求学生将诵读《沁园春·雪》的音频或视频以及背景资料等上传至群组中,然后组织线上讨论会,引导学生就预习任务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的投票、问卷等功能,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预习任务的完成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预习任务的反馈和评价,促进线上合作学习的深入发展。因此,教师应认真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并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价。首先,教师应对《沁园春·雪》诵读音频或视频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其具体的改进建议。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诵读方面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3]。其次,教师应对《沁园春·雪》背景资料搜集情况和学生问题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以此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着眼课堂,以探究任务为驱动,加强小组互动学习

课堂探究任务是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关键。教师需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还要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明确小组角色定位,围绕探究任务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在探究任务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让思维之花在课堂中绚丽绽放。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反馈,教师能够全面把控学生的实际学情。接着,教师需精心打磨课堂设计,通过构建一系列层次递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盎然的探究任务,引领学生主动投入小组互动学习。

在教授《沁园春·雪》前,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这首词以壮丽的北国雪景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同时寄寓了作者对当代英雄的期许。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情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教学目标的引领,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探究任务。

任务一:词意探究。此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读《沁园春·雪》中的关键词句,探究其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教师可以提出系列引导性问题,如“词中的‘北国风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视觉感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

任务二:意境感悟。此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词中所展现的北国雪景和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词作所描写的意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任务三:情感共鸣。此任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词中爱国情怀和英雄情怀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词的情感体验。

任务四:批判性分析。此任务要求学生从文学角度对《沁园春·雪》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讨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词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设计探究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等,遵循异质相吸的原则,将性格内向和外向、能力强和稍弱、兴趣广泛和专一的学生进行混合分组,以此确保小组内部有足够的多样性。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等。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则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探究中的难点。

课堂最后,在成果展示和评价反馈环节,每个小组可以选派代表汇报探究过程和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点评和提问,共同交流学习。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沁园春·雪》的内涵,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课后,以多元作业为抓手,拓展合作学习维度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学生通过课后小组合作完成多样化的作业,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包括研究性学习项目、小组讨论、创意写作、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等,确保这些作业不仅涵盖知识点的复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小组,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作业,在合作学习中不断进步。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拓展合作学习的维度,教师可以利用作业这一抓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具体作业如下。

作业一:研究性学习作业。鼓励学生任选其一,对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或对词人毛泽东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进行研究[5]。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献,形成研究报告或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此作业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又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作业二:创意写作作业。要求学生以《沁园春·雪》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词或现代诗,表达对雪景或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此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词人的情感与表达方式。

作业三:小组合作表演作业。学生分组将《沁园春·雪》改编成朗诵作品、话剧或歌舞等形式并进行表演,以此锻炼自身的表演能力,在合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在布置完多元化作业后,教师需要制订清晰的合作与分工机制,让学生自行选出一名具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内部的工作分配和进度监控,确保各项任务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每位小组成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任务,例如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负责研究毛泽东的创作背景和人生经历,而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专注于词中意象和修辞的分析。教师在此阶段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监督者,应定期查看学生的进度,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于进展缓慢或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个别辅导和资源支持,以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

结语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作业的多元设计,合作学习得以在高中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落实,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以《沁园春·雪》为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进一步验证了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然而,合作学习的实施仍需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展望未来,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探索合作学习的实施路径,共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文雅.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智力,2023(32):37-40.

[2]何永峰.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2):13-15.

[3]马宁.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7):10-12.

[4]于艳.“双减”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6):134-136.

[5]任军,刘中永,王文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