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这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适应新环境下高考改革的需要。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案例教学法有效融入政治课堂。文章简要阐述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有效应用教学案例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政治教学
作者简介:张凌云(1986—),男,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一中学。
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效理解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意在能够让学生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政治教学时,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有效应用案例,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成效。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简述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基础的方法,其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选择真实的案例或创编虚拟的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1]。案例教学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在培养个人能力上,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意识,使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分析案例、提出方案等过程有效处理案例。在团队合作能力上,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达与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合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故而,教师应重视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政治课堂。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教学目标与案例进行结合,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实现目标。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主要有四点:1.掌握文化的内涵,认识文化的载体;2.理解文化的功能;3.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正确认识“经济搞好了,精神文化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这一观点。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应围绕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功能、传承文化、文化辨析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案例。在认识什么是文化时,教师可以选择“焚书坑儒”这一事件作为分析案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呈现“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相关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原因、措施等。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在分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如“从文化的角度看,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从目的上看,‘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共同的原因”,以此帮助学生有效分析案例。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够知晓文化的呈现需要载体,且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在完成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后,教师便可以引出关于文化内涵的知识。
在设置案例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准确落实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依据学生学情选择案例
在高中课堂上,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差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为了保证案例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和平均水平,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学生思考的案例内容。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开展教学前,教师需要先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再据此选择合适的案例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案例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案例的价值。在班级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差异较小,整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准,只有个别学生在理解知识时,存在“慢半拍”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按照中等偏上的水准选择教学案例,且在讲解时,可以通过细致地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内容[2]。比如,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时,教师可以将中国数学的发展历史作为案例分析内容。在呈现中国数学的发展历史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介绍,如中国数学起源于上古至西汉末期,全盛时期是隋中叶至元后期,元后期至清中期则发展缓慢。接着,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具体介绍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春秋时代的加法与乘法意识、战国时期确立四则运算等,以此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中国数学的发展历史,降低案例的分析难度。在整体呈现案例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案例,古代中国数学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这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意义?古代中国数学思想高水平发展的原因都有哪些?”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对案例进行总结、提炼,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继续设计案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如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等,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有良好的口碑与广泛的影响力。从这一案例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情,以主要案例和辅助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的同时,充分锻炼总结能力、分析能力。
(二)有效应用教学案例
1.创设案例情境
在分析案例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兴趣,深层剖析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案例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案例情境中,教师不仅要展示文字内容,还要搜集简易的可视化内容,如图片、小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案例,进而实现对案例的有效
分析[3]。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案例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案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人认为可以不顾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全照搬,严格按照传统文化的阐述行事;也有人认为应摒弃完全照搬的思想,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特征适当转化,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重新焕发生机。针对上述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可取?在思考这一案例时,学生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等知识,这对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有重要作用。再如,在组织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案例,创设相应的情境。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都可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而且这种革命精神是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这样,学生便可以深入理解该知识点。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创设案例情境,不仅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充实,而且可以让学生从案例情境中获取知识,这对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解读材料有重要作用,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组织案例讨论
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为了实现对案例的深层次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分析案例[4]。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案例充分发挥效用。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中,学生需要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描述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形成;第二,阐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多样性要坚持以各民族文化平等为基础。基于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开展案例讨论活动。比如,对于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这一内容,教师以巴林左旗皮影戏为例,引导学生讨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的。此次讨论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巴林左旗的皮影戏较之一般的皮影戏,具有人物造型多样、高大,动物活灵活现的特点,而这也是巴林左旗皮影戏的突出特点,可以体现出民族性。还有的学生认为,巴林左旗皮影戏在人物造型、服饰上体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而且在表演时融入了蒙古族的民族唱腔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体现出文化的民族性。接着,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提供案例:“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在美国,中国师生与美国师生写春联、画脸谱,共同庆祝新春;在曼谷,‘欢乐春节’活动盛大开幕;在新加坡,‘新春音乐会’成功举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案例是如何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的,以此深化学生对文化的民族性的认知。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时,教师应为学生指引思考方向,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讨论中,积极阐述想法,锻炼能力。
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让学生真正参与讨论,阐述观点,进而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3.迁移分析案例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当学生能够用某一知识点分析案例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案例内容[5]。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对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学习中,学生应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案例,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案例内容,让学生形成问题分析意识,掌握问题分析模式。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审设问、审材料、析选项、定答案阶段。在审设问阶段,学生需要知晓问题问了什么、应该思考什么;在审材料阶段,学生需要知晓材料中出现了哪些内容;在析选项、定答案阶段,学生需要分析选项(若是在简答类、分析类题目中,该步骤是整理答题要点),根据分析选出最符合题目的答案。比如,教师以2018年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中的部分内容为案例,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在审材料阶段,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核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化影响力相关。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审材料阶段。材料中,认知度排在前100的中国词有“春节、气功、高铁、支付宝、网购、一带一路”等,其中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新兴内容,这需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注意分点作答。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学生分析选项,并进行作答。在掌握分析案例的流程后,教师以“京都老号”葛记焖饼的发展史为例,让学生自主思考“不同区域的美食互相交融有何意义”“文化交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按照掌握的分析案例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分析的意识,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丰富政治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核心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有效应用教学案例,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邢立靖.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运用[J].家长,2022(30):90-92.
[2]郑巧霞.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高考,2022(26):130-132.
[3]沈燕.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分析[J].高考,2022(14):159-161.
[4]高银柱.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2(8):159-162.
[5]杨德艳.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文库,2022(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