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生劳动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2024-08-19 00:00:00罗超媚
教育界·A 2024年20期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文章以玉林市第一中学实施的“三立四融 知行合一”教育模式为案例,探讨劳动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与效果。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规划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三立四融;知行合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新时代高中生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YZ1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超媚(198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中学。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可见,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并不局限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思想的改造,还应该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呼应[1]。通过参与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学生能够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劳动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还能促进学生加深对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近年来,玉林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学校”)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生涯规划教育中,积极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三立四融 知行合一”融合教育模式,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培养“三立”意识,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高中生不仅要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还要在劳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提升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立己(立己先知己)

劳动教育通过提供各种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机会,锻炼学生的个人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劳动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学校通过“六懂得”(懂得制作一桌家常菜、懂得一定的物品收纳技巧、懂得垃圾分类的知识、懂得至少一项农业生产技能、懂得常规家务劳动技能、懂得维修家庭常用器物)劳动教育清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从而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和生涯路径。学校通过“十个一”(进行一次生涯规划测评、进行一次线上或线下大学探索、参加一次职业体验或实习、进行一次职业访谈、制作一份家庭职业图谱、开展一次生涯规划设计、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一次模拟志愿填报、参加一次模拟求职)生涯规划教育清单,帮助学生自我剖析、自我探索、理性规划,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立德(树人先立德)

劳动教育强调诚实劳动、勤奋努力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工匠精神和社会公德。生涯规划教育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发展事业时,考虑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追求道德、高尚的职业生涯。学校通过邀请大国工匠入校宣讲,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通过开展“榜样的力量”系列主题班会,介绍袁隆平、张桂梅、钟南山、黄文秀以及玉林一中抗疫校友等人物事迹,在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增强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意识。

(三)立业(立业先谋业)

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探索和实践。通过有意识地谋划“四业”,即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学生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四业”规划,在新生领取入学通知书时同步发放初高中衔接自主学习资料,入学第一个月就安排高中学科学法指导开学第一课、学科与专业、学科与职业等学科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此外,学校与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签订协议,邀请大学教授和大学生到校宣讲,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校园生活和专业设置,为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做好铺垫。学校还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开设职业大讲堂,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职业世界,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和生涯规划。

二、打造“四融”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激发行动。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将这一理念与高中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行动力。通过价值观的融合、能力的共培、课程的互通和多场景的结合,学校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能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发展自我管理与决策能力,以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长为主动适应社会、勇于面对挑战、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青年才俊。

(一)价值观融合

学校坚持以劳树德,通过开展“六懂得”劳动教育清单、项目化社会实践清单、“十个一”生涯规划教育清单等融合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中的勤劳、节俭、责任等价值观与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自我实现、社会贡献等价值取向相结合,紧紧围绕勤劳与自我实现的结合、节俭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责任与社会贡献的统一、合作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工匠精神与职业追求的融合、道德教育与职业伦理的整合等融合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树立全面综合的价值观。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个人层面上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体系,还能够在社会层面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能力融合

学校坚持以劳促能,通过开展“环保回收与阳光助学”活动、水果拼盘设计比赛、科技创新创意比赛等项目化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等,同时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融合

学校坚持以劳增智,制订了劳动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三年规划课程,除对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做系统规划以外,还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融合跨学科课程,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价值,探索和开发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四)多场景融合

学校坚持三全育人,创设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的立体教育场景和教育机制,引导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作体验,组织学生走进玉林市人民检察院、玉柴工业园等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体验;在寒暑假期间,布置德育作业,让学生开展职业人物访谈、职业跟岗、民俗文化体验、摄影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丰富劳动和职业体验;利用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模拟各种职业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不同职业,增强生涯规划的现实感;开发在线职业测评、生涯规划指导平台,结合学生的线上线下体验,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建议和指导。

通过参与多场景融合教育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自我管理与决策能力。同时,这种多场景融合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和技能体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反思中求进步,在展望中谋发展

通过“三立四融 知行合一”融合教育模式的实践,学校教师看到了这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职业规划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教师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首先,教师需进一步深化对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理解。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在于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还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二者的内在联系和融合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我价值,在生涯规划中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学校需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当前,虽然学校已经制订并落实“六懂得”劳动教育清单和“十个一”生涯规划教育清单,但这些课程和活动还需要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发展需求。

再次,学校需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学生实践和体验的重要场所。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同时,学校还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最后,学校需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和生涯规划活动,还能够有效反映融合教育成效,为教育实践提供反馈和指导。学校要围绕多元化评价指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等要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紧随时代发展趋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一)积极探索技术赋能的教育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学校将持续探索信息化融合教育路径。一是将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融入教育模式中,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二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三是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通过实践学习创新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四是探索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如开展STEAM教育,鼓励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全力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规划路径

每个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学校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一是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信息和资源,如行业新闻、职业指南、在线讲座等。二是建立校友网络和行业导师库,让学生能够直接与职场人士交流,获取第一手的职业信息和建议。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志愿服务、兼职工作等,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深入了解职业环境和行业动态。

(三)努力营造社会参与的教育生态

学校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各方合作,共同构建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一是设立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项目中,如产品设计、市场调研、软件开发等,增强其职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敬老院志愿服务、环保项目、公共设施改善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三是与各行各业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结语

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实践机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劳动教育的升华与提炼。学校应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探索高中劳动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潜力,锤炼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形成创新思维,提升人际沟通、理性决策等综合能力,树立科学合理、积极正向的职业价值观,明晰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各行各业的职业要求,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规划发展路径并付诸实践[2],做到知行合一,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林间开.以劳动教育多元发展助生涯教育多维实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3):56-58.

[2]胡倩.以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为载体推动高中生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2(18):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