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是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内涵进行界定,通过采集与清洗、编码与信度检验等措施,分析课程思政在档案方面研究情况以及融入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从资源整合、机制优化、技术实现等层面提出优化路径与建议,从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推动专业与思想教育模式改革创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文化基因;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学科思维;资源整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在,构成了丰富的档案资源。这些档案资源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更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档案化过程中,各类文化成果被系统地整理、分类和保存,形成了庞大的档案库。这些档案资源按照不同的领域和主题进行分类,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为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档案资源,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有效融入其中,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1 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研究目标是梳理课程思政这一领域研究现状的主要措施,大致分为数据采集与清洗、编码与信度检验和实施措施分析几大模块。
首先,从中国知网收集科研文献、归并去重得到数据样本。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同时并含“档案”“红色基因”“非遗”“史料”4个关键词进行全文精确检索,共得到论文158篇,去除关系不大的论文最终得到学术文献120篇。(如表1所示)
其次,对政策文本和学术文本进行要素归纳、根据要素划分维度、根据要素和维度进行编码。为了对学术文献中有关课程思政措施的维度和要素进行分类,本文由3位研究人员组成不同编码小组进行同时、交叉编码,在编码前充分讨论编码的维度、方向的确定,在编码方向不一致时,通过充分讨论协商确保编码的一致性。
通过使用质性分析工具Nvivo20进行三级编码,选取覆盖率占前50的编码结果作为三级编码,根据三级编码结果归纳整理一级和二级编码,最终得到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建设的主要维度如表3所示,部分三级编码实例如表4所示。
最后,根据编码结果总结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措施。经过分析发现我国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措施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优化教学方式(3.17%)、完善制度机制保障(2.36%)、改进教学内容(1.93%)、推动课程建设(1.19%)、明确教学目标(0.96%)、健全评价考核制度(0.9%)、提高教师队伍质量(0.78%)、充分应用新技术(0.48%)。
在档案学科领域,不少学者提出了构建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1-3]还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三方面做好档案学教学的课程规划,从队伍建设、元素挖掘、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四个层面,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4,5]还有关于课程思政建设要从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保障支持机制等方面的思考。[6-8]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分析
2.1 优势之处
现有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文献提到了要“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建立健全保障支持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做好档案学教学的课程规划”,这与第一节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中的“优化教学方式(3.17%)”“完善制度机制保障(2.36%)”“改进教学内容(1.93%)”“推动课程建设(1.19%)”四个编码结果重合。在这四个方面,档案界已经做出了充分讨论,各高校和教育机构积极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成功案例方面,首先,部分高校深入挖掘了地方文化档案资源,将其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这些课程增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各高校还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融入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融入效果符合学生的期望和需求。
最后,各高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为进一步优化融入路径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这与第一节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中的“充分应用新技术(0.48%)”相重合。
2.2 独特之处
档案学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包括“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这是现有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中所不具备的,这说明档案学界在研究课程思政这一主题时重视对本专业特色的挖掘,尤其是对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发掘。
首先,在档案学专业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分析档案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变迁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社会发展,从历史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当下的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其次,档案自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档案学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档案进行研究和利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这是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所不具备的优势。
最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引领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提供资源、技术和平台支持。
2.3 不足之处
第一节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明确教学目标(0.96%)”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0.78%)”,是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所不具备的,档案学界需要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两个领域的研究。
首先,文化差异与认知障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一大难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弥合文化差异与认知障碍之间的鸿沟,形成有机统一的教学体系,应成为高校教学目标之一。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最后,教师队伍素质与培训需求也是融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融入效果。然而,当前部分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教育经验,难以胜任融入工作。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确保融入效果的重要措施。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
3.1 强化基础性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资源融合水平
一是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高校应加强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深入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二是持续建立健全保障支持机制,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成果,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三是持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四是持续推动课程建设,以学生需求为主,分析和整合馆藏资源增加到对应的课程中。五是持续应用新兴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便于存储、检索和利用,如利用门户网站、app等制作当前较为流行的短视频,vlog(video blog,vlog)等提高内容传播的即时性和新颖性。
3.2 创新产品化课程思政模式,释放特色资源价值
要重视档案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发掘档案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高校学生较为抵触,且课程理论性强,学生理解及学习难度大,课程目标难以落实。因此,探索适应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政教育方法,将馆藏档案资源融入其中,采用引入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色的革命人物、英雄事迹,观看原始影像,组织到档案馆参观专题展览等形式,让思政课程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延伸到课堂之外。可在定制模式基础上,增加专题模式。
专题模式是指以档案馆馆藏资源为基础,结合时政热点进行资源开发,并将开发成果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这一模式需要档案馆及时对社会热点、重大政治事件、媒体报道、教学需要等进行跟踪分析,确定资源开发主题,再对馆藏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和编研,最终形成专题成果,融入思政教育中。此外,还可开发档案文创产品,让档案走进大学生的日常,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方面的价值,成功打造满足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的成果,实现档案馆与高校双赢的目的。
3.3 消除机械式课程思政短板,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是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各个环节中体现这种融合,并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确保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措施包括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相关内容,如历史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古籍纸质档案等。运用数字化档案和多媒体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学习更加直观和生动。
其次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开展教学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与建设,提升教师群体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重要作用,但融入过程中仍面临文化差异、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素质等挑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资源挖掘、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培训和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融入效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应继续深化这一实践探索,提升基础性建设水平,拓展产品化建设渠道,消除机械式建设短板,不断完善和优化融入路径与方法,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小云,陈淑华,姚婷婷,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责任与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1(02):26-34.
[2]闫静.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档案课程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以“档案管理学”为例[J].山西档案,2020(06):103-111.
[3]邓君,钟楚依,胡程杰,等.新文科背景下吉林大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02):50-58.
[4]徐拥军,熊文景.档案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路探析 [J].档案学通讯,2021(02):20-25.
[5]王小云,丁琬霖,邓莉,等.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J].档案学研究,2022(02):18-25.
[6]卞咸杰.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J].档案管理,2021(06):102-103.
[7]刘敏.“三全育人”目标下职业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档案管理探索[J].档案管理,2020(05):117.
[8]卢莹.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 促进独立学院教学档案规范管理[J].档案与建设,2018(04):90-91+6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 苑伊彬,硕士,馆员 来稿日期: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