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研究述评和推进策略

2024-08-17 00:00申晓晶
档案管理 2024年3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切实提升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厚度和效度。目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相关文献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建设现状、价值意义及方法策略等三个方面,体现出学科交叉、着力点较为分散、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平衡等特点。本文通过梳理该主题的成果,总结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对其推进路径进行探究,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全景呈现与全民共享,为推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思政教育;文化记忆;档案式保护;数字媒介;数智化;开放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历史资源,包括文字、经史、典籍、实物等原始的历史记录,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丰富拓展校园文化”,[1]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的重大决策部署加以固定,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该主题的成果,总结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研究现状,对其推进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推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参考。

1 研究概述:文献统计与主要观点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深入实施,引起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更好地了解现阶段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和趋势。

1.1 相关文献统计

截至2024年1月31日,在中国知网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出6条结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出225条结果,以“档案”“思政教育”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出25条结果,经过阅读题名、摘要和文献内容,排除不相关文献11篇,最终获得与本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有效文献245篇。在万方数据库中,同时采取以上相同的关键词和检索方法共检索出314条结果。经过阅读题名、摘要和文献内容,排除不相关文献以及与中国知网重复的文献后,最终获得与本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有效文献303篇。此外,为更深入地全面了解学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研究进展,专门检索并统计了2014年—2023年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相关主题已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资助,具体情况见表1。

1.2 研究成果分析

整体来看,学界相关文献发文总量不多,主要集中在2017年之后。从时间分布来看,2017年之前研究成果极少,呈零星分布,2017年为研究拐点,2017年之后相关文献呈现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的研究。发文数量的变化也体现出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有效利用的关注程度。最早的成果是王虹于1996年发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3]从研究关键词来看,主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档案、档案资源、档案典籍、档案利用、档案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大思政、大思政课等众多方面展开。从论文来源期刊来看,《档案学研究》《档案管理》《档案与建设》《湖北档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期刊很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从下载频次及引用频次看,论文影响力广泛,但研究深度仍欠缺。从论文受资助情况来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是重要的资助来源,其他基金资助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1.3 主要观点梳理

基于现有研究文献可知,学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的现状研究。经文献梳理后,主要观点体现为: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在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不足。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代入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与完善,但对于整合、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对其中的思想内容、价值意义的挖掘和开发不足,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只能以零星举例的形式应用于思政工作中,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形成系统的、专题化的内容,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最大育人价值。其次,数字媒介开发应用不够充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档案资源,有利于唤醒公众的传统文化记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但是,当前数字媒介技术尚未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充分开发应用,限制其在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作用发挥。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开发工作与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协同性有待增强。朱芳芳等学者提出,档案开发工作与思政课内容由于非协同开发,对高校思政课需求了解不多,导致已有的编研成果与高校思政课或课程思政专业知识点结合不够,难以成体系、专题化地契合思政教育需求。[4]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价值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对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观点集中体现为: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中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力。学者们认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挖掘和运用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整合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资源,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说服力、文化传播力。二是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系统性创新。杜雨阳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其提供精神文化支撑,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5]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论述:从档案开发维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深度整合,为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深厚的资源支撑;从档案管理维度,健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收集管理制度,为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坚强的支撑保障;从课程建设维度,加强馆校合作,合作收集、整理并编纂思政课程资料;从师资队伍维度,提升教育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等等。

2 研究评析:主要特点、不足与启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相关主题进行了有益探讨,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学科交叉、着力点较为分散、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平衡发展等特点。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以,相关主题的研究尚存在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2.1 主要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运用于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涉及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档案学等跨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相关研究的学者从事的学科领域主要以档案学科为主,但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传播学等学科。因此,为了更好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交叉与融合,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变化,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研究着力点较为分散。通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成果虽然逐渐丰富、涉及面广泛,但是高频主题研究较少,体系化的研究主题不多,仅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档案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主题比较成熟,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如何代入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并发挥其效用则鲜少涉及,这说明研究主题较为分散,相关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三,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平衡性。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思辨性理论研究较多,实证性的研究偏少,尤其缺乏一些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现有成果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不多。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视角分析的研究较少。

2.2 主要存在不足

第一,研究主题受限。从目前研究成果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二者的内涵、关系、融入现状、融入价值及融入实践途径等方面以及档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及应用论述较多、较深入,[6]但是鲜有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说明相关研究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第二,研究系统性不强。研究着力点较为零散导致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作用机制研究较为薄弱,缺乏对两者关系深入系统的分析,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成果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此外,已有研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作用路径研究方面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

第三,研究方法单一。当前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单一,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模式、范式和视角,虽然呈现学科交叉研究的特征,但是大多采用理论研究的视角,比较研究较少,综合性研究不明显。因此,需要借鉴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视角来综合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同时研究要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来佐证,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3 启示

第一,注重开放合作,拓展研究视域。由于该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特征,这就需要拓宽合作视野、扩大合作主体、夯实合作平台、优化合作内容,提出常态化、长效化、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例如,档案馆、博物馆、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主体之间进行跨单位合作和共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以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创新合作与发展途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在服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注重资源建设,适应发展新业态。档案学的研究范式已经随着技术、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变化与深入而发生改变,档案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档案研究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应积极适应发展新业态,运用数字模型、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档案开发利用,以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档案内容的表达创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开放性利用、实时性利用以及可持续利用,以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第三,注重深化理论,加强系统研究。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置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进行价值定位,将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置于习近平的教育思想中进行理论透视,厘清两者的具体内涵和价值意蕴,系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何以可能”“何以实现”。只有将以上问题进行整体上的系统性认识和思考,才能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 推进策略:深化研究方向与路径

新时代“大思政”的内容体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涵盖道德规范、全面发展等内容。[7]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中蕴藏的价值理念相契合,打通二者的融合,既实现了时代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为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丰富了内容、载体和路径,从而实现守正和创新。因此,本文尝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式保护、开放合作机制建立、育人方法载体创新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3.1 开展档案式保护,夯实育人资源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育人价值,应深挖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夯实档案资源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是文化艺术界、教育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档案式保护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指明了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档案式保护,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直接收集、整理立档、保存、管理并为社会发展提供利用服务的功能。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档案式保护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在国家层面上,要在宏观上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式保护的相关政策和规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档案式保护提供政策依据。文化部门、档案部门和研究机构等要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组织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编研工作。统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工作,做好文字、经史、典籍、实物、声音等资源的收集、挖掘、梳理与整合,建立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思政育人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所在区域,树立开放编研理念,创新编研思路,科学规划做好编研选题,努力编纂专题性、有特色的思政育人资料。以经典著述为例,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挖掘,在此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核进行重点分析和深入阐发,如“天人合一”人文思想、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和合思想、义利观等。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整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核心,需要系统性整体推进。例如,山东大学通过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打造特色文化载体或基地、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编纂齐鲁文化典籍、保存重大学术会议和工程项目档案等措施,深度整合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齐鲁文化档案资源,推进文化典籍遗产的系统整理、思想意蕴阐释辨析、时代价值研究阐发与转化创新。此外,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有影响力、有含金量、有鲜明辨识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精品,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充分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武装体系、课程体系、日常教育体系,为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3.2 建立开放合作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大思政”建设涉及多方主体、多种资源,需要协同思维来推动。[8]馆校合作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育人的体现,是文化场馆和学校的“双向奔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需要深化馆校合作,融合各自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优势与高校科研优势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开发、编研、应用,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共享平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档制度。”[9]要逐步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统筹建立准确权威、共享开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为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思政价值,文化场馆和学校双方应深化合作、互联互通,对汇聚整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归类、编目,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数据库共享平台,推动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共治,丰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的实践基地。建立实践基地是馆校合作常态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实施大思政的育人阵地。双方可以根据需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大中小学生社会服务基地”“大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等,在挖掘馆藏档案史料资源、打造档案工作品牌、实践课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人才互动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大思政课育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例如,河南省档案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举行“档案看河南”固定陈列展、老家河南——家谱展、河南戏曲档案展,[10]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高校、中小学等办学机构开展研学实践,在档案馆等文化场馆设置现场教学点,拓宽馆校合作的机制,发挥档案资源的育人价值,增强受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并激发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

3.3 利用“数智化”技术,丰富三全育人载体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的“数智化”技术加速广泛应用,“融媒”“全媒”“智媒”快速迭代升级,使得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深度关联,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叙事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呈现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11]当前,教育、档案工作正在加快数字化的步伐,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注入新动能。一方面,以“数智化”技术为引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数字化转型,打造活化、立体化的档案文化精品,切实拓宽数字化文化档案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育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以“数智化”技术丰富三全育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育人资源与育人载体有机结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各类数据,建立课程数据库、教学案例数据库、思政工作品牌数据库等思政教育体系数据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在各育人环节、各育人主体间的信息集成、共享和个性化使用,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成果“用起来”,促进“三全育人”提质增效。通过智能仿真技术、生成式AI技术等人机耦合的“数智化”技术,选择、提炼和转化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探索将蕴藏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进行现代化表达,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用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让人们主动沉浸,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实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到现实育人力量的转换。例如,2024年河南卫视春晚又一次刷屏爆火,究其原因是河南卫视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神话和历史中提取创作精髓,结合上“数智化”技术重现文化的经典。其中《凤舞九霄》《盘古开天》等节目综合运用实景、AR与三维CG技术、AI智能技术等,以全新的内容和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具中华文化魅力的视觉盛宴,使观众体验了文化精华、感悟了文化魅力、接受了文化浸润与洗礼。幕后创作者通过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现代化演绎让观众看到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增强了文化自信。此外,中华传统的重大节庆为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契机和载体,具有重要的思政育人价值。要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让育人的载体和形式变得丰富而生动,内容兼具创新性与趣味性,实现文化“体验者”到“受教育者”再到“传播者”的多重转变,在愉悦身心中增长知识、涵育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文系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项目(项目编号:YJS2023ZX2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21SJGLX462)、郑州航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21YJSJG21)、郑州航院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性教学虚拟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22YJSYJ39)和郑州航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zhjy24-03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9]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eqid=88cb6ebd00008a7a000000026487fe99.

[2]中国政府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EB/OL].[2021-04-29].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29/content_5603947.htm.

[3]王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05):104-106.

[4]朱芳芳,朱珠.赋能高校思政: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方向探讨[J].档案与建设,2023(11):63-65.

[5]杜雨阳.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5):40-42.

[6]陆璐.基于资源视角的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研究概览[J].山西档案,2023(06):162-171.

[7]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9.

[8]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07):104-112.

[10]李修建.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档案馆现代化建设实践与探索[N].中国档案报,2023-12-25(01).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1).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申晓晶,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稿日期:202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