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掘档案资源承载的史实和知识,使用多样的叙事手段展示档案资源,发挥档案叙事融合育人的独特功能在档案叙事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已经取得一些研究进展,但研究发现关于叙事结构、跨媒介、记忆和认同、数字化和档案资源代入叙事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通过质性分析工具总结档案叙事的主要研究观点,并根据研究观点提出融合育人的推进策略,包括利用档案叙事打造沉浸式课堂,档案叙事融入五育并举,历史认同视角下开展融合育人,档案数字化推动融合育人数字化等方面,为深化档案叙事理论和充分发挥档案叙事融合育人功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数字化;档案;文化认同;沉浸式;融媒体
1 引言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随后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五育有机融合的理念,将“五育融合”作为对“五育”并举政策话语的理论提升。基于档案资源的档案叙事作用于融合育人全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以红色档案叙事理论为经、以丰富的“大思政课”实践为纬,能将红色档案资源转变为“大思政课”的重要支撑,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之中,使红色档案资源从历史深处走来,又能以鲜活的方式回到现实,更能与高校“大思政课”相得益彰。
叙事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法国,核心为经历了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叙述学的转变,并从九十年代后陆续出现了叙述学的多种分支,从而扩大了其研究范围。八十年代,叙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红色档案在内的研究之中,对重新理解红色档案的育人机制、育人价值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能够回答红色档案如何讲故事、如何讲好故事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进路,档案叙事理论在历史叙事、互动叙事、空间叙事的多维模型基础上,将档案作为载体,将叙事融入其中,使“大思政课”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为“大思政课”的创新表达提供了全新模式。
2 文献回顾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融合育人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为例,其旨在将实践岗位、课程学习和竞赛证书相结合,培养具备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竞争力的护理专业人才。[1]在“双一流”建设中,课程美育与专业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更是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通过融入美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尽管这些融合育人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比如,“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中,存在实践动力不足的问题,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内部机制的完善,而在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融合育人中,则需要解决规范化融合育人路径的不足,确保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和实施环节的相容性。[3]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深化融合育人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例如,可以采取深化“三方融合”的育人建议,即课岗融合、课证融合、课赛融合,以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此外,规范化融合育人路径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实现机制保障,助推人员协同,实现队伍保障,强化过程追踪和实践保障,从而推进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4]通过案例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比如,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表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需要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深化育人路径,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个人发展。在智慧教育生态下推动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教学难题,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5,6]
3 研究现状
3.1 样本收集
在中国知网以“档案”和“叙事”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检索得出论文108篇,去除相关性不强的7篇论文后共得到样本的101篇,研究选取的主要文献样本如表1所示。
3.2 维度与要素提取
本文选择通过使用质性分析工具进行三级编码,对编码结果进行归纳得出二级编码,根据二级编码结果概括出档案叙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融合育人策略(如表2所示)。
3.3 档案叙事理论和融合育人研究的主要观点分析
3.3.1 沉浸式档案叙事研究分析
根据编码结果,交互、情境与可视化的覆盖率为3.67%,位列第一,这说明在档案叙事中,交互性、情境感和可视化是至关重要的元素。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档案叙事的场景化、情景化,增强档案叙事的互动性,[7,8]让受众可以参与到叙事过程中,与档案资源和叙事内容进行互动;通过图像、视频、VR和AR等可视化手段将叙事内容呈现出来,增强受众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用户置于特定的场景和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叙事所传达的信息。根据编码结果,跨媒介叙事的覆盖率为0.32%,跨媒介叙事是指在不同的媒介上进行档案叙事创作和传播,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统形式,还包括网络媒介、社交媒体等不同平台,在多种形式的媒介上进行档案叙事跨界创作,实现叙事内容的多样化和全方位的传播。
3.3.2 档案叙事理论与结构研究分析
根据编码结果,探索档案叙事理论的覆盖率为2.11%,档案叙事理论是指对档案叙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档案叙事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叙事理论、后现代理论、共情理论、叙事传输理论和叙事互文等。
根据编码结果,叙事结构的覆盖率为0.59%,叙事结构是指叙事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在档案叙事中,叙事结构可以采用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循环结构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叙事目的和受众需求,叙事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增强叙事的吸引力和表现力,提升叙事的效果和影响力。
3.3.3 历史文化和记忆认同的关注度分析
根据编码结果,内容重视历史文化的覆盖率为1.85%,档案资源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档案叙事的重要依托,通过挖掘和呈现历史文化的内容,可以使受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观。通过档案叙事历史文化,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与理解,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根据编码结果,记忆和认同的覆盖率为0.76%,档案叙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呈现,更是对记忆和认同的塑造,通过档案叙事,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共同记忆,增强对集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在融合育人方面,档案叙事历史认同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也能够让他们了解其他文化的历史和价值观,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学生能够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3.3.4 叙事多元化与数字化分析
根据编码结果,叙事多元化的覆盖率为1.85%,叙事的多元化是指在档案叙事中,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呈现内容。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以及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等多种叙事结构。具体包括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方式多样化和叙事形式多样化,通过档案叙事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提升叙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根据编码结果,叙事数字化的覆盖率为0.72%,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档案叙事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媒介转向数字化媒介。数字化叙事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更丰富的呈现形式,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在融合育人方面,档案叙事数字化涵盖多种媒体形式,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呈现,有助于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综合各种信息,促进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3.3.5 档案资源代入增强叙事研究现状
根据编码结果,依托档案资源叙事的覆盖率为0.81%,档案资源是档案叙事的重要基础,为叙事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真实的历史背景。红色档案叙事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医学档案叙事服务公众健康,记录疾病防治经验和医疗技术发展历程。
依托档案资源进行叙事可以激发受众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社会和科学知识。具体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以引发受众对于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达到融合育人的目的,但总体上档案资源融入叙事的研究还不充分。
4 完善档案叙事理论推进融合育人的策略分析
从档案叙事理论和融合育人研究的主要观点分析可以看出,关于叙事结构优化、沉浸式档案叙事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与实现、记忆和认同的增强、数字化和档案资源代入叙事等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需要从资源、主体与活动三个维度重点加以系统研究和运用,以增强档案叙事育人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9]对此,应从优化叙事结构、融合媒体手段、激活情感认同和数字叙事代入等四个方面完善档案叙事理论,增强档案叙事融合育人能力。
4.1 优化叙事的逻辑结构,增强档案叙事的表达功能
优化线性、非线性、循环形式等叙事结构,根据教育对象特点进行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通过语言、语用和语义等方面的精心组织,增强档案叙事表达功能,实现叙事性育人的针对性、吸引力、表现力和影响力。在融合育人过程中,将优化的叙事结构代入课程体系中,形成自然的知识体系和顺畅的逻辑关系。
第一,深度挖掘档案资源中蕴含的信仰、精神和力量。例如,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着红色基因,“镌刻着红色岁月的光辉历程,能真切地诠释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精神特质和初心使命”。[10,11]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需要并可以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2]这意味着红色档案资源不是一份或者几份孤立的红色档案,而是作为“总和”的档案。作为客观的事物存在的档案资源能够被开发利用。
第二,多元参与档案资源的加工、整理、理解与呈现。例如,发挥多元参与优势,将红色档案资源作为“对象”去理解,同时要将红色档案资源“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3]多元参与过程中,既要发挥专业的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作用,也要带动广大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情报与档案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等专业的高校学生参与整理,同时调动其他专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发挥支持与保障的作用。
第三,多维表达档案承载的人物、事物与故事。一般而言,红色档案的珍贵内容并非自然展开的,需要挖掘红色档案之中的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英烈、革命精神等丰富内容。同时,转化好红色档案文本素材是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路径。延长红色档案传播链,将档案语言转变为教材语言,让档案中的故事脱离媒介的限制,转变为史料汇编、解读文章、专题图书、档案微视频与专题片等。通过多维表达,将红色档案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感受、可体验的内容,实现“寓教于理”“寓教于事”,使思政课真正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第四,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教材、课堂和实训。一是将红色档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二是将红色档案当作“课程思政”的重要中介;[14]三是“用好社会大课堂”,组织红色档案主题社会调研,开展档案整理等志愿服务活动,从档案中汲取素材进行理论宣讲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4.2 利用跨媒介叙事手段,增强沉浸式档案叙事效果
利用跨媒介档案叙事手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选择与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一致的档案资源,通过文字叙事、视频叙事、音像叙事等手段设计角色、情节发展,并添加一些悬念和意想不到的事件将档案叙事元素融入生动有趣的课程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或全景视频等沉浸式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打造更加生动的学习场景和情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效果。
跨媒介还要注重跨界合作,可以由高校牵头、各级档案局/馆共办、其他单位协办,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等重要主题,将高校学生带进革命历史类档案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发挥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的功能和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激励、感召作用。同时,积极探索馆校合作路径,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馆校合作模式。
跨界合作协同打造红色档案资源“大思政课”品牌。关于协同推进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参照国家文物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等优质项目,着力突出红色档案特色,共同打造红色档案资源“大思政课”品牌。各类主体要以红色档案资源为基础,以“大思政课”的建设需要为指向,推动红色档案资源从固态的文本素材,到活态的教学实践,再到具有稳定性的实践基地与相关保障机制建设的系统设计,推动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4.3 激活叙事的情感认同,增强融合式档案叙事温度
档案叙事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思维特征,其展开过程就是沉睡的历史记忆的激活过程。历史认同视角下的融合育人旨在通过档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身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身份,实现记忆空白的填补、历史记忆的探寻与再现。通过挖掘和呈现与学生文化背景相关的档案材料,促进学生对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
一是以红色档案资源的历史高度,成就“历史之大”。当前,如何树立“大历史观”是思政课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即将成为“大思政课”的一个重要议题。让档案发声,用史实说话,能够有效地增进“大思政课”的历史厚重感、历史纵深感,提升“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15]的能力。
二是以红色档案资源的积淀深度,赋能“方法之大”。红色档案资源本身记录了党是如何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很多具有情境性、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亟待发掘。旧资源的新发现、新运用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课程维度、新的内容视角、新的方法工具。同时,红色档案资源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方式,用红色档案资源“讲故事”,增强“讲道理”的说理教育法的感染力与吸引力。通过“将课堂搬进档案馆”与“将档案馆搬进课堂”的两个途径,以具体的档案整理实践,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技能与素养,引导学生写好自己的“人生档案”。
三是以红色档案资源的视角广度,实现“格局之大”。一方面,红色档案资源中的事实性内容能够发挥以史鉴今的作用,帮助高校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国之大者”,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把握个人定位。另一方面,红色档案资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容,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阐释,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对于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红色档案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认同主题教育,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红色育人研学实践活动。同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小组讨论、个人研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历史认同的视角,融合开展深入的育人活动。
4.4 档案数字化代入叙事,增强平台式叙事育人效能
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画像和数字孪生等,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促进了课堂空间从实体化向虚拟化、固定化向个性化、零散化向集群化、孤岛化向数智化的转变。随着档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数字化档案资源实现融合育人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档案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并探索丰富的档案材料,拓展学习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数字化档案资源还可以结合虚拟实验、在线课堂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促进个性化学习和深度思考。
知识图谱、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并根据其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这种按需定制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档案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字化技术,教育者能够将传统的实体课堂环境转变为虚拟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智慧教室等技术为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支持,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模拟实验等,从而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应用也为教学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数字画像和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学生学情动态分析及实时可视化,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 结语
档案叙事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融合育人数字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通过沉浸式叙事发展,交互性、情境感和可视化成为关键元素,使受众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叙事过程中。探索档案叙事理论与结构,有助于提升叙事效果和质量,为融合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重视历史文化和记忆认同,通过档案叙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文化,增进对历史的认同和理解。档案数字化推动融合育人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并通过数字技术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提升教学效果。在将来,档案叙事在推动融合育人数字化过程中将发挥可替代的作用,为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和助力。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党建引领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BDJO0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SJGLX04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代趁趁.“三教”改革背景下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8):41-44.
[2]蔡艳,刘俊文,肖玲,等.“双一流”背景下课程美育与专业融合育人模式: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02):165-168.
[3]张慧慧.“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规范化融合育人路径[J].中国标准化,2023(20):197-200.
[4]廖灵青,董健苗,谭春雷,等.“四度”融合育人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J].科教文汇,2023(20):128-133.
[5]张龙.“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下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基于江苏CJ高职院校的调研情况[J].就业与保障,2023(09):136-138.
[6]刘学英,郭炯,张文婷.专创融合育人模式下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师,2023(06):185-186.
[7]朱天梅,于梦洁.文化场景视域下工业遗产档案叙事:理论回溯、行动框架及设计向度[J].山西档案,2023(04):72-79.
[8]赵彦昌,吉日格勒.抗美援朝档案资源叙事化开发研究: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J].档案与建设,2023(12):8-11.
[9]“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3).
[10]朱彤,曾祥明.论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生成机理、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2(01):23-28.
[11]习近平在考察浙江省档案局、馆时的讲话[J]浙江档案,2003(06):5.
[12]陈华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
[1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5]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微镜头“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N].人民日报,2019-03-26(01).
(作者单位:1.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帖伟芝,硕士,副教授;2.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彭兆龙,硕士研究生 来稿日期: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