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场域下非遗档案数据要素文旅价值开发研究

2024-08-17 00:00:00张明靖
档案管理 2024年3期

摘 要:数据要素是推动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场域下文旅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由传统要素转向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文旅产业的表征之一。黄河号子是诞生在黄河流域的民间歌曲,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劳动者的劳动之歌,2008年黄河号子(江河号子)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黄河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传承为切入点,探究非遗档案数据文旅价值开发实现路径,为繁荣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数据要素生产力动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非遗档案;数据要素;文旅融合;档案价值;市场价值;黄河号子;建档传承

1 研究背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1年6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围绕发展文化和旅游的重大目标和实际需求,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带动技术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强化科技创新与运用,整体增强文化旅游市场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力量。”[1]

黄河号子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2022年6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共同发布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创新黄河流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遗产管理,建设有全球竞争力的黄河流域文化带、讲好黄河故事。”[2]

在此背景下,以激发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活力,充分利用非遗档案数据要素激活黄河流域音乐文化遗产,促进文旅市场价值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对传承黄河流域音乐文化血脉,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4]。

2 传承千年的劳动者之歌——黄河号子音乐艺术价值蕴含

2008年6月,黄河号子(江河号子)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Ⅱ-98),标志着中华民族民间歌曲中最重要的黄河号子(江河号子)终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黄河号子是宋代以来人们在黄河上从事集体劳动时发出的似喊似唱的声调的总称。黄河号子历史悠久,在《宋史·河渠志》中就有“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的记载,这里的“杂唱”指的就是黄河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黄河号子分为抢险号子、土硪号子、船工号子、运土号子、捆枕和推枕号子等,而最常用、最有特色的是抢险号子、土硪号子、船工号子。[5]

2.1 抗洪抢险的音乐口令——抢险号子

黄河河工是专业治理、抢险黄河的工人,是抗洪抢险的中坚力量,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打桩御水。黄河抢险号子因此诞生,黄河抢险号子主要在打桩、拉骑马、拉捆枕绳、推枕时,为了统一工人们的劳动节奏、减轻体力而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韵律的呐喊声(号子)。黄河抢险号子按照节奏的快慢特点,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绵羊号、骑马号(快号)、花号(慢号)、小官号(慢号头、快号)。

2.2 团结协作的精神支柱——土硪号子

土硪号子也称为硪工号子,是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歌曲。硪是指砸地基或打夯用的工具,硪工就是打夯的人。硪工号子的领号人叫号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号头,需要具备好嗓子、好体力、节奏感强、会编词、反应快等要素,一般需磨练三至五年的时间。硪工号子与其他劳动号子一样,一唱众和,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凝聚力量、完成劳动任务。土硪号子按照动作类型划分为八类,分别是:亦称四句号头的预备号、老号(慢号)、板号、大定刚号、打丁号、重叠号、二人对号、综合号。

2.3 呐喊中的集体力量——船工号子

黄河船工号子,是沿黄河劳动的船工们在与黄河边风浪搏斗与操作黄河船只时喊唱的劳动号子,它承载着黄河中下游沿河居民的浓浓乡愁。黄河船工号子按照不同动作情况划分为:出沿号、打篷号、拉船号、撑篙号、挠船号、伸弹号、开船号、打梢锚号。

3 新质生产力场域下黄河号子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3 . 1 黄河号子原生传承方式受到现代化生产的“挑战”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重要水上交通运输干线,黄河中游济源境内的八里古衕断崖峭壁上,现存的古栈道遗迹、拴缆绳的牛鼻孔和拉船缆绳在石壁凸出处磨出的印痕,以及沿河人民传说的运西粮的故事,都铭刻着历史的印记。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夯实地基的工具缺乏,主要为人力夯。黄河中下游修堤筑坝建水库,地基全是一硪一硪打起来的。几千人一起打硪,喊号声此起彼落,场面非常激动人心。

随着现代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科技的迅速进步,黄河号子原生的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和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号子作为一种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动态”音乐文化,作为劳动者诉说劳动人民生活面貌的原生态音乐艺术产物,遇到了许多挑战。机械制造业不断发达,加速了原始传统手工劳动的衰退,由人工主导的人力传统生产方式被新兴的智能机械化生产所取代,黄河岸边的船夫、拉货夫、纤夫、船工、河工等职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原有的黄河号子传播链条被阻断,黄河号子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时代的挑战。

3.2 黄河号子传承人存在“断代”窘境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黄河的河道边,常常响起嘹亮高亢的黄河号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黄河抢险、防洪、应急的工程项目已被现代化、智能化的工具取代,传统原始靠抢险、修堤、筑坝的劳动方法已逐渐退出新时代的劳动舞台。目前会喊唱黄河号子的老一代船工已是耄耋之年并相继退役,而新一代治理黄河的劳动者和工作者真切听过原汁原味黄河号子的已不多,会唱的更是凤毛麟角。曾经千百年来响彻黄河两岸的黄河号子,面临着青黄不接、传继无人、艺技失传的尴尬境地,除了极个别的号种尚有存在,大多数号种濒临绝迹。

沿黄河边原始传统劳作方式的消亡,使得当代年轻人缺乏对黄河号子劳动形式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再加之现代音乐的多样性、时尚性,“现代化”的音乐文化形态更受推崇,为古老和陈旧色彩的黄河号子的传承和创新带来阻力。

3.3 “黄河号子”网络平台检索信息缺失

在各个地区档案馆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以及学习强国等平台中缺乏介绍黄河号子的视频、栏目。此外,通过百度、Bing、优酷、爱奇艺等主流视频播放平台上搜索,以“黄河号子”为关键词的视频极其有限。

黄河号子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流经区域广。按照河南地区划分有:郑州荥阳市和中牟县的黄河号子,郑州中牟县的黄河打破号子,济源市的黄河船工号子,三门峡卢氏县的卢氏劳动号子和黄河码头船工号子,洛阳市吉利区的黄河号子等。由于地区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诞生在黄河流域的黄河号子存在方言、生活环境、民俗民风的不同,歌唱的“音调”和“腔调”存在一定的差异,科学研究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在采搜、整理、保护、学习、传承黄河号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增加了数字网络传播与信息化传递的难度。

4 新质生产力场域下黄河号子档案数据要素建档传承路径

4.1 “静态”保存:构建黄河号子专题化数据档案库

作为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国家级音乐艺术瑰宝,新时代学术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要全方位、多角度借助数据要素进行网络信息采集、调研、数据分析,全力抢救与保存黄河号子的第一手文本资料与文献资料,通过网络数据手段全方位保留和记录最真实的黄河号子资料内容,以加强对黄河号子的静态保护。建议构建以“黄河号子”为主题的“纸质+音响”专题化数据档案库,并以学术发展与数据科学研究为新方向,为黄河号子的保护与传播开辟出新发展之路[6]。

4.2 “动态”保护:搭建黄河号子档案资源库暨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利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手段让黄河号子的故事“动起来”。在有效实现音乐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同时,要全面深化档案资源库配置改革,打造跨界、跨省、跨地多元化黄河号子档案资源库暨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拓展“音乐+文化+科技”交叉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助推黄河号子音乐文化遗产的“活化”“优化”和“强化”。

以档案资源库和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发数字化黄河号子演唱打卡游戏、音乐节奏比赛、优秀纪录片和优秀音乐作品。据此,以触摸黄河号子劳动工具与文物、黄河船夫角色扮演、体验打夯互动等形式,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数字化项目,强化黄河号子音乐文化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让黄河号子家喻户晓“飞入寻常百姓家”。

4.3 “云态”发展:数档结合,激活黄河号子音乐档案数据要素

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与融合,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为黄河号子音乐数据采集、存储、计算、传承、市场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7]4.3.1 建设黄河号子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重点支持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大规模黄河号子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提供便捷的IT基础设施服务,支持多主体自有黄河号子数据资源服务迁移到数据中心和云平台,通过数据中心储存、保存黄河号子资料,产生新质生产力数据的文旅价值。

4.3.2 提供“一站式”黄河号子数据服务站

“一站式”黄河号子数据服务站可以集中发布各类开放数据和开发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数据获取服务。通过微信小程序、APP等多个数据源,输入“黄河号子”即可快速找到需要的黄河号子的数据资源,从“一站式”黄河号子数据服务站可直接观看与欣赏黄河号子的演唱视频与作品,通过下拉菜单选取黄河号子的种类,即可分类别欣赏与学习[8]。

4.3.3 开展网络黄河号子数据驱动培训计划

云平台定期举办网络黄河号子数据驱动基础能力培训班,帮助对黄河号子感兴趣的个人用户认识与学习黄河号子数据驱动,搭建在线问答、游戏闯关、帮助用户解决使用难点,也可以组织线下用户交流会,促进用户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4.4 “活态”传承:文旅融合,实现黄河号子音乐数据档案品牌

“以文塑档,以档彰文”赋予了地方特色档案音乐文化资源新转型与发展契机。目前,数字经济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相关红利,[9]黄河流域富有音乐文化底蕴的旅游点可以借助数据要素场域,通过打造黄河号子音乐节或开发数字化文创产品,提升当地特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10]。

4.4.1 “以号养号”,打造数字化黄河号子音乐节

利用黄河的天然自然景观和现代化实景再现科学技术,让“黄河号子的声音”再次嘹亮响起,形成一道特色的音乐文化旅游胜地。同时,开展以“黄河号子”为主题的演出与音乐表演,使八方游客有机会倾听与了解黄河号子的声音,加大当地旅游业与档案数字资源的高度融合,扩大推广范围[11]。

4.4.2 开发黄河号子数字化音乐文化特色创意产品

建立独特的音乐文化品牌与创意产品是吸引游客和提升当地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借助网络媒介,如搜索引擎、微信小程序、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大众点评网等推广黄河号子音乐文化特色创意产品,将黄河号子的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如带有黄河船夫图案的文化衫、特色手链与饰品、黄河号子音乐盒、纪念品等,不仅可以提高黄河号子商品的附加值,更有利于将黄河号子音乐文化特色创意产品形成精简、集成、高价值的数字资源体系。

4.4.3 文旅融合,实现数字化文旅融合市场

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局限,扩充文旅产品的呈现形式。各地档案馆、博物馆、旅游点将数字技术与黄河号子展览相结合,通过立体全面扫描黄河号子文物、音频、视频并附加相关讲解,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文旅新生态,增强客户实现足不出户“游天下”的新体验[8]。

以数建档,以乐塑旅,以旅彰乐,档旅融合。通过“乐+数+旅+档”四者融合,凸显黄河号子特色音乐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数字化音乐文化体验和品牌形象,赋予黄河号子更多的音乐历史文化价值与韵味,带动旅游文化数据资源健康良性的转化,形成非遗音乐文化发展的新动能。

5 结语

以黄河号子传承建档视角,从非遗档案数据要素激活极、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价值增值极、文旅融合市场价值实现极等切入点,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存、“动态”保护、“云态”发展、“活态”传承,是形成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数据生产力动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J].中国会展,2021(12):26-29.

[2].《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出台实施[J].新西部,2022(07):174-175.

[3]张宛艳.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21(01):82.

[4]张锦.口述档案,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概念的混淆及其成因[J].山西档案,2019(02):5-22.

[5]薛华.黄河号子:黄河文化中的璀璨明珠[J].寻根,2018(06):132.

[6]张斌,李亮.“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04):1-17.

[7]张夏恒,刘彩霞.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24(03):1-21.

[8]陈伟雄,郝涵宇.数字经济发展对文旅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4,44(01):13-22.

[9]刘芮.文化·技术·资本:少林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三重语境与实践逻辑[J].档案与建设,2022(06):42-45.

[10]黄馨仪.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J].大观,2022(09):108-110.

[11]罗全.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档案价值分析[J].档案管理,2020(05):82-83.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张明靖,博士,讲师 来稿日期: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