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构建

2024-08-17 00:00:00王进
档案管理 2024年3期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构建。首先介绍了档案开放审核的定义、目标以及当前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与档案开放审核容错系统的区别,并解释了其独特的特点。其次,描述了档案开放审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缺位是档案开放审核不容忽视的短板。接着提出了构建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应遵循的原则,详细描述了该机制的构建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核心和基础要素。此外,提出建立“档案开放审核专班”的设想,深入探究了相关方的主体权责以及相互关系。接着探讨了对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评价评估方法以及完善与更新策略。最后,再次强调了构建有效的容错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建立“档案开放审核专班”的必要性,为提高档案开放审核的严谨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学术性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识别机制;开放审核专班;评估;反馈机制;协同机制

1 引言

档案开放审核作为档案信息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其稳定性、安全性和效率对于档案管理领域至关重要。容错机制的引入将显著提升档案开放审核过程中处理各种错误的能力,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同时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数据丢失、网络故障还是其他形式的系统错误,或者是人为失误,抑或是某种不可抗拒力造成的损坏,一个有效的容错机制都能保证档案开放审核过程的连续运行和稳定性,最大程度减少故障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此外,容错机制的应用可以避免因细小错误而导致档案开放审核系统崩溃,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档案信息安全,防止敏感信息的泄露。

本文旨在对档案开放审核中的容错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构建,提升档案开放审核系统的稳定性与效率,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通过研究,可以针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升用户服务体验,推动档案管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撰写此类论文并分享经验和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档案信息管理行业的发展,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前景。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文首先明确档案开放审核的定义和目标,并分析当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将阐述构建容错机制的原则、内容和流程,探讨核心要义、法律基础、技术条件、技术要求以及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此外,确定责任组织或人员,分析档案开放审核专班构成及利益相关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三十三条之规定,明确各责任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分配也是本文的重要部分。最后介绍了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评价评估方法并提出改进建议,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2 档案开放审核及机制

2.1 档案开放审核相关的定义

2.1.1 档案开放

在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开放是指:档案馆将达到一定期限、无需控制使用的档案向社会公开提供利用的活动。[1]这里的“开放”即指“档案开放”,而在《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中,是指国家档案馆按照法定权限将形成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无需限制利用的馆藏档案经过法定程序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活动。[2]

相对于档案馆而言:档案开放是指各级国家档案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原来处于封闭状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档案向公众开放,提供社会各方面利用。[3]

相对于其他机构或组织而言:档案开放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将本机关、单位保存的一部分档案、公文、图书等富含历史信息的档案向社会开放,供人们查阅、研究的活动。

档案开放通常有一套完善的程序和规定,如何申请查阅,哪些资料可以开放查阅,查阅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保护档案不被滥用或破坏,同时也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此背景下,建立档案开放审核制度,就是帮助管理档案,审查并确定哪些可以被公众查阅,哪些需要保密,哪些有限制,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容错机制,就是为了保障该系统在面对错误或故障时,能够正常地运行并保护好档案数据。

2.1.2 档案开放审核

档案开放审核是指档案馆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档案进行开放与否的鉴定,是馆藏档案依法向社会开放前必须履行的工作程序。[4]可以理解为,档案开放审核是一个对我们准备开放给公众的档案内容进行审查的过程,确保这些内容符合法律、政策和机构规定。其主要目标是确认是否可以安全、合法地将这些档案信息公之于众。通过档案开放审核,机构能确保公众可以访问、研究并从中受益,同时也保护了一些敏感和私密的信息不被滥用。

2.1.3 档案开放审核机制

档案开放审核机制是指对档案开放给公众查阅的一种流程和规则,其基本目标是在保护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敏感信息的前提下,实现档案的公众可访问性。这一机制通常由档案管理部门依法依规执行。

档案开放审核机制主要包括:档案开放审核的技术机制、档案开放审核的管理机制、档案开放审核的法律机制、档案开放审核的人员培训机制、档案开放审核的质量控制机制、档案开放审核的容错机制等。

2.1.4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是指,在档案开放审核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或机制来确保准确和完整的审核结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意外情况。该机制适用于档案开放审核的各个环节,包括审核前准备、审核过程和审核结果的反馈。与档案开放审核容错系统不同的是,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是一个完整的容错体系,旨在确保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并避免出现审核漏洞,同时提高审核效率,确保信息传递的可靠性。

2.1.5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与“档案开放审核容错系统”辨析

对于“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与“档案开放审核容错系统”这两个容易混淆的词组,需要我们在研究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时澄清它们各自的含义。

从定义与关注点看。“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是一些应用于在档案开放过程中应对和管理错误或异常情况的具体策略或技术,例如数据验证、错误检测和纠正,以及用户权限回滚策略等,主要保证了档案的可访问性和正确性。而“档案开放审核容错系统”则是一个面向全局的架构或平台,它通过整合多个容错机制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和流程,以确保档案开放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从实现范围与层次区分。“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专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如防止不准确的档案信息被错误地开放给公众。这些都是针对特定问题的局部和有针对性的策略。而“档案开放审核容错系统”,其覆盖范围更广,涉及系统设计、数据管理、接口稳定、用户交互等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

从目标与效果来看。“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目标是增强档案开放过程中的某一方面的容错能力,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档案开放审核容错系统”则致力于全面保证档案开放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用户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档案开放服务平台。

综上所述,“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主要侧重于处理特定问题的技术或策略,“档案开放审核容错系统”则侧重于构建完善的整体框架和架构。二者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升档案开放服务的总体质量和用户体验。

2.1.6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与“档案开放审核容错制度”辨析

如果我们将档案开放工作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那么机制和制度都是为了保证档案开放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公正性等方面而设定的规则和安排。机制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运行方式,即一种动态调整的机制,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以达到更好的运作效果,而制度则主要是一种静态的规定和安排,一般被看作是事先设定好的一系列规则和框架,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避免运作过程中出现不合理和失误的情况。

通常来说,机制是指一种动态的安排和规则,比如档案馆的绩效管理机制、员工激励机制等,它们是根据实际运作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制度则更多地指一种静态的安排和规则,比如档案馆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责任与权利的划分等,这些规定都是相对固定的,需要遵守和执行。因此,将机制视为档案开放系统的运作方式,而将制度视为系统的规则和框架安排是可行的。

2.1.7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独特性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具有独特性,因为它专为解决档案资料特性和档案开放过程中的挑战而设计。与通用的容错系统相比,它具备以下特点:

复杂性。考虑到档案的多样性和敏感性,容错机制必须处理各种数据错误、权限问题等异常情况。

系统性。该机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需要融入档案管理系统的每个环节,从数据输入到输出。

动态性。随着档案数量增长、用户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容错机制需不断调整优化以应对新挑战。

预防性。强调预防错误发生,因为档案信息的误公开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

可恢复性。在出现错误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安全性。保护档案信息不泄露或被篡改,确保整个处理过程的安全。

这些特点表明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是确保数据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关键部分,对档案管理和用户信任至关重要。

2.2 档案开放审核目标

档案开放审核旨在确保数据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提升数据的流通效率和准确性,保障公共利益。具体而言,其目标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开放数据的质量是核心目标,这要求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以增强用户对数据的信任和使用意愿。第二,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是不可或缺的,必须防止敏感信息泄露,确保整个审核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第三,提高机构间数据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是关键目标之一,这有助于数据的快速流通和应用,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四,保障公共利益意味着确保公众能够访问到真实、全面的信息,这有助于提高政治透明度,增强公众信任度,并为社会监督和决策提供支持。由此可见,档案开放审核的目标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目标体系,旨在促进数据的高效利用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2.3 档案开放审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档案开放审核现状

档案开放审核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现有关注档案开放审核问题的文献,主题包括档案开放审核的现状、挑战、改变以及提升策略。

(1)档案开放审核的现状与挑战。一些文章主要关注档案开放审核现状[5,11,12],并指出档案开放审核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6,15,16]。

(2)理论及立法层面上的讨论。有些文章从理论和法律层面分析了档案开放审核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策略。[7,10,17,20]

(3)技术应用与创新。部分文章将目光聚焦在如何运用先进技术如智能工作流技术、语义层次网络等对档案开放审核进行优化和提升。[6,11,18,19]

(4)具体策略与措施的提出:一些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档案开放审核的具体策略和措施。[8,9,14,17,20]

上述几个主题是相互关联的,既揭示了档案开放审核的问题,又提供了可能的解决之道。这些文章为档案开放审核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档案开放审核问题,同时为实践中的档案开放审核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具体操作建议。

在实践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的颁布,从国家层面规范了档案开放审核的基本原则、职责、方法与要求,为各地依法开展档案开放审核提供了法规依据。[13]在此基础上地方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纷纷出台各自版本的办法或细则,比如2024年1月天津市档案局出台的《天津市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细则》。这份细则明确了档案馆和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在档案开放审核工作中的职责。它要求解密审核与开放审核并行执行,以实现档案解密和开放两者间的制度连贯性。规定的标准化开放审核工作流程包括“初审—复审—终审”三个步骤。初审由档案馆联合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进行;复审由档案馆组织的专家执行;终审结果由档案馆领导团队在馆长办公会或馆务会等会议中确定。对于档案形成单位或移交单位的机构变动情况,细则有明确的开放审核责任部门区分。例如,如果发生机构变动或合并,责任归属于接管其原有职能(业务)的单位;对于撤销的单位、无法确定职能(业务)接管单位的情况、破产或解散的国有企业档案,以及由国有企业变更为非国有企业后的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由档案馆负责。根据该细则,档案馆需要与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共同商议确定延期开放档案的具体标准和范围,并建立使用台账以便定期评估。此外,还应设定专用场所和配备必要设备,以方便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的进馆工作。

细则鼓励积极推进开放审核平台的建设,完善系统功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工作,以不断提升开放审核的智能化水平。

2.3.2 档案开放审核存在的问题

尽管档案开放审核在技术和规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审核数据的准确性是一大难题。[21]数据来源多样,采集方式各异,导致数据可能遭受篡改、丢失或泄露,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审核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审核过程本身耗时且工作量巨大。[22-24]由于需要人工参与,审核人员必须逐一检查数据,这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也影响了审核效率和质量。再次,审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性常常受到质疑。审核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结果失真,引起误导。因此,审核过程中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处理和传输敏感信息[25]时必须确保安全和保密,防止网络攻击和恶意行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审核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持准确性和时效性,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技术和方法,这要求投入更多资源。[26]审核规范和标准的不完善[27]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可能导致审核结果出现不一致,因此需要加强规范和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其中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缺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最后,审核人员的素质[28]直接影响审核质量。必须加强对审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

总体而言,档案开放审核正在积极发展和完善中,但仍面临着理论深化和实践规范的双重挑战。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及其构建,就是研究与实践的双重短板之一。

3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构建

3.1 构建原则

有效性和适应性。最小权限原则:要求系统中的每个用户或角色仅获得完成其任务所必需的最小权限,以减少信息泄露和误操作的风险。层级审查原则:强调对重要或敏感档案实施多级审查,由不同人员或团队进行,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检测与纠正原则:系统应具备自动检测错误并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一旦发现潜在错误,应立即报警并启动纠正流程。日志记录原则:这要求详细记录所有审核行为和结果,并进行定期审计,以便跟踪和回溯问题。透明化和公开原则:提倡审核规则、流程和结果的透明性,以增加公信力,并对审核决定提供及时的解释和反馈。更新和改进原则:强调随着技术和需求的变化,审核容错机制应持续适应和改进,包括引入新技术、更新操作流程和修改审核标准。教育与培训原则:认为所有参与审核的人员都应接受充分的培训,理解审核规则,识别常见错误,并熟练使用相关工具,以减少人为错误并提升审核效率和质量。

3.2 构建内容

构建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关键内容包括审查标准、审查日志、错误检测和修复机制、定期备份数据和系统设置、用户反馈和改进机制等方面。

审查标准是审核流程的核心,需要明确规定所有审查要点,如档案的敏感性、相关法规、使用目的等,并定期更新以保持其时效性。对于重要或敏感档案,设计多层级审查流程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审查系统应具备权限管理功能,遵循最小权限原则,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行审查操作。建立审查日志系统,详细记录所有审查行为和结果,提供查询平台以便审计和回溯。错误检测和修复机制应包括错误报警系统,一旦发现审查错误或系统异常,立即启动警报并开启修复程序。定期备份数据和系统设置,防止数据丢失或破坏,并制定灾难恢复计划以便快速恢复系统。为参与审核的人员提供持续培训和支持,增强他们对审查准则和容错机制的理解,提升审查技能。建立用户反馈和改进机制,连续改进审查流程,不断增强开放审核容错能力。

通过关键内容的构建和实施,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能够全面有效地应对各种情况,确保审查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公正和安全。

3.3 构建流程

构建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流程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旨在确保审查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首先,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审查目标、风险和操作错误,确定需要审核的档案范围以及可能的错误类型。接着,设计审核和容错策略,包括制定审查流程和规则,以及针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故障的预警和恢复方案。然后,技术实现阶段,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和平台,将设计的流程和策略转化为系统功能,例如开发具有权限管理和日志记录功能的审查系统。之后,进行培训与演练,确保参与审查的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和错误处理方式,并通过模拟演练检验容错机制的有效性。在实施前,进行测试与优化,全面测试审查系统,确保其在各种场景下的正常运行,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审查流程和系统设置。上线运行阶段,正式启动审查系统,执行档案审查任务,并启动错误监控和数据备份等容错措施。最后,持续监控与调整,定期评估审查效果和系统性能,收集用户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审查规则和容错策略。整个流程应根据档案开放的实际情况和组织需求灵活调整,以构建最合适的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

4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构建要素

4.1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核心要义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审核过程的安全、有效和稳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机制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故障预防是基础,通过规范操作流程、用户培训和权限管理来减少人为错误。故障侦测和修复至关重要,建立实时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数据备份和恢复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必备措施,定期备份可以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进行恢复。冗余设计在硬件和软件层面提供了额外的保障,确保系统的一部分出现故障时,其他部分能够接管,保持业务连续性。安全防护措施用于抵御外部攻击和内部破坏,保护系统安全。灾难恢复计划为大规模系统故障提供了应急预案,确保系统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通过这些措施,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旨在创造一个高效、安全且鲁棒的审批环境,确保公众能够依法查阅档案,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和机构利益。

4.2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法律基础

在建立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是必要的前提。这些法律为档案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指导原则。

首先,档案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规定了档案的保存、管理和利用的基本要求,为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其次,信息安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强调了数据保护的重要性,对防止数据泄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制定容错机制具有指导意义。个人隐私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提出了严格要求,对开放的档案数据设定了限制。知识产权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范了档案中可能包含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的使用和保护。如果涉及线上服务,电子商务法律也是需要参考的法律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法律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操作时还需参照当地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建立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之前,必须详细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业务需求,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的容错策略。

4.3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技术条件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技术条件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的基础。

硬件资源是基本需求,包括足够的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以及备用硬件设备以应对主设备故障。软件工具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需要有稳定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工具,以及符合业务需求的档案管理软件。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也是关键,云存储和异地备份等可以有效防止数据丢失并实现快速恢复。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反病毒软件,保护系统免受外部攻击。加密技术,例如SSL/TLS协议,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权限管理技术用于用户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访问特定资源。容灾技术,如磁盘阵列和镜像技术,保护数据和系统不受硬件故障影响。这些技术条件是一般性要求,具体应用时需根据机构或系统的实际情况和技术能力进行选择。

4.4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技术要求

在实施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时,技术要求至关重要,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保护是基础,需要有有效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以防数据丢失。这可能涉及定期或实时备份以及系统故障时的恢复机制。系统冗余是关键,特别是在关键组件上,确保系统的一部分出现问题时,其他部分能够接管,保证连续运行。错误检测和纠正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系统需要能识别并修复硬件、软件及操作错误,并通过报告机制及时处理。网络和系统安全同样重要,需要采取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权限控制和加密技术来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攻击。灾难恢复计划对于应对大规模系统故障非常关键,它能帮助我们在灾害发生后迅速恢复系统。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也是考虑的重点,随着业务需求和技术环境的变化,系统应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审计和监控是确保系统健康的重要工具,通过定期或实时监控以及日志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综上所述,技术要求旨在确保系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业务需求。

4.5 应处理的关系

在构建有效的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时,需要平衡和处理多种关系。

机制应兼顾系统性和定制性,既要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又要能够针对特殊情况进行调整。预防误差和纠正误差同等重要,因为任何系统都不可能完全无误,所以需要有效的错误检测和处理策略。自动化和人工审查之间需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过度依赖任一方都可能导致效率低下或信息遗漏。此外,开放性和安全性的关系也需谨慎处理,确保在开放档案数据的同时保护敏感信息的安全。效率和准确性是另一对需要平衡的关系,尤其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快速而准确的审核至关重要。“客观记录”与“去伪存真”[29]亦是一对需要平衡的关系,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还原真相”“引导舆论”[30]须得兼顾,不容有失。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妥善管理,确保各方需求得到适当的考虑和满足。这些关系的处理将对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5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主体及“档案开放审核专班”

在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构建中,谁来做、谁负责、负什么责的问题,是重要的基本问题。

5.1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主体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主体涉及多个参与方,这些主体共同建立和实施容错机制以确保审核过程的准确和可靠。

首先,审核主体是核心,包括审核人员、机构和管理部门。他们负责执行审核工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相关技术提供商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包括软件、硬件和服务,以保证容错机制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最后,其他相关主体如政府监管部门、社会组织和用户等也参与其中。他们通过监管、评估和反馈,推动容错机制的优化和提高审核质量。

一个多元化的主体结构需要协同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完善且有效的容错机制,以确保档案开放审核无误,防止审核漏洞,保障信息传递的安全。

5.2 “档案开放审核专班”及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利益相关方

“档案开放审核专班”作为执行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主体,需要招募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形成团队时,专业性是基础,每位成员都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明确每个角色的责任至关重要。例如,IT专家负责系统运维,法律顾问确保合规性,档案管理员则处理审核和错误纠正。此外,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是团队顺利运作的关键。他们需要共享信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定期评估和改进也是必要的。专班需要定期检查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效果,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这种跨部门或跨领域的团队不仅能提高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效果,还能从多元视角促进其建设和完善。

5.3 “档案开放审核专班”利益相关方的权责

在“档案开放审核专班”中,各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分配至关重要。

档案管理人员通常承担审查工作,确保档案内容的公开适宜性并维护其安全。信息技术专家负责系统的技术支持,包括维护和更新档案管理系统。法律顾问则提供法律建议,确保操作符合法规政策。风险管理人员评估潜在风险,制定防范措施,保障档案开放过程的安全和稳定。利益相关者代表,如档案形成者或权利人代表,以及公众或研究人员代表,参与政策制定,反映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期望。

这些角色的权力和责任应基于组织机构和任务需求来具体确定。团队内的沟通和协调对于实现有效决策和操作同样重要。通过这样的协作,可以确保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5.4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实施主体

在实施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时,涉及多个主体的合作与协调。档案事业主管部门通常负责制定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并监督整个档案系统。档案馆作为档案收集和保管的主要机构,拥有审查档案的权力,并决定档案的公开程度。在某些情况下,档案所有者或原始部门对档案的开放有最终决定权。此外,提供档案服务的机构,如支持档案数字化和在线访问的公司,也参与审核过程,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等保管档案资料的组织也可能涉及档案开放利用的审核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机构需要相互协作,形成一个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团队,共同完成档案开放审核及其容错机制的实施。“档案开放审核专班”是合作团队组织形式之一。这种协作有助于确保档案开放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合规性,同时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通过共同努力,各参与方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促进档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传播。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实施条例》[31]颁布,其中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国家档案馆应当建立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32]”。同时明确了国家档案馆、档案形成单位、移交单位、保管单位、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等不同主体在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中的职责。这一规定应当也适用于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构建,以及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各实施主体。

6 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评价评估和完善与更新

6.1 评价评估

在对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进行评价评估时,我们需从多个角度出发以确保全面性。

第一,有效性的考量,我们必须确保当前的审核和容错机制能够有效地预防错误并进行恢复。这通常涉及模拟测试系统以及回顾其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

第二,需要关注效率问题,包括审核流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和高效,容错策略在处理错误方面的反应速度和实际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第三,系统的可靠性,包括档案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稳定性,以及是否经常发生错误或宕机的情况。

第四,适用性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验证现有的审核容错机制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档案,并且对于不同级别的档案是否有相应的区别对待策略。

第五,用户反馈同样关键,它反映了用户对审核结果的接受程度和体验感受,以及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

第六,合规性评估确保审查过程和结果遵循相关法规,并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用户隐私。

第七,灵活性评估关注的是机制对新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例如新的法规要求或新型档案的出现。

通过评价评估能够识别潜在问题,据此制定改进方案,提升其在档案开放工作中的服务效能。

6.2 完善与更新

关于对机制的完善与更新,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对现行机制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对其性能进行准确评估。我们需要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管理,同时追求持续的效果改进。

对当前机制进行全面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了解系统处理错误的方式和导致错误的情境,以及错误的反馈机制和透明度。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确定改进的目标,例如降低错误发生频率、提高错误检测率或优化错误恢复流程。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制定新的策略。这可能涉及引入新技术、优化现有流程或加强人员培训。新策略的实施必须伴随严格的监控,以便评估其效果,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确保策略达到预定目标。同时,记录和跟踪关键指标有助于识别长期趋势和潜在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改进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将得到持续的优化和更新。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跨部门的协作,各部门之间需要共享信息和资源,以实现共同的改进目标。

7 结束语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档案开放审核容错机制的构建。

首先介绍了档案开放审核的定义、目标和面临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容错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原则。详细介绍了容错机制的内容和流程,明确了核心要素。提出了建立“档案开放审核专班”的设想,并讨论了相关方的权责及关系。最后,探讨了评价方法和改进策略,为提高档案开放审核的质量提供了建议。

总之,本文强调了构建有效容错机制和建立“档案开放审核专班”的重要性。相信在不断改善和完善的指导下,档案开放审核将更加严谨、准确、规范。同时,希望本文能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启发更多思考和探讨。

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研档案与科学数据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批准号:22CTQ0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J].中国档案,2001(03):15-16.

[2]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J].中国档案,2022(07):36-38.

[3]马绪超.档案开放公布中的法律规定探析[J].档案,2002(03):4-8.

[4]卞咸杰,黄杨.“档案开放审核”与“档案开放鉴定”概念辨析[J].档案管理,2023,(05):36-39.

[5]陈俐,金霞.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业务流程的科学设计[J].中国档案,2020,(10):40-41.

[6]杨扬,孙广辉,韩先吉.敏感词全文比对在档案开放审核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档案,2020,(11):58-59.

[7]张世举,薛娟娟.法治视野下的届期档案开放审核模式创设分析:基于档案法规体系部分条文[J].办公自化,2021,26(10):45-49.

[8]曾毅.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新修订档案法的视角[J].浙江档案,2021,(08):26-28.

[9]魏丽红.档案开放审核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四川档案,2022,(01):27-29.

[10]王芳.权力制约理论指导下档案开放审核的立法完善[J].浙江档案,2022,(04):63-65.

[11]王楠,丁原,李军.语义层次网络在文书档案开放审核中的应用[J].档案与建设,2022,(06):55-60.

[12]闫静,谢鹏鑫,张臻.新《档案法》背景下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的挑战及对策[J].北京档案,2022,(07):7-10.

[13]档案开放审核工作主要法律法规依据[J].四川档案,2022,(04):57.

[14]魏源.馆藏档案开放审核质量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档案,2022,(11):42-43.

[15]姚静,徐拥军.构建档案开放审核免责机制的必要性、困境与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3,(02):74-80.

[16]卞咸杰,黄杨.“档案开放审核”与“档案开放鉴定”概念辨析[J].档案管理,2023,(05):36-39.

[17]蒋云飞,金畅.档案开放审核尽职免责:理论阐释与制度创设[J].档案学通讯,2023,(05):11-18.

[18]卞咸杰.基于智能工作流技术的档案开放审核系统设计与实现[J].档案管理,2023,(06):84-87.

[19]李军,徐志国,王楠.智能语义助推档案开放审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档案,2023,(11):56-57.

[20]肖秋会,王玉,张博闻.档案开放审核自由裁量权控制机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06):61-68.

[21]董明,李晓枫,杨章等.基于数据驱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方法研究进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24,40(01):8-17+28.

[22]林红.全省市、县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调研报告[J].四川档案,2023(04):11-12.

[23]谢永宪,王巧玲,刘湘娟,等.我国档案开放审核工作调研与分析[J].山西档案,2023(05):156-164.

[24]马怡琳,李宗富.赋能·助力·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解密与开放审核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山西档案,2022(04):112-118.

[25]加小双,贠疆鹏.《美国国家档案馆战略规划(2022-2026)》的分析与启示[J].北京档案,2023(10):43-49.

[26]纪浩宜.网络购物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研究[D].云南大学,2023.

[27]钟晓杰,高鸿翔.浅谈建筑电气消防审核和验收中的常见问题[J].消防界(电子版),2023,9(11):66-68.

[28]许安琪.高校网上预约报账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22):66-68.

[29][30]张予宏,王进.建立社会热点事件专题档案的探讨[J].云南档案,2014(12):50-51+54.

[31][3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公布.秘书工作.2024-01-25 21:43.发表于北京.https://mp.weixin.qq.com/s/do9lnFhNh0qXQmLN pfqhhQ.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档案与校史馆 王进,硕士,馆员,科长 来稿日期: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