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晕船晕飞机 出行难题该咋办

2024-08-15 00:00吴妍
健康博览 2024年8期

现代社会出行愈发便捷,交通工具琳琅满目,遇到节假日,甚至还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因为晕车、晕船、晕飞机,出行成了一个大难题。

提及晕车,不少小伙伴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难受的经历,尤其是碰上交通拥堵或者路况不好的时候,汽车频繁急刹或颠簸,让人顿感晕乎乎的,面色苍白冷汗出,胃里汹涌欲呕吐。如果前一晚没睡好或者坐车前吃得过饱,不适感则更加强烈,可谓昏天黑地、翻江倒海。

晕船则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昏厥、难以集中注意力和缺乏主动性。这种对乘船等运动诱发的不耐受是一种生理反应,几乎人人都可能出现,但是当某些个体对这种反应的易感性和严重性过高时,则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晕动病。

晕动病出现有原因

那为什么会得晕动病呢?这就得从导致晕动病的结构基础——前庭系统讲起了。

其实,人类并不是唯一受晕动病折磨的物种,猫、狗,甚至一部分鸟类在颠簸的环境中都可能会得晕动病。这是因为人类和这些脊椎动物都有一套精密的结构——前庭系统。只有那些没有前庭系统的物种才能免受晕动病之扰。

前庭系统包括前庭外周感受器和相关的中枢神经结构。人的耳朵里不仅有用来听声音的耳蜗,还有藏在内耳里的前庭感受器。它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所在平面互成直角的半规管组成。

由于其精细而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位于左、右两侧内耳里的前庭感受器可以随时360°无死角地探测头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无论是我们左右转头、低头抬头,还是坐车时的直行和转弯、坐船时的起伏晃动、坐飞机时的起飞和降落等,前庭感受器都会即时感知。

这些速度的变化会刺激前庭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然后感觉细胞发出的神经冲动会沿着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脑干、大脑和小脑,使我们能够感知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运动状态。

此外,大脑皮层还会综合处理来自不同感官途径的传入信息,如眼睛看到的视觉信息和关节感受到的本体感觉信息等。然后通过反射下达命令,支配眼球活动和躯体运动,使我们保持视物清晰和身体平衡,避免在头部晃动或各种运动时视野变得模糊或身体不稳而摔倒。可以说每一个看似简单平常、理所应当的动作背后,都离不开身体各部位的联动配合。

正常人群中只有部分人群受晕车、晕船、晕3D 之扰,并不是人人都有晕动病,所以晕动病和视觉诱发的晕动病是由特定刺激和个体易感性之间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多症状综合征。关于晕动病的发病机制,虽然至今没有统一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但科学家们提出了若干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其中“ 感觉冲突/神经失匹配假说”是被引用最多的解释。

●视觉与前庭觉冲突

不同传入途径的感觉信息会通过各自的传导通路到达大脑,大脑皮层会综合对比所有传入的感觉信息,从而形成一个明确的自身运动状态认知。当眼前所看到的视觉信息与前庭器官所感知到的运动信号不匹配时,大脑便很难产生对自身状态的统一认知和连贯平衡感,从而引发头晕和恶心的症状。

例如,在坐车时看手机,眼睛看到的是相对静止的手机屏幕上的文字,视觉系统会告诉大脑:“我是静止的。”而前庭感受器则能感知汽车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会告诉大脑:“我是运动的。”这种信息冲突会使大脑陷入混乱。

看3D电影或玩虚拟现实游戏时也是同样的原理。眼前的画面是在不断移动的,视觉会告诉大脑:“我是运动的。”而实际上身体并未移动,前庭感受器会告诉大脑:“我是静止的。”眼睛再次欺骗了大脑,使其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由于每个人的前庭感受器敏感程度不同,大脑处理这些感觉冲突的能力也各异,因此有些人在一定强度的刺激状态下就会出现晕动病的表现。

●大脑预期与实际刺激信号不匹配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有储存和记忆功能,当我们做一个动作时,大脑会根据既往的经验对动作的结果形成一个预期,当传入的信号与大脑的预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匹配不当的信号,而持续的、强烈的匹配不当信号就会引起晕动病。

出行防晕有妙招

那么,有哪些办法可以减轻晕动病带来的痛苦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尽量选择前排平稳的座位,保持头部有稳定的支撑,眼睛水平看向前方远处,这样有助于视觉传入信息与前庭觉感受到的运动信息同步。另外,也可以闭眼休息,开启“睡眠模式”,从而减少视觉和前庭觉的冲突。

尽量避免看手机或看书。如前所述,在看手机屏幕或者看书时,眼睛看到的是相对静止的物体,而前庭感受到的则是运动的信息,这极大地增强了大脑接收的信息冲突,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晕车症状。

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对防止晕车有一定的作用。睡眠不足时,容易出现头晕、头涨、困倦乏力等不适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晕车。

通过戴上耳机听音乐来分散注意力。

如果不是坐飞机、高铁,可适当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车内异味刺激。

出行前不要吃得过饱或吃太多油腻食物,避免乘车前饮酒。

如果上述建议都做到了,仍然无济于事,可以选择在乘车前半小时服用抗晕动病药物(请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前庭康复训练来预防晕动病。根据晕动病的发病机制理论,如果坐车、坐船这些具有挑战性的行为是在一个人的适应范围内进行的,并且大脑预期的内部模型如果在反复刺激下进行重新校准,那么症状将随着反复暴露于这些运动情境而得以减轻,所以随着坐车频率的增加,有些人的晕车症状会逐渐减轻。这也提示我们平时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到医院眩晕门诊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前庭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的方式降低运动敏感性,提高运动耐受性,从而减轻乘坐交通工具带来的困扰。

编辑/罗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