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整改是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一环,也是写好审计下半篇文章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审计查出问题应及时整改,应督促有关部门对体制机制性问题加以研究,推进深化改革,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审计监督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必然要求。
一、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1.审计整改是履行审计职责的重要抓手。作为审计监督的关键一环,审计整改的程度和效果是衡量审计监督职能发挥成效的重要指标。“审”是为了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改”是为了解决问题、以后不再出问题。通过审计整改工作的推进,促进被审计单位从源头上、体制机制上来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推动审计从查找不足的“经济体检”淬炼提升为正本清源的“深度会诊”,将审计监督落到实处。
2.审计整改是做好风险防控的不拔之策。审计不仅仅限于监督、限于查问题,更具备抵御、防范、预警问题等功能,而审计整改正是确保这一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通过审计整改工作的推进,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研究,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同时,以“治已病、防未病”为目标,从根源上、从体制机制层面找到提前防御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从源头防范问题发生,更好发挥审计的预警防控功能。
3.审计整改是助力队伍建设的预警机制。审计是监督、是爱护,更是一种帮助、一种教育。审计整改的有效执行是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全过程,对党员干部的权力具有约束和保护功能。做好审计整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违规违纪行为及时预警纠偏,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认识,常怀敬畏之心,永保谦虚之态,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现阶段审计整改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的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优化一系列的制度、办法,使审计整改工作得到强化。然而,基层审计机关仍时常面临“整改难”的情形,一些问题屡审屡犯,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1.被审计单位思想认识不高,主体责任未扛牢。一是存在“与己无关”的心理,认为审计部门就是来找茬挑刺的,表面欢迎、内心抗拒,不愿意对现有工作模式做出较大改变或者付出更多努力,处于维护本部门利益的私心,推诿回避问题,对整改不积极,认为谁查谁改,整改主体责任在审计部门。二是存在“躺平摆烂”心理,尤其是对问题后果已经造成、整改难度较大,又没有主观整改意愿的问题,表现出“混过一次算一次”,甚至出现虚假整改的情况。三是存在“法不责众”心理,面对普遍存在的、上下级体制机制未理顺原因造成的、或者是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怀揣着责任不全在我、法不责众的心理,转嫁问题责任主体或者强调整改的困难,逃避审计整改工作。四是整改存在形式主义。有些单位整改仅停留在问题表面,就事论事地进行整改处理,未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达不到治标治本的效果。有的单位虽然表现出非常重视整改工作,组织班子专题研究、出台制度文件,但只是从形式上完成整改任务,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2.督促整改职能落实不够,整改质量受影响。一是整改要求不够精准。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质量把控不够严格,一些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没有查深查透,问题定性没有直击问题实质和根源,提出的整改要求和审计建议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够、操作性不强,被审计单位不懂如何改、不会改问题时有发生。二是后续跟踪督促力度不够。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参与一线审计人员仅有10余人,还要经常面临被上级审计机关和纪委巡察抽调人员的情况,这就导致完成计划审计项目成为基层审计人员的首要任务,常常是一个项目还未结束就已经提前进入下个项目,无暇顾及审计整改等后续督办工作,对审计项目整改情况指导检查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对整改不力的单位缺乏有效处理手段。当前对被审计单位整改不作为、慢作为的责任追究法规制度和有效的问责机制还不健全,有些项目整改期已过但整改仍不到位,审计部门只能是一次次催,下发整改督办函,依靠政府行政命令、开协调会去推动,审计没有过硬的强制手段,整改效果差强人意。
3.整改标准和路径不明确,整改评判不精准。审计部门目前关于整改工作的具体操作规范还不够健全,缺乏标准、权威的评判依据和成熟经验。实践中对审计问题如何整改、整改到何种程度、如何界定责任等都无法做到统一标准和刚性要求,审计整改程度的判断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主观意识,容易导致整改评判不精准、不科学。特别是一些较为复杂的审计问题整改,如涉及到多个行业的问题,审计人员由于知识受限,还需组织相关专业部门进行研究协商。一些审计问题已既成事实,从过程上无法逆转纠正,如何处理还需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协商。一些属于管理体制、机制范畴的问题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部门层面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都需要在政府层面上予以研究和解决。而目前比较欠缺的就是权威高效、集中统筹、分级分类确定整改标准和路径的机制。
4.贯通协调机制不畅通,联动效应难发挥。一是跨部门协作配合难。目前审计整改工作更多的还是审计机关被迫“单打独斗”、唱“独角戏”为主,其他部门大多处于旁观或者书面协助状态,未能真正有效参与整改工作,与纪检、监察、司法、公安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协调机制尚需加快建立健全。二是审计结果运用难。地方党委、政府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够,存在“审是审、用是用”的两张皮现象,例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使得审计结果严重滞后,给审计结果运用带来不利影响。三是移送反馈难。审计部门移送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单位的案件线索,问题立案、结案率均偏低,处理进度也较缓慢,相关线索一压再压,很多不了了之,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人员移送案件的积极性。
三、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对策
1.转变思想认识,从“要我整改”到“我要整改”。要着力转变由审计部门主导的被动整改模式,压实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主体责任和被审计单位“一把手”整改第一责任,形成我要改、主动改的格局。一是要加强学习宣传。充分利用审计整改已经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历史机遇,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宣传,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新修订《审计法》纳入党委、政府常务会议、党校主题班学习培训内容,促进各部门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注重自我提升。审计部门自身也要提高认识,顺应形势,进一步强化审计整改在审计监督中的地位,要把审计查出问题与查出问题整改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一体推进,切实做好审计下半篇文章。三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地方党委、政府应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重点考核内容,党委、政府督查部门开展跟踪督查,地方人大开展审计整改专项评议,倒逼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
2.强化督办检查,从“不了了之”到“应改尽改”。一是加强对整改工作的指导。基层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审计专业优势,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意见,帮助被审计单位做好问题整改。二是将审计整改工作前移,注重审中整改。采取“边审计、边整改、边指导、边规范”的方式,对于问题较为简单的,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台账、立审立改、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对于整改难度较大的问题,指导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推进,避免造成审计结束后问题查而不改,最后不了了之。三是要完善跟踪检查反馈机制。采取资料审核和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相结合,从严验收整改成果。对正在整改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回访,实地了解问题整改进度情况,并定期进行情况通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同时,对部门反映的整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形成专报提请政府作进一步研究调度。
3.明确整改标准,从“经验判断”到“有依可据”。一是制定整改验收标准。根据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分类总结不同领域的共性问题,依据问题所属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别,参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内部管理制度,分层分类拟定相应整改措施,列出整改完成的验收标准,为审计整改结果的认定提供参考。二是理顺整改结果认定程序。在整改期限届满后,由项目承办部门负责收集汇总整改情况资料,并按照有关标准和依据对整改完成情况进行初步认定;整改督查部门负责审核初步认定情况,并定期提交审计业务会审议并认定整改结果,根据审议认定结果进行整改台账“挂销号”处理,同时完善整改台账。三是规范特殊销号情形。对于“因国家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政策发生变动,被审计单位执行整改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审计意见无法继续执行”“审计文书存在审计结论不恰当、审计处理处罚意见不适当”等情形,导致整改无法进行或者没有执行下去的必要,可以经审定予以销号处理。
4.强化协调联动,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一是要建立健全整改联动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人大等监督方式之间的贯通协同,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统筹、部门履职、审计跟踪的审计整改工作模式,推动形成整改监督合力。二是要优化审计成果运用。及时将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整改结果以审计信息、简报、专报等形式提交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三是强化追责问责力度。纪委监委和相关主管部门对审计发现并移送的问题线索必须查个水落石出,做到件件有回音,特别是对审而不改、改不到位、屡改屡犯等情况的要严肃进行问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以案促改,发挥审计监督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茁.督促审计整改发挥审计监督效能[J].工作研究,2024(1):11-12.
[2]汪波,黄岁清,唐义龙.当前基层审计整改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J].审计与理财,2024(4):13-14.
[3]张红.推动审计整改有效落实[J].审计与理财,2024(4):8-10.
(作者单位:新余市渝水区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