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视域下,阐述了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理念耦合,即以人为本,培养服务型、复合型、创新型、学习型人才,并从目标的一致性、机制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发展的协同性四个维度探讨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耦合效应,并提出职业院校可通过健全组织架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途径高效融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提升教育服务效能,助力技能型、服务型社会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大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77-04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坚持个性发展、谋求生存、服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目标,“高举实用主义大旗,坚持社会性、实用性、职业性、道德性的人才培养思想”,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的沟通联络,参加全社会的运动”的办学思想,强调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体现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耦合性。对当前职业教育积极回应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与服务地方、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依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本研究在“大职业教育”视域下,探讨当前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两大职能双向融合、同生共长的耦合发展之目标、效应和路径,为职业院校践行“大职业教育”主义,培养现代化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现代化、服务人人现代化谏言,推动职教人才培养从重规模、重数量向重能力和重贡献转变。
一、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理念耦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更是人才引领驱动、人才支撑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直接目的,而开展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强调“职业人才培养要达成个人谋生之预备、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谋个性之发展”四个目的”,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个人和社会耦合发展的理念。在以人的成长为中心,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要义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下,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耦合发展,致力于培养服务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学习型职业教育人才。
(一)培养服务型职教人才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经济的体现者,具有信息化、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等优势。职业院校加强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加强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引导职业院校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加强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培养复合型职教人才
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指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的逐渐培养成为重要人才培养类型,减少了企业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成本,提高了人才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82610c5e0ad8d0b864fa8da227678b04期的系统工程,学生的个性、基础、兴趣、意志力等各不相同,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无法千篇一律,也不能只关注少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而应因材施教,人尽其才。通过实施专业复合化、师资复合化、课程复合化和平台复合化,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社会服务环境中培养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胜任各种职业岗位。
(三)培养创新型职教人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加速,传统产业逐渐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所替代。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具备适应新产业、新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能够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培养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发展的需要,要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素质和创新氛围等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职业教育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培养学习型职教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终身学习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培养学习型职业教育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全国首部以“终身学习”命名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将终身学习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终身学习促进议事协调机构,建立健全教育督导机制,从而构建了推进市民终身学习的体制构架,为培养学习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保障。职业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学习型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坚持与产业结合、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
二、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耦合效应
耦合效应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黄炎培“大职业教育”充分展现出大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和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动性、联动性。当前,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强国建设、民族振兴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责任与使命”,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耦合效应越来越显著,体现在目标的一致性、机制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和发展的协同性。
(一)目标的一致性
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人才培养,其最终目标都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一是社会服务直接满足社会的即时需求。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职业院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提供人才支撑。职业院校的科研项目直接与社会需求对接。二是人才培养则是为了构建未来的社会支柱。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非技术性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未来社会支柱的基础。三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学生所学与实际工作实时对接,关注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开设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相契合的专业,培养具备前瞻性的人才。此外,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
(二)机制的互动性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理念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服务的改革趋势,使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如紧密的校企、校地、校社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师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这种合作机制鼓励师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首先,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资源和就业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其次,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职业院校可以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同时,校地合作也有助于职业院校了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后,校社合作是职业院校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方式。通过与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职业院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项目,如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传承等。这种合作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
(三)资源的共享性
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往往需要相同的资源支持,如师资、设施和资金等。这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能够大大提高两者的效率。首先,师资是职业院校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优秀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职业院校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建立教师交流机制等方式,实现师资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其次,设施是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服务质量。对于一些高精尖设施,由于其成本较高,可以考虑采用共享的方式,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职业院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施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后,资金是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资金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的同时,加强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通过合理规划预算、严格控制开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等方式,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确保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四)发展的协同性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聚焦于学生的协同发展充分体现了两者的耦合效应。职业院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积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才,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良好的社会服务还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经验反馈,学校可以了解到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进入社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可见,良好的社会服务和优秀的人才培养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是密不可分的。
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耦合发展路径
“大职业教育”主张沟通、联结内外部关系,直至“容纳一切”“参与一切”,以创造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教三融”,这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部把主要任务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全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耦合发展是促进职业教育三教三融,继承和发扬“大职业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领域、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
(一)健全组织架构
为了实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发展,职业院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专门的组织架构是关键一环。一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的机构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专门机构的建立意味着职业院校对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个机构将负责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相关工作,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机构运作的基础,包括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等。职责分工的明确可以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专门机构的资源融合功能。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三是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人员调配、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实施灵活的管理机制,以适应社会服务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职教协同发展,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四是建立多元化服务模式。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双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实施实践教学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特点,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包括技术推广、社会培训、文化传承等,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应该紧密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应该根据社会服务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如社会工作、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等,提升社会服务有效性。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完善实验实训设施,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应该加强与企业、社区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训实践基地。三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项目,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社区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共同培养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人才。四是定制化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发挥专业特色和教学资源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定向项目。引入企业专家进行培训课程植入,根据学生专业、能力特点,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实训,实训合格并参与随岗实习的学员由企业安排正式岗位实习。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和管理工学交替、岗位实习学生;双方互聘兼职教师并开展相关培训学习。对实习期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符合上岗条件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通过双向选择即可录用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
(三)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还要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一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技术研发和服务,职业院校可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拓展社区服务领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为社区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可以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文化传承、健康促进等服务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参与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职业院校可以增强与社区的联系,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与创新如“郑和学院”“丝路学院”等出海项目,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可以通过与国外职业院校、企业、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交流等活动,推动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四是推进网络育人,完善信息服务平台。落实人才培养要求,创新教学、评价、研训等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进网络育人。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推进网络育人,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例如,可以建立职业教育信息网、人才信息库等平台,为企业和社区提供人才供求信息、教育资源信息等服务。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提高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耦合发展的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X0KKuFTkFLeR/knbEiY1ieKDGQ0WOo5zxKhhYLZeWJo=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应涵盖政策支持、过程监控、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等方面,以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是争取相关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推动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科学化、合理化”,获得政策支持。如可以制定专项计划,对在耦合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院校给予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二是加强过程监控管理。保证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效实施,如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过程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对其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按计划进行;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三是完善质量评估。制定评估标准,根据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开展定期评估,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定期评估,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注重结果反馈,切实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进行整改和提高。四是保持持续改进。总结经验教训,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实践进行总结,提炼经验教训。优化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优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方案。创新发展,鼓励师生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创新发展。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应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耦合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梁德友,傅瑞林.黄炎培人才培养思想及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5(33):10-13.
[2] 苏州厚植人才优势领跑产业创新[N].新华日报,2023-07-05(01).
[3] 江敏敏.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探讨[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7.
[4] 吴建新.双主体·双导师·双基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现代学徒制实践案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8(84):58-6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