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驱动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4-08-15 00:00:00朱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2期

[摘 要] 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信息化技术推动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技术不仅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为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改革方向,持续推进信息化应用、健全协调机制,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几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提升教育公平性和教育质量。

[关 键 词] 信息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61-04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动能和思路,利用信息化技术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教学过程的透明化,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战略部署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应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驱动下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一、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多受限于教师的讲授和课堂的安排,自主学习空间有限。[2]而信息化改革是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数字化课程资源和智能辅导系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进度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节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信息化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会,使得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信息化技术驱动下,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模式创新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助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的内在需求

高校的管理工作涵盖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大量的信息处理和数据管理,由于其管理任务较为复杂和烦琐,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容易出现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高校管理提供了一条高效、智能的解决路径。通过建立智慧校园,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可以实现各项事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不仅能够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还能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另外,信息化管理不仅是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的必要手段,更是高校实现科学管理、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可以全面收集和分析各类管理数据,生成详尽的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为管理层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帮助管理层识别潜在的问题,制定更加科学和精准的管理策略。

二、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现状

现阶段,高校正逐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更为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中,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实施的创新教学策略。混合式学习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内自主学习,同时保留面对面交流的优势。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的讲授和家庭作业环节颠倒,鼓励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实验等互动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参与度和实践性。高校课程内容和专业建设正逐步向跨学科和应用型转变,以适应社会和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已开始重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链接,如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增加项目导向的课程,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此外,随着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推广,相关课程得到了显著加强,不少高校开始注重软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虽然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思想认识仍需进一步提升。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并投入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高校的管理层和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仍然将信息化视为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而不是变革的驱动因素,导致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不够,创新应用动力不足。[4]例如,许多高校虽然建设了“智慧实验室”“智慧教室”等基础设施,但在实际使用中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教师和学生对这些新技术的接受度和适应度也较低,未能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和创新应用。另外,信息化建设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不完善。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一些高校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足,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进度缓慢、效果不佳。

(二)信息化建设任务不够明确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信息化建设任务和目标不够清晰,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和标准。高校在制订信息化建设方案时,往往只是宏观地提出要实现“智慧校园”或“教育信息化”,但具体如何实现、达到什么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步骤,信息化建设难以有效落实和推进。其次,部分高校在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时,未能充分考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支持,未能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缺乏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创新。

(三)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缺乏融合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本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两条平行线,缺乏有机结合和整体规划。一是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协调机制不完善。高校内部各部门在推进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教育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改革的适应度和参与度不足,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新技术应用的热情和能力,学生在信息化学习中,存在适应困难和使用不便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

三、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内容

(一)教学资源信息化

数字化教材和课程资源是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核心。利用信息技术,高校需积极开发和使用电子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字化教材包含多媒体元素,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5]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源库,涵盖各类学科的教学资料、科研成果和学习资源,且具备高效的检索和共享功能,方便教师和学生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库的共享机制,不同高校之间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整体质量。

(二)教学方法信息化

教学方法信息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开始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智能辅导系统等方式,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些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既保留了面对面交流的优势,又利用在线平台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在线预习、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兴趣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是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在线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则进行讨论、实践和项目合作等活动;智能辅导系统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测试,系统根据学习效果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建议。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驱动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也应逐步完善改革,以对课程安排、教学资源、考试管理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学籍管理系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生的入学、注册、考勤、成绩、毕业等各个环节。信息化学籍管理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学籍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实时更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记录,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查询和统计;人事管理系统包括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工作。通过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高校可以对人事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实时更新人员信息和绩效记录;财务管理系统包括预算编制、财务核算、资金管理等工作。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对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和分析,提供实时的财务报表和预算执行情况,帮助管理层进行财务决策,还可以实现在线报销、支付等功能,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和烦琐,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6]

四、信息化技术驱动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要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要求,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为此,高校管理者应率先转变观念,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主动推动信息化改革。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方案时,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确保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可以加强信息化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推广,采用专题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向全校师生传递信息化教育的重要趋势,营造浓厚的教育信息化氛围。

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这是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基础保障。其一,建设高效的网络环境。高校应投入资金,建设高速、有线和无线结合的校园网络,确保网络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满足师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其二,打造智慧教室和数字化校园。智慧教室的建设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教室通过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录播系统等,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效果。此外,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完善,还包括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如教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实现校园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其三,建设大数据平台和教育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服务在教育信息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建设教育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的教学数据和学校的管理数据,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教育云服务则可以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为师生提供稳定、安全、便捷的云端教育服务。其四,发展虚拟实验室和仿真实训平台。虚拟实验室和仿真实训平台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尤其对于工科和医学等实践性强的学科,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复杂或危险的实验操作,解决传统实验室设备不足的问题,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实验教学环境。其五,强化信息安全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安全的保障。高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确保教育教学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二)明确改革方向,持续推进信息化应用

在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模式。高校应明确这一改革方向,通过在线课程、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紧跟这一趋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导向的课程建设,利用虚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平台等信息化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校园内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高效、智能、安全的智慧校园生态系统。除了硬件设施,还应涵盖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升校园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为此,高校需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开发更多高质量的在线课程、电子教材和虚拟实验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加强资源共享,通过教育资源库和在线平台,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另外,高校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实现各项事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管理效率和规范性,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要持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拓展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新,推动信息化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健全协调机制,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

健全协调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首先,成立高校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如教育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该机构应由校领导、教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各学院代表等组成,确保决策科学合理、执行有力。其次,设立跨部门协作团队,确保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能够高效沟通、紧密合作。跨部门协作团队应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此外,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现职责不清和流程不畅等问题。例如,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教务部门负责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各学院应积极参与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和实践。

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应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应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教学视频和课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课外拓展内容,利用虚拟实验室和仿真实训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训课程。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智能化的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和支持。例如,建立智能辅导系统和在线测评系统,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辅导。

高校还应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确保信息化改革的效果,高校还应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信息化改革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评估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果和用户满意度,及时调整和优化信息化应用策略,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化系统和服务,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驱动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分析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可以看出信息化技术在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推进信息化改革,健全协调机制,确保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程春.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3):190-192.

[2] 寇燕.双创教育背景下产教融合在高校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5):18-19,22.

[3] 赵霞.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2):45-48.

[4] 胡蓉.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3(5):71-74.

[5] 郑文彧.新时代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8):88-90.

[6] 蒋雨宏.后工业时代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价值及优化路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3(3):29-33.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