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足新发展格局,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能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促进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共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现状、成效与创新进行介绍,针对实践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设计了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框架体系,并提出了做好资源配置、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品牌等推进路径。
[关 键 词]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085-04
202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结合襄阳都市圈现实情况,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落实“1+3+3”系列重要论述,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是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现状
2020年9月,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启动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项目建设。经过三年建设,实践中心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3年10月,湖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建设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项目。
(一)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配置
实践中心包含智能新能源汽车实习实训中心、社会培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实践中心占地1356平方米,建筑面积8092.5平方米,实验设备1611套,总值6006.5万元。
(二)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
实践中心采用理事会制度,由实践中心内共建学校、行业、企业参与,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不同出资主体通过组建理事会,对中心的制度修订、规划等事项共同决策。成立理事会成员委员会,下设实践中心主任,负责整合资源和引入企业参与教学,在经费使用、人员配置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形成“共治共管”的机制。
(三)专业技术人员配备
实践中心建设整合企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坚持“引进、培养、聘请”“三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由校内教授领衔、校外技能工程师指导的师资队伍。实践中心共有专兼职教师352名,“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2%,其中,企业兼职教师92人。
二、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原则和意义
(一)建设原则
1.先进性原则。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要实现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功能,需要在实训设备、实训环境、技术要求等方面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在技术、设备、教学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具备先进性和前瞻性。在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等方面,与行业、企业保持同频发展和持续更新进步。
2.开放共享原则。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一方面为校内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在本区域内,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其他学校、企业及个人,开放共享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真实生产和对外交流服务等资源。实践中心在参与对象、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开放性,允许各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有利于实践中心掌握各方需求及变化,提升其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实践中心除注重设施、设备、实训内容的共享外,还在科研资金、项目、人力、技术和知识等方面打破壁垒,实现共享,促进各方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3.可持续发展原则。产教融合是实践中心的价值特征,实践中心是产教融合的平台和载体。实践中心建设目标是为教育和产业提供服务,为产业提供技术创新、研发支持等,解决产业需求的同时,为学校提供教学实践场所和机会。实践中心的公益性、区域性、时代性、育人性和经济性等特征都要求实践中心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建设意义
1.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刚性需要。实践中心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载体和保障,是学生实训、师资培训的场所,也是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是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
2.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工程。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落实“1+3+3”系列重要论述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立足新发展格局,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可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实践资源均衡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形成与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提升学生技能和就业创业素养的有效路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可承担校内学生实训、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任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实践中心多主体、产教融合、市场性等特性,决定了实践中心是集产、学、研、用于一体,其教学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紧密契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素养。
4.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体的重要载体。以实践中心为连接点,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嵌入,不仅能强化市域中的产业和教育的网络结构,还能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行业产教融合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利于汇聚产教资源和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发挥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的牵引和驱动作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员流动,这既是增强合作的途径,又是技术学习和技能积累的途径。
5.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重要体现。面向实践、提升能力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办学需要统筹参与主体多元化与服务场域全局化。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要实现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功能,更加强调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更加重视参与过程的共建性和成果的共享性,也更能凸显产教融合的产业供求匹配属性和有效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三、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成效与创新
(一)开放共享实训资源,服务区域人才培养
通过深化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成8个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引进企业文化课程、对标企业生产标准、共建智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及服务领域专业课程;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生产案例引入实践中心;以智能新能源汽车设备装调、电池诊断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整车装调测试等核心岗位为载体,紧密关注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持续培养与供给。
随着与共建单位深入合作,中心功能不断完善。近3年,校企联合开发8本实践教学教材、共建26门实训课程资源、开发9个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体系、43项任务工单;开展面向区域院校,对外培训人数6 684人,对外开展实训1 329 800学时。
(二)产教深度融合,开发精品社会培训项目
精准把握区域人才需求,完善社会培训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培训服务。实践中心遴选多名企业技术骨干,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培训,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实践中心申请并立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培育省级名师2人、市级隆中工匠、省市技术能手5人,成立产业导师工作室,对校内师生开展实践技能培训,带领团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开发等。
校企联合开展“精准式”员工培训,根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产业链生产岗位特征描述,共同制定培训标准,服务一线人员技能提升。近3年,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岗位技能标准的培训资源包15个,校企共同实施项目式培训模式。先后承接东风康明斯发动机电控维修技师培训、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国赛赛前培训、职业院校技能提升培训、襄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职工职业素养提升与技能鉴定培训等多期;面向校内外学生、企业员工开展汽车维修工、维修电等职业资格培训鉴定4 256人。近3年,累计培训人数6 028人,社会培训共229 561学时,实现培训服务收入468.3万元。
(三)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区域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不断规范实践中心对外技术服务管理办法,调动实践中心成员利用实践中心资源对外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实践中心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区域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组织团队立足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展应用研究,共建科研团队,团队为行业企业开展新能源汽车装调测试、智能生产工艺改进、企业技术改进等服务。
实践中心根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产业链生产岗位特征描述,共同制定培训标准,服务一线人员技能提升。近3年,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岗位技能标准的培训资源包15个,校企共同实施项目式培训模式。先后承接东风康明斯发动机电控维修技师培训、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国赛赛前培训等。近3年,累计培训人数6 028人,社会培训共229 561学时,实现培训服务收入468.3万元。参与襄阳市襄州区刘红兵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乘用车动力系统改装、襄阳海智鸿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动力电池技术服务等4个技术服务项目;参与省市发改委、汽车工程学会等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研发项目3项。参与制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建设2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表论文43篇,转化横向课题5个,开展横向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收入588.98万元,产生社会效益10 423.8万元。按照“与企业产业发展互动,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建设理念,实现项目开发、动态调整、校企互通、课程互融、技能互用。
(四)系统设计“多方联动、平台支撑、三维保障”的实践中心框架体系
自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以来,实训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政府、院校以及企业投入为主的三种建设模式。在教学实践、生产、研发及服务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共建主体协同性不高、资源利用率低、开放性不足及共享不均等问题。为破解上述难题,需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共生动力,系统设计实践中心框架体系。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多主体协同共建的联动共同体、多平台集聚的多功能界面、多维度保障的持续发展系统,构筑起“多方联动、平台支撑、三维保障”实践中心框架体系(见图1)。
多元共建是基础,平台功能是核心,保障扶持是关键,三者分别回答了实践中心“由谁来建”“建成什么”以及“如何保障”等关键问题。实践中心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主体协同共建,以项目为载体,引导政、行、企、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实践中心,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作用,为实践中心建设提供资金、项目、政策等扶持,提升院校、行业和企业共建实践中心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协同育人主体的作用,携手开发教学资源,合作共建实践中心实体项目。发挥行业标准引领和信息指导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实践中心建设,践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政策。产教融合育人平台、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平台是多主体相互作用、资源要素交流共享的载体与通道。实践中心建设与运行需要的外部条件包括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完善政策、组织、资金三维保障体系,实现实践中心可持续发展。
四、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纵深性不够,协同效应有待增强
实践中心由学校、行业、企业形成共建共管,采用理事会制度,组织架构和机制初步确立,但在项目研发攻关、技术交流、经费支持等方面还较为缺乏。合作共建、订单培养等正探索尝试,但合作纵深性不够,协同效应有待增强。
(二)校企共建实践中心共融性不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校企合作双方存在教育理念与经营理念、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薪资绩效与激励机制等都有差异,致使校企共建实践中心在项目建设、平台搭建、师资培养等方面共融性不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三)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可持续性不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激励政策和深度沟通平台缺失,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工作环境单调、毕业生稳岗率不高、实验设备还不充沛等,导致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可持续性不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五、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的推进路径
为切实应对实践中心建设遇到的问题,需对焦襄阳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做好实践中心顶层功能设计。坚持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促共赢的建设理念,在“多方联动、平台支撑、三维保障”实践中心框架内,以校为主,推动政行企校协同共建,信息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及科教融合平台耦合发展,完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及资金保障“三大保障”,实现实践中心高水平建设、高效率运行,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内涵建设,突显实践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共享辐射面。
(一)更新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做好资源配置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制度设计产物之一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应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以实训中心搭建合作的平台和纽带,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好已有产教资源,而非另起炉灶。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更新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标准,主动引入最新理论、模式和经验。硬件设备的配置应注重设施设备的生产性、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实践中心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实践中心多元化、高水平教学团队
实践中心应抓住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功立项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契机,采用培养、引进、聘请、互聘等方式,打造实践中心多元化、高水平教学团队。一是鼓励教师开展企业合作产品开发、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等科技项目,提升教师实践教学及研发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聘请企业业务技术骨干专家参与技能培训、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共同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三是积极开展“双师素质培育”“名师工作室”等师资培育工程,建立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多方参与、专兼结合的教师资源库,不断提升实践中心社会服务和技术研发能力。
(三)开发实践培训课程,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基地共享教学资源门户
实践中心对接襄阳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用人需求,开发储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保持持续更新。紧盯行业动态,开发紧缺技术工种实践项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网络信息交流互动学习平台,提升实践中心服务产业、推动产业发展能力。
(四)开发实践中心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品牌
开发实践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其行业政策发布、人才需求信息适时更新、毕业生推荐、实训预约、“1+X”证书等多种功能,提升实践中心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出襄阳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品牌,最终使其真正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功能定位、建设模式、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襄阳都市圈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与实践,探索和推动襄阳都市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最终建成契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服务襄阳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参考文献:
[1] 雷世平.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推进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2):1.
[2] 姚远,魏建军.论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逻辑理路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58-64.
[3] 冷虹雨.基于共生理论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框架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1):41-46,73.
[4] 曲振飞.烹饪专业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3):127-129.
[5] 张家俊,朱锋钊.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牧专业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7(1):78-84.
[6] 朱金凤,王艳丰,朱文文.双链衔接四度契合多元共享畜牧兽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河南农业,2023(12):4-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