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助产专业“医教协同、分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4-08-15 00:00:00郑长花彭霞赵国玺叶凤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2期

[摘 要] 在助产专业建设中,积极探索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医教协同、分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阐述了实践该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在健全组织机构、遴选合作医院、明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组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学生管理、全程跟踪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实践过程,分析该模式的特色与成效,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我国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助产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077-04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制定的宏伟蓝图和具体的行动纲领。妇女儿童健康在全民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构筑健康中国的基石。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社会对助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助产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助产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产教融合俨然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助产专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医教协同,与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何贤纪念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共同实践“医教协同、分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并指出:“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之后,有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密集出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以促进教育发展和产业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首次上升至国家法律层面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2023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办学规律和主要发展特征,也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专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三孩”生育政策的推行,国家对母婴保健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更高的重视。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更新中,虽然保留了中专护理专业,但是却决定取消中专助产专业,反映出当前社会对助产工作的要求和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大众对助产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预期。近几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这直接影响了医院产科的业务量,也进一步影响了助产人才的需求。因此,助产专业教育者必须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助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同时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助产人才,积极服务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

传统的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基本沿用了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数学校采用“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后再到医院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学校和医院之间的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入,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容易脱节,难以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不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助产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更加迫切需要深度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培养助产人才,实现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无缝衔接,提高助产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医教协同、分段共育”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我校于2021年开始与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何贤纪念医院)开展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医教协同、分段共育”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挂牌“助产临床学院”,根据学生的意愿自主报名,组成助产临床学院班。该班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医教协同、分段共育”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的模式下,学生分段学习,循序渐进。由传统的“2+1”变为“1.5+1.5”。学生前三学期(即第一阶段,前1.5年)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核心课)在校内进行学习。第四学期及第三学年(即第二阶段,后1.5年)的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及跟岗实习,学生提前入驻医院进行生活和学习。虽然学生分段学习,但是全程以学生为中心,医教协同,全程共育,合作共赢。

(二)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

1.健全组织机构,科学管理引导

为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中心。该中心制定校企合作相关的制度、流程,旨在打通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渠道,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导并深化双方的协作。校企合作项目经校内审议通过后,项目成立了院校双方领导指导、项目负责人统筹、双方业务骨干参与的工作小组,制订项目合作规划,拟定合作细节,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定期组织会议、评估合作进度与成效,必要时调整合作战略,确保各方面合作无缝对接,保障项目能够顺利、高效地推进。

2.遴选合作医院,理清双方需求

产教融合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合作企业的软硬件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其改革成效往往与企业的综合实力紧密相关。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之前,学校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以评估潜在合作企业是否具备深度产教融合所需要的条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助产专业仍是医药卫生大类护理类的一个分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双重标准。助产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专门的助产课程如助产技术、妇科护理、遗传与优生等,还需掌握护理相关知识,包括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社区护理等,以满足护士资格证书与母婴保健技术资格证书的双重考证需求。实习环节同样重要,需要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以达到护士执业证的注册要求。

在挑选与助产专业合作的医院时,学校需要从教学的特色性和完整性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医院是否拥有助产服务专业特色,并且内外科等相关科室是否具备,因为这些科室的存在对保证教学的全面性十分重要。本项目选择的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何贤纪念医院)便是一所以妇科、产科、儿科和生殖医学科为龙头,专科特色突出、综合学科协同发展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医院不仅科室齐全,而且病人资源丰富,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需求。而且,该院还是一所具备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学医院,与我校保持了15年的稳定合作关系,同时拥有足够的宿位满足学生的居住需求。

在建立合作关系时,要确保双方的合作目标是明确且一致的。企业方提供师资、场地等支持实用性人才培养,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学校方也应重视并满足企业方的需求,如通过提供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供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的机会等措施,增进企业方对合作的积极投入与热情。保证合作双方所有活动均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是维护和成功推进合作模式的关键所在。只有当合作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共同利益时,合作伙伴关系才会更牢固、更有益,也更有可能取得长效成果。

3.明确培养目标,彰显专业特色

院校共同遴选专家,组建助产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助产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行业专家、医疗机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明确职业岗位对助产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院方全程参与制订与实施深度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医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功能前移,培养了更加适应临床需求的实用型助产专门人才,彰显了助产专业特色。

4.对接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助产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临床助产、临床护理,因此学生面临双证考试要求。学校专家和医院临床共同探讨,在分析助产毕业生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后,构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教学。同时,为了凸显专业特色,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校企合作开发产后康复技术、母婴护理等选修课课程,并有机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提升学生能力。校企合作进行课程资源库建设,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兼顾实用性、特色性,突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满足岗位需求。

5.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开展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强化临床见习、床旁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倡导“以医院为教室,以病房为课堂”,探索将理论教学、实地见习实习、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临床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实践活动夯实理论基础。应用情境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作为广东省助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番禺区妇幼保健院还将专科护士部分培训内容融入学生的理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通过开展个案护理管理、反思日记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助产专科能力。

6.落实结对导师,组建教学团队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基与重要保障。目前助产专业教师多为普通护理教师,而且专职教师缺乏深入临床实践的经历,逐渐出现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授课与临床脱节问题[2]。而助产临床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教学能力也有待提升。通过组建云教研室,遴选院校双课程负责人,逐层选拔考核,遴选临床师资。通过“学校课程负责人+医院课程负责人、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医院业务骨干教师”互聘互培的结对合作形式,形成“教学导师+产业导师”一对一协同成长模式。教学导师给予其结对的产业导师课堂教学示范,深入指导临床教师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授课计划制订、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案及讲稿书写、集体备课、试讲听课、任课课堂听课等。产业导师则给予其结对的教学导师临床实践指导,包括临床进修指导,临床操作示范、查房观摩,临床新技术、新进展分享等。鼓励教学导师联合临床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共同开展临床及教学研究工作。通过以上途径,提升临床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升学校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逐步建立了双向服务、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7.整合双方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与医院共享先进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教师引导学生自制特色的模型教具充实医院教具,申请教学专项经费购买物资设备,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同时,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医院临床各科示教室的资源设备,建成集练习、见习、实习及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不仅满足助产临床学院班的学习需求,而且为助产专科护士培训以及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提供支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8.优化学生管理,全方位育人

实施校内、医院双班主任制,全程协同管理。前1.5年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校为主,医院渐进式参与,通过入学第一课邀请医院专家进校园分享,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行业发展。专业课授课开展“临床专家进课堂”,使学生逐步了解医院特点及临床进展。第四学期,学生进入医院学习生活,学校也选派骨干教师入驻医院,在参加临床实践、协助教学计划执行的同时,兼顾学生学习及生活管理,确保学生平稳过渡。

入驻医院期间,助产临床学院班的学生除了线上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之外,还充分利用医院条件开展社会实践。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加课间见习、课后社会实践、“我是助产士”、5月5日助产士节、5·12护士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医院文化熏陶;通过优秀毕业生及临床新秀分享“我的成长之路”、观摩医院的省级“名医助产士工作室”活动,一线临床带教教师榜样引领,进行言传身教,发挥榜样育人作用;通过志愿者活动、临床实践及反思日记等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爱岗敬业和恪尽职守等职业态度。同时,院校教师协同合作,利用医院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将案例融入课程中。开展的这些活动,不仅实现专业知识的融合,而且实现学习与工作中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有利于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提升学生价值感、专业认同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软实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了德才兼备的助产人才[3-4]。

推动就业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致力于学生就业的推动工作。合作医院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分享简历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同时,利用医疗行业的优势,合作医院发挥医联体、区域助产联盟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起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联系平台,及时分享行业就业信息,并向各医疗机构推荐优秀毕业生,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还为医疗行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9.院校全程跟踪评价,保证教学质量

院校共同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全程跟踪评价,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通过建立与医院联动的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以及定期召开院校教学研讨会议,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利用第三方评价组织开展毕业生跟踪反馈,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确保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疗人才。

三、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与效果

在产教融合视角下,校院共同探索“医教协同、分段共育”助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医教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合作,打通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双主体”协同通道,初步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自2021年合作以来,共申报省市校级课题9项,指导学生在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健康管理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1项。合作医院番禺区妇幼保健院在广州市教育局指导举办的广州“第八届职业教育金睿奖”评选活动中获得“职业教育金睿奖——最佳校企合作企业”,该院护理部主任孔碧华入选广东省2023年职业院校产业导师、2024年获评广东省“十佳护理管理者”。合作的“‘一体两翼三融合’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广州市教学成果。通过对首届助产临床学院班毕业生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对该模式的满意度为97.4%,认为该模式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可以显著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升专业认同感,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相比传统的“1+2”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优势[5]。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值得在高职助产专业中实施和推广[6]。

四、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助产专业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医院方面,来自院方的临床教师不仅要完成本职医疗护理工作,还要承担助产临床学院班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临床教学管理者也要投入较多的精力跟进教学管理,额外增加了临床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部分临床教师没有相关的教学经历,心理压力较大。校方通过结对导师制,组建云教研室,开展系列教学能力培训等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方面,由于需要利用部分课余时间接触临床、进行社会实践,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日常学习生活时间,导致部分学生压力增大,这需要前期摸查调研,合理安排实践学习时间。学校方面,如何进一步挖掘“医教协同、分段共育”的有利之处,形成校院合作长效机制,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夏瑾燕,范先超.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案例研究:以建设蕲艾产业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1):20-22.

[2] 丁雪梅,房晓庆,刘娜,等.助产学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12):32-34.

[3] 杨莉莉,刘佩梅,郑力明,等.“前期趋同、后期分化,医教结合、校院合作”模块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以助产模块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2):37-38.

[4] 陈添玉,施燕禧,张月珍.基于“院校合作”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0, 34(4):43-45.

[5] 王容,凡伟.高职助产专业“2+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3):45-48.

[6] 陈绍传,王鑫,孙蓉,等.院校结合模式在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20,27(9):10-13.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