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职普融通背景下,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行业快速变化和新技术挑战,提出了一种融合理论与实践、个性化与多样性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主要讨论了实施此模式的策略,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及强化校企合作等。强调实现多元人才培养需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和行业的共同参与,创建挑战性学习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关 键 词] 职普融通;高等职业教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057-04
一、引言
我国职普融通政策历经初探、体系建设至全面融合三大阶段,体现了从倡导到要求的政策转变,职普教育从简单沟通到深度融合,以及教育阶段的全面贯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与普通教育的等同重要性,确立了两者相互融通的原则,为职普融通奠定了法律基础。国家致力于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学生流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兴产业的崛起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对高技能、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满足这一需求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与行业的紧密合作,高职教育能够快速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育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推动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的社会责任,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会。
职普融通的实施旨在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界限,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协同以及教育成果互认,实现教育类型的多样性和平等性。该模式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满足了多元化人才需求,还提升了教育质量,推动了教育创新,并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机制,职普融通模式整合了两种教育类型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技能和知识培养途径,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当前我国职普融通的实践探索
2023年,中国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办学能力,师资队伍质量进入新阶段,职业教育亮点频现,且“职业教育出海”实现新突破。职普融通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不断探索实践,旨在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优化配置和创新教育模式。
学校融通通过联合办学和交叉融通,让学生自由流动于两个教育体系,获得全面知识、技能;地区尝试职普一体化综合高中,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班级融通以职普融通班为主,提供双重体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融通强调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普高引入职业技能课,职校加强文化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方针,高等教育职普融通获更多关注,促进与职业教育衔接,提供灵活学习路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鼓励高职院校开设本科,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学分互认、转学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质量提升。
尽管我国的职普融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高等教育阶段仍面临挑战,如课程层面的简单叠加、资源供给不足、招生计划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等问题。职普教育间融通不够、产教融合存在难点、互通多停留在试点阶段、招生考试等环节存在障碍。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完善政策供给、优化执行环境、保障政策主体利益,并构建协调发展制度、融通课程体系,打通关键融通环节,推动职普教育的深度整合,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三、多元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案例
职普融通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模式,目标是消除职业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界限,通过资源共享和课程互选等方式培养多元化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该模式不仅符合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市场选择教育路径,还通过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实现个体人力资本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实践中,职普融通已经在培养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及国际化人才方面展现了创新案例,彰显了其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学院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江苏的职业学院与制造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并提供实训,学生毕业即可进入工作;福建的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示范校,其办学特色和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注重产教融合和市场需求,推动教学改革;广州松田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展示了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典型案例,有效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创新。
(二)现代学徒制
我国现代学徒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为学生提供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使其同时获得学历和职业资格,以及宝贵的工作经验。这一模式不仅关系个人技能提升,还对国家战略有着重大意义,是构建“技能中国”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践,特别是在广东省的应用,现代学徒制已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未来,需构建一个持续、包容、高效的技能培养体系,促进中国向技能型经济转型并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
(三)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
一些地区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整合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促进学校间、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例如,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通过联合地区内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实训设施,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国际合作办学
一些中国职业学院通过与德国、瑞士等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引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如上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涵盖师资培训、课程共建、学生交流,成功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成果显著,与众多高职院校和海外机构合作办学,并在海外建立“鲁班工坊”,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有效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
这些案例反映了中国职业教育在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加强区域内外资源整合、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职普融通视域下的多元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四、职普融通多元人才培养实践框架
职普融通是我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于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实现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职普融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旨在打破传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界限,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职普融通多元人才培养实践框架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体系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通,建议构建贯穿各学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新模式,包括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探索综合高中建设、完善职教高考与“1+X证书”制度、深化产教融合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
(一)理论保障
职普融通的推进需要创新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虽然各地区积极开展相关实践,但配套政策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制度融通、学制融通、课程融通和评价融通等方面。因此,本框架建议通过探讨系列融通方式,如开办专本贯通专业、促进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以培养多MShivoFFaKs/riZd1cxBGA==元化、具备核心能力的人才,从而创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制度融通: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连接机制,确保两种教育类型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2.学制融通:探索灵活多样的学制设计,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发展需要,在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之间灵活转换。
3.课程融通:开发融合了职业技能训练和普通教育知识的综合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4.评价融通: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又评价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实践探索
框架强调需要推进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的深度纵向融合。这种融通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在职业技能和理论基础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两类院校的协同发展。此外,框架还提出以培养多元人才为目标,结合技能与理论,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通过课程互选、学籍互转和学分互认等措施,实现多元化的分层教学,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职普融通的推进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的融合:通过校际合作、专本贯通等模式,促进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共享与互补。
2.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通过课程互选、学籍互转和学分互认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支持其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全面发展。
(三)总体实践路径
职普融通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建立高职与本科间融通机制、确保学生教育流动与个性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以紧密联结教育与市场。为推进职普融通,需架设高效的沟通桥梁,促进资源与信息共享,完善多元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优化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推进职普融通,构建多元人才培养实践框架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如图1所示。
在职普融通的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是涵盖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探索。这一模式以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界限为目标,通过职业和普通教育的相互补充和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教育理念上,强调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者深入理解职普融通的内涵,将之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设置方面,建议构建包含基础、专业及实践课程的多元化体系,反映职普融通特色,同时依据学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确保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用性。
教学方式需创新多样,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引入项目和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校企合作是关键,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校际合作也极为重要,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学校间的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和课程互认,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此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一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需要教育界、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创新,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度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职普融通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为有效实施职普融通多元人才培养框架,首先需建立跨界合作平台,明确合作内容与流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时通信和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应创建案例数据库,定期举办分享会,以推广成功模式,保持内容的时效性与相关性。此外,加强实践教学和增加实习机会是关键,需要设计紧贴行业需求的课程,并与多家企业合作,提供广泛的实习渠道,确保实习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也不容忽视,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奖励,同时建立反馈机制,促进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这些策略的综合实施,旨在深化职普融通,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论
本文深入探讨了职普融通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认为职普融通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学习路径。
实现职普融通需采取多策略,包括分类招生、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提升社会包容性,确保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体系融合、校际及校内合作对于资源效率和学科互补也至关重要。生涯指导与学业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助力职业规划与学习路径优化。
此外,成果认定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激励学习、指导人才选拔和保障教育模式持续改进具有关键作用。创新措施如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职普融通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对社会经济贡献巨大。未来应持续优化和深化这一模式,以实现更广泛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 孙静,崔志钰.21世纪以来我国职普融通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问题解析与优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1):5-11,35.
[2] 职普融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双向奔赴”[EB/OL].(2023-02-03)[2024-05-06].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02/03ab7a129ca34584a285e72 a879d3997.shtml.
[3] 职普融通要“双向奔赴”不要“单相思”[EB/OL].(2023-02-24)[2024-05-06].http://edu.people.com.cn/n1/2023/0224/c1006-32630327.html.
[4] 2023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EB/OL].(2023-12-26)[2024-05-06].http://www.jyb.cn/rmtzgjyb/202312/ t20231226_2111136374.html.
[5]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普融通”主题获奖成果分析[EB/OL].(2023-10-04)[2024-05-06].https://zhijiao.eol.cn/detail/2023/10/04/16964081 66_9227.html.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1-45.
[7] 优化职教高考 强化职普融通[EB/OL].(2024-03-29)[2024-05-06].https://gjxb.yzpc.edu.cn/2024/0329/c2095a60768/page.htm.
[8] 靶向破解职普融通三重困境[EB/OL].(2024-03-12)[2024-05-06].https://www.workercn.cn/c/2024-03-12/8182542.shtml.
[9] 汤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职普融通”新路径新范式[J].才智,2023(14):167-170.
[10] 刘雪梅,梁裕,唐承娥,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参与普职融通实践的探索: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6):68-73.
[11] 牟向伟,王一涵,唐瑗彬,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普职融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职教通讯,2022(5):45-51.
[12] 杨磊,朱德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业态、新问题、新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6):142-152.
[13] 黄亚宇,邓奕,赵琼花.新职业教育法实施下职普融通发展模式研究[J].前沿视角,2023(12):7-11.
[14] 张美恋.全面推进省级示范校建设的策略: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0):164-165.
[15] 雷前虎,来文静,路宝利.“技能中国”构建的历史寻绎:近现代百年来中国特色学徒制演进的个案勘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1):56-63.
[16] 浙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浙江实践”[EB/OL].(2019-05-07)[2024-05-06].https://web.ict.edu.cn/news/gddt/jydt/n20190507_58607.shtml.
[17] 走向世界的中国职业教育: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职业教育合作成果综述[EB/OL].(2023-11-29)[2024-05-06].http://www.cppcc.gov.cn/zxww/2023/11/29/ARTI1701220485973103.shtml.
[18] 李玉静,岳金凤.推进职普融通:内涵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3):19-25.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