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旨在探讨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新使命。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和职业教育的逻辑关系,提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理念亟待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亟待提升、产教融合亟须深化等现实挑战。因此,职业教育在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有了新的使命。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新使命;大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037-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积极整合资源,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社会发展动能”。并在2024年1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也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把握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既是深化职业教育建设改革、革新职业教育理念的时代课题,又是破解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
(一)新质生产力内涵与特征
1.新质生产力内涵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摆脱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利用高科技和技术革命突破催生生产力,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使其更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主要以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三者组合方式动态优化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思维、新发展方向,代表旧质生产力向高质生产力的一种跃迁,更是一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和长久发展趋势的生产力。
2.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1)科技创新为“引擎”
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特征在于发展关键性、颠覆性技术,而科技就是发展颠覆性技术的动力引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指标和核心要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俨然已经是各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先机的关键。因此,我国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发挥举国体制优越性,聚焦力量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引擎。
(2)产业转型是载体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最终落脚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奔涌勃发进而推动整个产业体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主要靠科技创新催生生产力,进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深度转型。当前,我国已实现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但还需进一步聚焦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使其进一步优化结构,逐步向低消耗、绿色清洁、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产业改造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落脚点和巨大潜在空间。但同时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离开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不能循环起来,导致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3)人才培养是“关键”
千秋万业,人才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驱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力量,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劳动者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也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尽管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引擎,产业转型是载体,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都无法脱离人直接作用于生产要素。生产力的本质在于“人”,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更多高、精、尖人才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不仅缺少技术研发和产业引领的高端人才,更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管理人才等基础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系
1.高职教育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时代同频的教育类型,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趋势高度吻合、紧密衔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了数以亿计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教育通过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培育成发展型和专门型劳动力。同时,职业教育凭借理念的不断更新,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有的放矢地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和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技能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综合素养,实现人力资源增值,这既是检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准,又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此外,高职教育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助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2.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职教育变革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同,教育也随之变化。社会通过重塑劳动力市场的分工,进而驱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的变革。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下所产生的新型生产力,它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综合性和颠覆性影响——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的重技能训练和通识基础能力培养逐步向具备科学创新思维、计算思维和数字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转变;重组高职教育内容,随着产业升级,企业对员工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倒逼职业教育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相关产业领域的颠覆性科技创新和产业研发相关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促使高职教育方式发生变革,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育人模式逐步被数字化育人方式取代,由学生被动学习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目前,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教学场景中学习,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更好更快适应未来岗位需要提供新动能。高职教育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将会有序向家、校、社、政协同育人体系转变,形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促使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发生系统性变革。
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高职院校供给优质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需求;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技术革新和进步,进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全方位革新。同时,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又可以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优质条件,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岗位机会。
二、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职业教育发展47759f1bf8a760c92d8ce67343ed0537理念亟待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进入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历史转型期,亟须更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这一理念应摒弃以解决个人就业为核心的传统职业教育观念,逐步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转变。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版图,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而目前主要以技能培育为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显然已经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要求——虽然具备高超技术操作能力,但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也需要伴随时代转型而不断更新。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提升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近年来,职业教育培育出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重要支撑作用。而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引领,这就要求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其科技素养、创新思维、数字素养等。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这种偏向无形中把学生视作技能培训的器材,这显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初衷相违背,培养出来的人才毫无疑问也是有欠缺的,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产业变革对新技术的要求。并且随着产业升级,企业对员工的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由传统的重技能训练和基础能力培养逐步向具备科学创新能力、计算思维和数字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转变,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符合产业最前沿的技术发展需求。此外,技术创新成果在实现应用转化的同时,应转化为人才培养培训内容,将最前沿的技术融入育人过程,提高校企生技术技能水平。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亟须深化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实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联系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深融校企合作。全国已建成1500余个职业教育联盟,在全国孕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融合性企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如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多省份政府没有出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相关的政策法规,校企合作也是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尚未建立统筹协作的人才机制,校企契合度不高。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技能训练等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较低,导致企业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成长体系,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不予关注。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而职业教育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最活跃的因素,如何通过加深校企合作、产业融合,从而构成对新质生产力的强力支撑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堵点之一。
三、职业教育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使命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而作为与产业对接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有新使命。
(一)转变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需求,尊重教育发展客观规律,转变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要树立“大职教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职业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蝴蝶效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科技创新、人才提质中的龙头作用,为实现技术强国孕育新兴人才力量。同时,在战略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制定国家纲领性政策,构建一个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的中国特色育人体系,有效联动、系统集成,更好地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
(二)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技并修数字化、信息化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随着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职业教育不仅是锻造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基地,更是孕育新兴创新人才力量的摇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教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要求,即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特别是实施课程思政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课深入挖掘“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着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深入挖掘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的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而新质生产力正是强调科技创新引领,与人工智能、数字化相融合的生产力,在此背景下,培育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数字人才等多元化新兴人才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拥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以应对现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现状。因此,职业教育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开拓精神、国际视野、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跨界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等综合素养,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锤炼意志品质,厚植爱国情怀,塑造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具有民族精神、担当国家重任和时代使命的青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转型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加大一体化统筹协调力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塑造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就是要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匹配,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因此,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中找准职业教育定位,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1.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
通过政府出台落实产教融合的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方案形成制度化保障,充分调动优质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形成紧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从理论层面逐步向实践层面转变,形成由政府主导,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格局。但是目前企业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面临很多问题,如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合作模式不够多元化、合作双方资源不匹配等,不论是资源整合还是利益分配等问题,都需要更健全的体制机制给予更科学、更可靠的保障。
2.中观层面,加深校企合作
鼓励行业翘楚企业建立区域性、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行实体化运作。同时,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展开多边合作,聚焦生产一线,立足地方经济特色,针对企业生产技术需求,利用技术助力企业发展,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产学研究室,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发挥“中试车间”的作用。同时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和以挂职形式深入企业一线,主动参与企业课题研讨、技术咨询,参与企业科研攻关,这有助于职业院校将科技研发过程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将科研成果进一步反哺教学。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实现学校教学与实践任务的有机融合。如我校就与多家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共同打造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新范式。
3.微观层面,破解教学与生产脱节问题
依托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谱系图,可以准确分析出当前市场产业的真实需求以及对相关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为制定和更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产教双方可以共同制定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技能发展纲要,企业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根据自身技术需求,对课程体系与技能发展提出需求,而职业院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保障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真实生产过程相对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切实解决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问题,确保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教育强国建设: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10):1-10.
[2] 崔志钰,陈鹏,倪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逻辑、现实问题与对策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3):167-177.
[3] 肖梅,郭菲烟,陶再平.我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主要问题及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 (16):37-42.
[4] 曹渡帆,朱德全.高质量发展语境下职业教育研究的样态、特质与趋向[J].教育与职业,2023(6):5-11.
[5] 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6]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7] 郭晗,侯雪花.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1):21-30.
[8] 李玉倩.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逻辑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12):122-129.
[9] 李晓娟,王屹.技能适配:欧盟应对技能转型的职业教育行动及镜鉴[J].职教论坛,2023,38(8):116-128.
[10] 龚浩,孙天翊,高珂.赋能与共享:发展职业教育对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3,39(4):13-23.
[11] 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纪实[EB/OL].(2023-09-10)[2024-05-30].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135.htm.
[12] 陆宇正.高技能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8):3-1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