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三位一体”课型创建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建设有职教特点思政课的有效途径,在创建的过程中,要坚持政治性、体现职业性和注重实效性。高职思政课“三位一体”课型创建是实现思政课程目标的根本所在,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必然选择。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系统创建,一是建设鲜活理论课堂;二是打造思辨研讨课堂;三是拓展社会移动课堂。
[关 键 词] 类型教育;高职思政课;课型创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00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指出,“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1]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也应该有自身的特点和特质。
现行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课和实践课这两个方面,理论课偏传统,实践课偏零散,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研讨课,学生思辨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受到限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力点,以课型为载体,结合思政课教学规律和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学生学习基础,创新课堂教学,将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方式方法深度运用至教学实践,提出适合高职特点的创新教学模式,创建基于理论课、研讨课和实践课“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政课课型,使高职学生能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学思践悟,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类型教育背景下“三位一体”课型创建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
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有自身的根本属性——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现其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使大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2]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也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3]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掌握讲好思政课的“术”“学”“道”,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把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思政课建设中不论教学怎么改革、形式怎么创新,都要体现它的政治引导功能,坚持政治性,严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二)体现职业性
在职业教育已成为一种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正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院校学生已占高校学生的“半边天”,因此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回答“给谁教”的问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职业性,高职思政课需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质,既是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的实际需要,又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客观需求。将各种职业元素充分融入思政课堂,发挥职业教育办好思政课的比较优势,建设具有高职特点的思政课,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同频共振,是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一方面是为了让思政课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需要,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思政课注入更多的新能量,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源泉。过去较长时间内,因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思政课不同程度上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因此,在推进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目标,探索与实践均从各方面实际出发,改革与成果均需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活动在向学生传授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还要对高职学生实现价值引领,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类型教育背景下“三位一体”课型创建的价值意蕴
(一)建设鲜活理论课堂是实现思政课程目标的根本所在
思政理论课,顾名思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其课程目标也是多元的,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达成课程的知识目标,又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政治认同,实现课程的情感目标,还要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形成长久的指导和引领实现课程的价值目标,因此,课程目标的实现存在空间上的广度、时间上的长度和操作上的难度,教师只有在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再辅之以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的理论课堂,真正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才能冲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以更好地达成课程各个目标。
(二)打造专题研讨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客观要求
大学阶段的思政课不同于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以及高中的“思想政治”,大学生涯的几年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是思想的“拔节孕穗”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思辨能力的培养意味着思政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进一步需要理解“为什么”,最后还要掌握“怎么办”,比如思政课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和“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就需要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研讨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载体。
(三)拓展社会移动课堂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必然选择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把“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作为“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具体工作举措。[5]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和育人地位不可替代,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直接代表和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改革创新也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应该更广阔、形式应该更丰富、载体应该更多样、实效性应该更强,通过拓展社会移动课堂实现“实践课”这一课型的使用是更好地落实“善用社会大课堂”工作要求的必然选择。
三、类型教育背景下“三位一体”课型创建的实践进路
(一)建设鲜活理论课堂
1.开展专题式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一是因教材有自身的系统性,而思政课实际教学中又有不同的针对性,也强调实效性,且教学活动也有自身的逻辑性,所以各门课程的教学要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增补。同时,因职业院校的思政课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职责,针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以及思政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还要有机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其他职业元素。二是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存在滞后性,而思政课的教学除了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三进”,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在发展,为了保障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还需要通过集体备课等途径在第一时间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全方位融入各门课程教学,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帮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认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背后的深层原理,理解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智慧。
2.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思政课教学一要解决理论传授的问题,二要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问题,三要解决价值引导的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解决“真学、真信、真用”的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学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问题,其有效办法就是运用问题链教学法。运用问题链教学法开展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要凝练问题,把大问题和真问题找出来,这是关键和前提。其次,要善于挖掘大问题和真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对学生的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最后,要结合教材体系和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筛选,形成教学专题,在每个教学专题中形成一个问题链。理论讲授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告诉学生“是什么”;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思政课教师不仅不能回避问题,还要敢于正视和回应问题,同时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引导学生”,告诉学生“为什么”。理论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的昙花一现,还要能够在学生心中埋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种子,对学生实现长久的价值引导,告诉学生“怎么办”。
3.融入新时代非凡成就,提高教学说服力。要使学生能够理解理论、信服理论,离不开丰富教学素材的辅助,而“五史”资源就是思政课教学最鲜活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灵活创新用好“五史”资源,特别是要将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以及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新时代非凡成就提炼转化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用好案例教学法、讲好中国故事,用一个个小案例、活故事的生动性、现实性和感染力把深刻的大道理讲出来、讲清楚、讲透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6]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同时,党和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和规划以及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涌现的典型案例和榜样人物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用素材,需要在教学中予以运用和融入,以激励高职学生奋发有为,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注入能量和信心。
(二)打造思辨研讨课堂
1.实现“研讨式教学法”到“研讨课”的转变。研讨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从现有高职思政课教学整体情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研讨式教学法的使用,但是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研讨的广度、深度和充分度还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也极其有限,形式上还存在走过场的问题,研讨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效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研讨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还有很大提升和改进的空间。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研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将研讨式教学法深度运用至教学实践,把10多分钟的“研讨式教学法”转变为90分钟的“研讨课”,通过“研讨课”这一课型载体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研讨,使学生在思想的交流、火花的碰撞与灵魂的洗礼中沉浸式感受思政课的特殊魅力,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意识。
2.实现从“学”到“思”,融合“育德”与“育业”。研讨课的开展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面所学的理论内容,又是对理论内容进一步的拓展学习。因此,研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应是有目标、有针对性的,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理论教学专题应结合不同专业大类选定不同的研讨主题并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等材料供学生阅读使用。在具体操作上,要在课前把研讨主题和相关材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在这个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利用课堂90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分组充分开展讨论,并依次派代表上台发言陈述研讨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和点评。通过进行一场全身心投入的激烈头脑风暴,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加强对本专业、行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和关注,在实现从“学”到“思”的同时加深“育德”与“育业”的融合,使思政课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提供支撑,充分体现高职思政课的职教特色。
(三)拓展社会移动课堂
1.校地对接,多方联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思政小课堂是指以理论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校内思政课堂,社会大课堂则是指以走访调研和躬身实践为主的校外第二课堂,思政课的移动课堂正是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创新形式,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大思政课”课之“大”在于“大平台”,为了拓展更多的“大平台”,要充分挖掘本土丰富的各类“五史”资源,通过学校与地方党政机关、学校与社会学校等加强联系和赢得支持,在革命旧址(遗址)、革命先烈纪念馆、革命人物陈列馆、博物馆、科技馆、脱贫攻坚示范点、乡村振兴示范区、企事业单位等挂牌建设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近人民群众,深入各个基地开展参观学习、走访调研、缅怀先烈、参加劳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好“大平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大师资”,在研究和开发思政课移动课堂教学专题时,除了思政课教师,还要针对性地邀请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高校党委书记、院系党政负责人、行业大家、专业课骨干、团委工作骨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加入移动课堂的备课和授课行列,为学生讲授移动思政课,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出发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育人”。
2.结合专业,从“思”到“践”。现有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很多还存在体系性不强而与理论学习和研讨过程脱节,与专业对接不够而不能体现类型教学特点和高职教育特色等问题。在研究和开发移动课堂教学专题时,还需要结合思政理论课、思政研讨课、学生专业大类和实践基地资源等进行,如对于农业专业大类的班级,可以选择乡村振兴成就巨大、农业资源丰富的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相应的移动教学内容既要能使涉农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发展规划,又要能促进学生树立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制造业大类专业的班级,可以选择到制造业代表性企业开展实践教学,相应的移动教学内容既要能使学生了解国家以制造业大国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的规划,了解我国目前的短板所在,理解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又要能增强学生努力成长为掌握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决心和动力。总的来说,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既要加深对相关理论专题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理论学习的深化和拓展,使学生感悟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能够指导实践的规律,又要通过实践教学中的见闻和实操使学生增长专业和行业知识,接触行业最新动态,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敬业精神,解决从“思”到“践”的问题,加深“育德”与“育业”的融合,这样既达成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又实现了德技并修,突显了类型教学特点和高职教育特色。
3.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组建学生理论宣讲队,结合当年的理论热点确定宣讲主题,宣讲队可由3~5人组成,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协作,通过分别收集资料、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等全面作好宣讲准备,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宣讲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对学生的试讲进行点评指导,确保宣讲内容的准确性和政治正确性,提高宣讲质量。学生理论宣讲队以小组为单位,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部门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学生理论宣讲作为一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是“行走的思政课”,是思政课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具体举措,这一模式把移动思政课堂的主讲人由教师变成了学生,是教育主体和教学客体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自学教育和自我学习,通过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更好地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为将来走向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2-04-21(13).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4]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5]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8-14.
[6]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6.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