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花竹帽

2024-08-14 00:00:00
农家书屋 2024年7期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花竹帽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嘉庆年间出产的“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清《广西通志》)。民国年间,毛南族自治县地区“出产最精致的斗笠”(《思恩县志》)亦被载入史册。毛南族花竹帽的取材十分讲究,由于早春竹材寒湿太重,而霜后篾皮易脆,通常于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筋竹和墨竹。制篾时,先破竹裁条,然后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竹篾两头拱开梳丝。

花竹帽在毛南族地区曾历尽坎坷。1949年前,毛南族有许多人以编花竹帽为业,仅挽救花竹帽编织技艺免于失传的谭顺美老人所在的古周村就有30多位编织者。毛南族劳动妇女非常喜欢戴花竹帽,花竹帽不仅是毛南族妇女的喜爱之物,而且邻近县、乡的壮族妇女也以能戴上一顶花竹帽感到自豪,花竹帽曾一度成为抢手畅销的特产。

改革开放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毛南族青年中开始流行以穿喇叭裤、佩戴手表为时髦,戴花竹帽被一些人认为“土气”。花竹帽在毛南族民间婚俗传统中的圣洁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日趋淡化。随着老一代花竹帽艺人的先后谢世,花竹帽面临名师断代之虞。

20世纪80年代整整十年,下南乡政府和一些关心民族文化的人,一直想方设法搜寻会编花竹帽的人,但都未能如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当地干部路过古周村,偶然发现了会编织花竹帽的谭顺美老人还健在,这才使濒临失传的花竹帽编织工艺有了“绝处逢生”的机会。2011年5月,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广西河池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