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木镶嵌是浙江宁波传统工艺品的精华,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通过在木器表面嵌入动物骨骼进行装饰,多采用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
骨木镶嵌是宁式家具的工艺特色之一,这种工艺多见于家具、屏风和生活日常器物的用品之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而享誉中外。2008年,骨木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宁波骨木镶嵌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据史料记载,在殷代已被列入“六工”之一(即土、金、石、玉、兽、草)。因宁波地处浙东沿海,盛产鱼胶,又因气候湿润,出产竹木,骨木镶嵌必不可少的鱼胶、朱骨、贝壳、木竹等原料价格低廉,随手可得。随着历史发展,古老骨木镶嵌技艺不断吸收了宁波木雕嵌的传统和民间风俗画的精华,逐渐形成了骨木镶嵌的固定风格。
清乾隆年间,骨木镶嵌工艺日臻成熟,很快在当地民间家具上广泛应用,经济价值极高。当时的宁波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骨嵌家具装点生活,畅销省内各地,还大量销往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流传极为广泛。1840年之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许多留存的骨木镶嵌精品流向海外,甚至一些欧美国家先后慕名前来。清代末年其工艺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将艺人组织起来,重新恢复了骨木镶嵌的工艺。
宁波骨木镶嵌的艺术价值表现在骨木镶嵌作品的画面构图和雕刻技艺上。画面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临摹当时书画家作品的“丹青体”,绘画性强;另一种是由民间艺人靠经验积累而自行设计的所谓“古体”。这种构图布局吸收了民间绘画,如杨柳青木版年画、汉武梁柯的石刻艺术和汉墓壁画画像砖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不论疏密,都必须讲究匀称,以人物为主题的布局要做到人景并茂;山水为题材的要做到山水相映。宁波地方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图案古拙,几同汉画,手艺精绝,凑雕工致。”
(来源:宁波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