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唢呐

2024-08-14 00:00:00
农家书屋 2024年7期

唢呐是一种吹奏乐器,自公元3世纪从波斯传入中国,便深受民众喜爱。由于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且情真意切,携带和演奏方便,因此其很快流行,并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我国的唢呐是从唐朝开始逐渐兴盛的,而宿州唢呐则兴盛于明朝,特别是在埇桥区夹沟镇,由于是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故乡,因此演艺活动异常火热,广泛用于婚丧嫁娶、礼乐祭典和各种节庆活动,发展的唯一困境,便是受制于粗糙的制作工艺,使得表现领域十分有限,得到一把称心如意的唢呐,是所有演奏者最大的期盼。

唢呐的制作,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虽然只有十几道工序,但道道工序精致入微、环环相扣,一道有误差便全部报废,所以容不得丝毫大意。从树木年轮、存放时间、质地属性、声色状况到材料切割、外形设计加工、圆木腹心镂空、音眼大小确定,甚至眼感、手感、声感的提炼,都是制作者一丝不苟的结果。

埇桥唢呐制作技艺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苏鲁豫皖接壤区域享誉民间270余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地处安徽省北部的黄淮海平原,面积2800平方公里,人口180万,素有“舟车会聚,九州通衢”的美誉。自明清以来,受黄河礼乐和楚汉文化的共同影响,埇桥地区已逐步发展成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蒿沟、桃沟和柳沟三乡的马戏、杂技和花鼓戏,支河、夏桥、时村的民间社火和唢呐武场,宿城东关的十番锣鼓与张派唢呐吹打相互辉映、蓬勃发展。

繁华的商业和丰富的文化,使太和民间唢呐艺人张效凡看到了宿州的商机,并于公元1741年举家来到宿州,根据宿州民众的爱好,很快就研创了七孔短钦唢呐,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产生很大反响,前来购置和学习者源源不断。其子张三桥更是青出于蓝,制作的唢呐以其精致的外观和柔美的音色,使其成为皇宫专用。从此,确立了张派在皖北的霸主地位,其孙张礼仪大胆创新,成功将家传七孔唢呐改为八孔长短钦子,使唢呐演奏领域得到很大提升,并一直沿用至今。第五代传人张学礼不仅制作工艺精良,演奏能力更是无人能及。1957年,张学礼进京演出,不仅荣获多项大奖,而且还带回了“皖北王”的荣誉称号。就是在这样的盛誉下,1959年,13岁的姬兴民投入张学礼门下,成为张学礼最骄傲的关门弟子。

在中国唢呐艺术界,提起姬兴民大师,几乎无人不赞。从13岁拜师学艺,到28岁成为乐队领衔,从36岁研创“尺度定音法”,填补了我国民族管乐制作史上的空白,到59岁荣获全国第二届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两个唯一金奖。姬兴民用天赋和勤奋,一直扮演着中国唢呐艺术界的神奇角色。

(来源:宿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