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农民漆画是漆艺和农民画两个非遗项目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探索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是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保留农民画固有的图式语言基础上,结合大漆技法进行再创作,并通过漆的特殊材料语言,呈现出画面的丰富性,从而有效提高画面的精彩程度和画种的整体档次。
漳平农民画起源于明清的新桥镇。腊月,当地盛行“迎竹马”的习俗,村民们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竹子扎成十二生肖造型,再糊上纸或布,最后以颜料涂绘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制成“竹马”。20世纪70年代末,民间画师在此艺术基础上,采用勾线、平涂手法,将乡土味、装饰味融为一体,开创了山区民间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农民画。画面人物造型圆满夸张、色彩鲜艳。2019年,漳平农民画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长达20.19米的漳平农民画《闽西风情》在中央电视台七套“亿万农民的笑声”春晚节目中播出,引得全国人民的瞩目。
如何在农民画领域中做出特色,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呢?近年来,省市艺术馆及农民画院的老师们尝试着在农民画传统表现形式上,植入漆艺技法,将两项非遗艺术进行碰撞、融合。漆艺技法多变,过程繁琐、时间漫长,一开始对漆的过敏反应令创作者们苦不堪言,经历身心煎熬之后,凤凰涅槃,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农民漆画”艺术作品诞生了!农民画由“土”变“潮”,在厦门金砖论坛、上海博览会等重要展览上频频亮相。
中国美术协会主席范迪安于2017年题写了“中国农民漆画中心”,充分肯定了农民漆画的创新行为。2020年,漳平获批“中国农民漆画创研产业基地”。如今,创业者们与学院、公司合作开发农民漆画文创产品市场,品类涉及手机壳、抱枕等生活用品,相关技艺已编入地方教材,走进校园。
漳平农民漆画的艺术创新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当代启示,为传统文化艺术增添了时代注解。“油盐酱醋柴米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农民漆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通向文化产业振兴的“光明大道”。
(漳平市委宣传部 林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