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唱响生命主旋律
下面依然是依靠互联网联络的信息。在1200多公里之外,武汉一位68岁的老太,2020年1月26日找到曹教授。与其他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大同小异,这位患者从咳嗽和发热开始,一周左右,体温38℃~39.3℃,夜间发热更甚。1月23日因发热、咳嗽、胸闷3天,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病例被收住武汉某定点医院。1月24日核酸检测阳性,CT检查显示肺部炎症改变,确诊为新冠肺炎。医院给予口服阿比多尔片0.2g,日2次;布洛芬缓释胶囊300mg,日3次。服药3天,效果不明显。
1月26日,通过互联网找到曹教授看病时,患者恶寒甚,四肢冷得如同掉入冰窖里,体温38.5℃,无汗,胸闷,气促,咳嗽,咳吐白色黏痰,难以咳出,口干,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让她终生难忘。她还特别交代,食欲很差,恶心干呕,胁胀痛,头昏沉,倦怠乏力,嗜睡,腹胀满,大便如水状,日4次,舌淡暗胖,苔白黄腻。
曹教授认为属于疫毒袭肺、挟湿化痰、太阳少阳同病,属于风寒之邪侵袭,同样用透邪解毒法,用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化裁。
服第一剂药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渐恢复正常。继续服药,酷冷寒凉、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食欲不振、恶心、干呕、胁痛等症状减轻,精神状态好转。
1月29日二诊。“曹大夫也太厉害了,吃药后,当天体温降到正常,现体温36.5℃。”老人家也会概括,“这不用说,是中药起了作用,药方很对症,好像从鬼门关转了一圈,我又回来啦!曹教授就是我的救命恩人!”简单问诊后,曹教授观察她的舌象是淡胖稍暗、苔白黄,这是新冠病毒肺炎毒邪被截断,未向严重发展呈现的状态,遂开了二诊处方,嘱咐老人家继续服用。
1月31日三诊:患者体温36.2℃~36.7℃,恶寒、肢冷不显,乏力、口干、恶心、干呕、腹胀、胁痛等症状均缓解,食欲好转,精力转佳。偶有干咳,咳吐少量痰,大便正常。舌淡红稍暗,苔薄黄。
曹教授嘱咐继服二诊处方2剂。
2月4日四诊:患者病情持续好转,2月2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恶寒、发热未作,乏力、口干欲呕不显,精神状态转佳,偶干咳,少量白痰,饮食尚可,大便正常。舌淡红稍暗,苔薄黄。曹教授对处方稍做调整,让患者接着服用。
2月7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老太太表示:“我的新冠病毒肺炎已治好,是曹教授给治好的,他是我的救命恩人。现在每天偶尔还有几次干咳,其他症状都没了。肺炎已基本吸收,无明显不适。”老太太出院,回家隔离观察。
曹教授得知信息,也相当欣慰,毕竟通过他的努力,又挽救了一位老人的生命。后来,小陈在解读老师诊疗思路时说,曹老师认为病人年纪较大,转阴后能回家就万事大吉,继续以六君子汤合小陷胸汤化裁,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合方有助于顾护正气,防范余邪,继服7剂调理,巩固疗效。
那天,老太太被家人接回家隔离观察。其孙仔细看了曹教授的处方,不禁感叹:“曹教授这些方子,真像天书,看不懂其中的奥妙,我愿意把他调度的每味中药看作音符,它们在配伍组合之后,和弦奏出的是闪烁生命欢唱的旋律。”
曹教授认为中医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要注重祛邪与扶正并举,使邪有出路,正气得复,调动体内抗病能力与抗病毒相结合,既能明显缩短发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与肺部炎症,也有助于核酸检测转阴,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及西药毒副作用,减少后遗症与并发症,缩短病程等。防控疫情,应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推广中医药防治方法,全面提高防治新冠肺炎的能力和水平,为有效控制疫情贡献力量。
曹教授运用透邪解毒法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确切,从1月27日起由学生小陈介绍的几位病人的治疗效果可见一斑。基本是服药一两剂,体温下降,症状改善,炎症开始消退。接下来,坚持服药,如干咳、咽痒、腰酸背痛、呕吐、腹泻、周身无力和特别怕冷等感觉减轻或消失。最重要的改变是,3~7天,患者的核酸检测都由阳转阴;8~10天,安然无恙。而且没有病情反复,没有后遗症,是真正的根除病源、祛除疾病。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治疗!
有一位痊愈的患者很形象地比喻道,得到曹教授救治,就好比黑夜里漂泊在汪洋大海,极度危险和恐惧时,突然发现眼前闪现一艘船,这艘船就是患者的“挪亚方舟”,搭乘上它,就会抵达生命的彼岸,逢凶化吉,安然无恙。
曹教授在这场病毒向武汉扑来的第一时间,便通过互联网迅速拉近了武汉与自己的距离,以崇高的情怀,最大限度地把武汉等地的新冠患者拽入健康人群中来。
7互联网抗疫平台
2020年1月31日,许多人依然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新冠,无法用常规办法找到医院诊治。在这种情况下,曹教授沉稳地走进国家互联网试点平台,通过“微医华佗云”上线我国首个中医药抗疫平台,2月5日上线国际中医药抗疫平台,作为首席专家,他带领张华敏、蔡秋杰、张玉辉、赵凯维、王乐、钟菊迎、代金刚、杜松、申力、赵静、刘寨华、范逸品、刘先利、李冬梅、李同达等15位医生(均为博士或博士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或北京某医院工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每天线上诊疗12小时,义诊100天。曹教授指出:“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通过构建防控疫情新机制,能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药作用,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探索中医药服务健康新模式,走出一条中医+互联网+健康有效融合的新路。”从疫情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锻炼一批敢于直面疫病的中医药人才,为防控疫情定向培养中坚力量。曹教授一直认为在疫情暴发时最需要中医药帮助,这不仅是源自中医药人的自信,而且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儿女不断与各种瘟疫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防治瘟疫是有效途径。曹教授对中医药的自信建立在对几千年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和认知,也源于临床上的切身体验与感悟。
曹教授的博士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蔡秋杰博士收到老同学的一条微信,她在微信中惊恐地求助:“小蔡,我弟弟刘某在武汉工作,这两天好像感染病毒了,1月27日开始流鼻涕,腹泻,突然发烧,现已高烧了。”
蔡博士立即意识到同学咨询的真实意图,她认真回复了对方的微信,关注治疗情况。
同学回复说:“吃了罗红霉素,昨天还用了头孢。现在武汉这个情况,怕是得了新冠肺炎。他的丈母娘还有其他几位家人都跟着咳嗽,好像不太好呀。”最终还是把新冠肺炎这个概念说了出来,可见那时,人们是多么不想与“新冠”这两个字沾边啊!
从微信的字里行间,蔡博士已经感受到对方的恐惧,她告诉对方:“这样吧,我导师组织我们开通网上抗疫平台义诊,明早曹老师第一个出诊,你早点抢个号,他看得好,确诊的新冠病人已有治愈的病例。”常言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蔡博士的同学找来得正是时候。
刘某一家人听从了蔡博士的建议,在这个网上平台第一个挂上曹教授的义诊号。
刘某,男,39岁,武汉居民,2月5日早在“微医华佗云”中医药抗疫平台求诊曹教授,他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彼时经几天低热与高烧交替折磨,他已无力讲述自己的痛苦和难过,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用苦涩的微笑向曹教授致意。仅仅几天,原本年轻的面孔被病魔折磨得失去了本貌。同时不停地咳嗽,难以咳出的黏痰,将自己的上呼吸道部位弄得难受无比,平时轻松自由的呼吸,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1月25日,刘某洗澡后开始流鼻涕,像是感冒,接着低热3天,体温37.4℃,那一刻他有点慌神,一种莫名的担心笼罩了他。再往后,喉咙发痒,咽喉疼痛,不停咳嗽,大便开始不成形,连续7天夜间高热,体温达39.3℃。开始他和家人都不相信这是新冠肺炎,于是吃了大量治疗感冒的中西药物,当时在武汉可以购买到的感冒药都买了些,消炎药如罗红霉素、头孢等,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准备轮番试试,总能找到对症的吧,然而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家里人都跟着紧张起来。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他出现呼吸困难,不断咳嗽,痰难以咳出,即使咳出也多半是白色泡沫痰,伴有少许血丝,咽喉疼痛,大便稀溏,日2~3次。每当这时,一家人都会紧张地陪伴着刘某,难以入睡。岳母跟着流泪,叫苦不迭:“这是什么病呀,以前从来都没听说过,怎么就叫咱们摊上了?”
刘某家属称,虽然现在还没做核酸检测,但前一天(2月4日)做CT显示:双肺部多发磨玻璃样改变,其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武汉某定点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肺炎。
曹教授听过刘某及其家人的叙述后,请刘某将手机屏幕对准舌头,观察舌象。这个舌诊,对于辨证论治至关重要。后来,曹教授指导博士生在论文《互联网+中医药诊疗防治新冠肺炎的实践与思考》里对舌诊的意义做了专门论述。
舌质淡而稍暗,苔黄腻。曹教授略加思索便开了处方。
刘某服药后,当晚热退,再未发热,直到痊愈。那晚一家人比较放心地睡了一个安稳觉。一家四口人被刘某病情折磨得筋疲力尽,尤其是刘某的夫人,自从刘某出现这些症状,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神奇的疗效让刘某和家人一度产生错觉,或许就是感冒,而不是新冠,不然怎么不像外界议论的那么可怕、那么难缠?现在刘某的呼吸不再那么困难,咽喉疼痛明显好转,痰中带血次数有所减少,只是咳嗽频作,咳痰,舌淡稍暗,苔白黄腻。仅仅是两服药,如此神速的药效更像治疗感冒,其实感冒有时也不会这么快就奏效。
2月7日二诊时,刘某已被武汉某定点医院收入治疗,核酸检测尚未出结果。曹教授通过刘某和家人的叙述,调整了二诊处方,让患者水煎后,分早晚服。
2月11日三诊:9日医院通知,7日核酸检测阳性,已确诊新冠肺炎。全家人心情非常沉重,特别是7日前家人都一直一起生活,极有可能全家人感染。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服用7日的3剂药后,咳嗽明显好转,痰中带血消失,痰量也明显减少,其他症状不明显。9日医院CT显示双肺炎症略有吸收。
听完患者家属的陈述后,曹教授仔细询问了刘某的饮食和大便等方面情况,通过视频仔细观察舌象,用蒿芩清胆汤加味,让患者继续服用。
2月18日四诊:刘某家人有些无奈地说,特殊时期,武汉对中药的管理很严,中药很难买,只能继服7日方3剂、11日方4剂。尽管这样,作用还是很明显,偶有干咳,其他症状不明显。令人高兴的是,11日、15日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结果报告日期为2月13日、17日),15日CT显示双肺炎症基本吸收。17日已出院隔离观察,家人希望继服中药调理身体。舌淡、苔白腻,以柴胡陷胸汤加减,巩固疗效。以后3次随访,无明显不适而痊愈。
曹教授与患者家属一样高兴,又成功治愈新冠病毒肺炎一例,作为医生,在疫病流行之际,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比什么褒奖都重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U2FOztrf08RM0cm5W48E0DX2dLA2qvYXQiW/ibIuK8E=刘某的四位家人,当时与刘某吃住在一起,属于密切接触人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咽痛、咳嗽、乏力等症状。当时,他们欲就近去医院检测核酸却未能如愿,在照料和担心着患病的刘某的同时,也有自身难保的焦虑。在曹教授的指导下,蔡博士按照老师的思路,分别对他们对症下药。蔡博士跟随老师从医20余年,深谙老师的行医之道,对老师提出的透邪解毒法理解透彻。
2月5日,在帮助刘某看病的同时,四位家人也通过“微医华佗云”线上中医药抗疫平台在蔡博士名下就诊。蔡博士嘱其隔离治疗,密切观察,分别予以金柴饮加味组方,并根据四人不同的体质和症状辨证加减。寒邪较重者加桂枝、荆芥增加温阳之力;咳嗽明显者加苦杏仁,降气止咳;咽痛者加牛蒡子,宣肺利咽;兼见伤阴者加麦冬;不欲食者加内金;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等。每人每日1剂,分早晚服。2月10日二诊时,四位家人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为求善后与预防,守方加味,继服10剂,其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经及时中药干预,与刘某密切接触的四位家人平安无事。
蔡博士按照老师的要求,作为抗疫平台义诊专家,全程跟踪刘某及其家人的防治与巩固疗效,直至2020年3月10日,刘某核酸检测及肺部CT均未出现反复,已无明显不适,才算画上圆满句号。
在曹教授的指导下,蔡博士就刘某的医案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论文。她在论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患者长期在海上工作,素体湿气较重,感染新冠病毒后,寒毒与湿邪相挟发病,患者初用大量抗生素及苦寒中成药,损伤机体阳气,助寒疫邪毒进一步入里化热,灼伤肺叶,出现午后及夜间高热反复、咳嗽、咳白泡沫痰、痰中带血等疫毒邪伤肺之症。故以金柴饮化裁,用小柴胡汤,重用柴胡,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和解表里,祛邪外出并截断邪气进一步入里伤及其他脏腑;针对寒邪病邪及致病伤阳的特性,加桂枝辛温解表助阳、葛根辛甘升阳;针对毒邪,重用连翘,佐以浙贝母,既解毒又能化痰;因毒邪犯肺灼伤肺络,故用生石膏、藕节清肺热止血,兼用浙贝母与苦杏仁止咳化痰,党参、茯苓、生甘草等扶正化湿祛邪、调和诸药;全方寒热并用,解毒化痰,宣肺益气,共奏截断病势、扭转病机、扶正助阳、透邪外出之功效。”
现在可以说,曹教授通过“微医华佗云”构建中医药抗疫平台,率领团队对海内外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义诊,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互联网+中医药诊疗,是一次行医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与新世纪最具想象力的互联网科技结合,派生出的一种新的诊疗模式,让几千年古老中医药实现诸多重大突破,焕发青春活力。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地规避了医患接触的感染风险,节省了前线医院短缺的防护服、防毒面罩等资源,同时也省略了患者和家属太多烦琐的检查,规避了无数困难,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将救治时间缩到最短,将求医问药程序压缩到最简,成本降到最低,疗效上升到最佳。2020年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倡导支持这种诊疗模式,这是将所有的不可能转化成可能,使几千年来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插上展翅高飞的翅膀。这次创举,是曹教授带领团队的积极探索,也是中医药防控疫病、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
这期间,曹教授像一位战场上的统帅,率领团队15位博士专家冲锋在抗疫第一线。每天早晨,大都是他先接待第一位患者,这个诊疗过程和处方内容通过互联网全口径开放,15位博士如同平时跟老师出诊,每个场景、每一处细节都能够看到,老师的望闻问切,患者的神情状态,包括家属反馈的问题,可以说一目了然。同时将诊疗思路与处方公开到群里,放在网上。他们都是跟随老师多年的博士,长者20多年,短者5年以上,对老师的医德医风以及思维与诊疗特点,都非常熟悉。
其实这就是曹教授在互联网上开办的一次公开课。15位入围作战的弟子作为后续力量,在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以透邪解毒法为基础,接待每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大家根据患者病情,多从寒疫入手,以金柴饮为基础方,诊治病人。然后,大家随时把发现的问题及病人的病势、病位与基础病等一并考虑,将据此形成的治疗思路和理由,还有自己的预判和药方等都分享到早已建立的师生群研讨。因为情况特别,曹老师会对每位学生的方子做出点评,或是肯定表扬,或是提出看法和改进意见。这些学术上的探讨研究,不仅仅是针对这十几位博士医生,同时也包括原本就在群里的近百名历届研究生,他们也从不同侧面了解到老师这个公开课的具体内容,学习到具体的应对方法,对于防治新冠肺炎大有帮助。这种战时状态下的公开课无疑增强了操作性、指导性,提高了临床实战价值。在曹教授的指导下,十几位博士在义诊那段时间里都通过了大考,成功救治许多新冠患者。通过参与这次疫情临床实践,他们切实积累了诊治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经验,提高了临床诊疗能力。没有参加这次信息网络平台义诊的其他学生,也都跟着老师在互联网上看着师兄师姐或师弟师妹的诊疗过程,有的也在自己所在地对新冠病人进行临床治疗,大家都有收获。曹教授利用互联网技术,使中医做到了稳坐京城不动,却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曹教授带出了一个坚强的团队。他们毕业后分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的各个医院,已是医院的临床骨干和学术研究的主力。平时,不管多忙,他们都时常跟老师出诊,借以巩固和随时跟上老师的学术和临床实践进度,这种以临床实践带教的方法一直延续了近30年,即曹教授出诊时,不论研究生毕业多少年,都想方设法定期跟老师出诊,向老师学习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经验,这是他们的共识,也是曹教授的师德和师生关系密切的体现。现在曹教授一声令下,大家便集合在这个互联网的旗帜下,直接参与新冠肺炎防治。
曹教授和他的团队义诊100天时间里,曹教授团队诊治新冠肺炎100余例、治疗排除疑似病例400余例、治疗各科疑难疾病600余例,包括对海内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与核酸转阴后遗症患者进行诊疗,为大家答疑解惑,提供有效咨询,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可以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面前冲锋陷阵的有生力量,实实在在地体现了疫病流行期间中医药人的奉献、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实践,还对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以期未来中医药在维护健康,治疗慢性疾病、疑难病与防治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方面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新冠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其发病初期的主症之一就是恶寒,分辨恶寒程度与特点,对于明辨疫病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与病势,动态把握疫病变化,准确用药截断病势,控制疫病发展,提高诊治疗效,具有积极意义。曹教授总结归纳新冠肺炎患者恶寒特征主要有但寒不热、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等不同表现,提出恶寒从温解论治、寒热往来或高热反复从透邪解毒论治、病后畏寒肢冷从益气温阳论治的诊疗思路,在疫病防治中重视对恶寒程度深入分析,发掘中医疫病诊治精华,有利于提高中医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水平。
应该讲,曹教授对于新冠病毒肺炎防治,不仅在临床实践上抓准了这个突发疫病的病机特点、症候特征,找到合理用药、截断病势、控制疫病发展而提高诊治疗效的办法,而且能及时地总结这些临床实践,将其上升到学术高度,以期促进交流,提高中医药防治水平,这是对中医药实实在在的传承和发扬。
8传承创新魅力无限
武汉49岁的赵女士,是一位新冠肺炎患者。2020年2月9日,她幸运地踏入曹教授这艘“挪亚方舟”。2月8日,赵女士核酸检测呈阳性,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在互联网的另一端,赵女士的家属向曹教授介绍:她怕冷特别突出,甚至经常寒战,加盖几床棉被也难以缓解。周身乏力,时干咳,甚则喘促,发病20多日。她不仅是一位病程较长的患者,而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萎缩性胃炎、胆结石等多种慢性病,与新冠病毒感染一起折磨着她,十分痛苦。
1月21日,赵女士出现发热症状,午后4时左右体温37.5℃~38℃,夜晚升到38.5℃~39℃,伴腹泻,周身酸痛。1月26日以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收入到武汉某定点医院,肺部CT显示:双肺散在片状及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呈双肺感染性病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新冠肺炎症状。经过抗生素及人血白蛋白等治疗,发热渐退。然而恶寒依旧,干咳,甚则喘促,腹泻,入睡难,睡眠不实,乏力,舌淡红稍暗,苔白黄干。
曹教授认为恶寒明显,甚则寒战,提示疫毒寒邪袭表,宜辛温解肌、透邪解毒,从温解论治,以柴胡陷胸汤加减。曹教授工整地写下处方,通过互联网传给对方。
处方笺上书写下的是曹教授诊疗的思考与智慧,还有责任、期待和信心。这是他对自己敬仰的张仲景、叶天士等圣贤大医对历代瘟疫特别是对寒疫理论的诠释经过消化理解的结果,是对先祖圣贤留下的中医药文化与智慧的传承。曹教授坚信“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观点,恶寒在外感病中是外邪侵袭肌表与肺卫病机的反应,不同程度的恶寒与发热状况反映了病邪的性质、病位及病机,是外感病与疫病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些都有先祖圣贤的理论支撑,中医典籍里可以找到出处,是传承有序的。
2月19日二诊,赵女士和家人在视频镜头前绽开了由衷的笑容,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的喜悦也感染了曹教授,曹教授不禁也兴奋起来。
赵女士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喘促不显,肺部CT结果较前几日检查大有改变,说明曹教授开的药方不仅对症,而且疗效突出。
2月14日和17日分别做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拿到这样的检测结果,赵女士和家人第一反应是,这个病让曹教授给治好啦!恶寒也明显缓解,然而还有些畏寒怕冷,晨起有时腹泻、乏力。他们说,留下的这点轻微症状,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这样一个大瘟疫,怎么可能所有的症状一下子都不见了?
(未完待续)